清末大儒的種族觀:康有為大同書

A+A-
攝於 1905 年的康有為肖像。 圖片來源: Library of Congress

近來當歐美國家就新疆問題發聲,中國外交部和一些華文媒體會翻出歐美國家在殖民主義時期,屠殺印第安人和奴役黑人的悲慘歷史。多年來,西方國家都有人呼籲反思過去的暴行,例如加拿大就設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歐美的殖民主義之高峰期,中國正值明清朝代,到清末更屢屢被列強入侵。究竟當時國人如何看待有色人種?清代大儒康有為「大同書」就帶有優生學色彩。

有上過中史堂的讀者,都不會對康有為感到陌生。他在清末扮演關鍵角色,與梁啓超等人在 1898 年推動戊戌變法,在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各層面推動大刀闊斧的改革,希望帶領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可是,因為變法內容觸及保守勢力的利益,最後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親自訓政,肅清改革派成員,戊戌變法僅歷時 103 天,故又稱百日維新。康有為本人逃亡到海外,但依然不忘祖國,成立中國維新會等推動立憲改革。

康有為除了是一名政客,亦是重要的儒學家、政治哲學家。相對於慈禧等守舊派,他的思想很激進,但對於孫中山等革命黨人,他又十分保守。他一生尊孔崇儒,擁護帝制,只是希望清廷進行立憲改革,甚至在辛亥革命後,也一直尋求復辟清廷,在 1917 年與張勳等人再次擁立廢帝溥儀,史稱張勳復僻。很多中國學者,例如北京大學哲學教授樓宇烈就讚揚康有為托古改制,借用傳統孔孟學說,推動變法理想,令儒家走向現代化。

康有為畢生其中一部傑作,是 1901 年旅居印度期間所完成的「大同書」。中國儒家也有大同世界的概念,類似西方哲學中的「烏托邦」。這個概念出於「禮記.禮運」的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康有為希望將中國儒學思想,結合佛學和西方哲學進程,構想心目中的一個世界大同的理想狀態。

他把世界歷史發展分為三個階段:據亂世、升平世和太平世。他認為當時中國已經走過第一個階段,接著是透過改革走入列強之林,慢慢走過「升平世」,邁向「太平世」,完全消滅家庭、性別、階級、國族、的藩籬。他認為「夫大同太平之世,人類平等,人類大同,此固公理也」。可是,要「去種界同人類」,要先達到「才性、知識、形狀、體格」的平等。為此,他把世界的民族發為四種,白人、黃人、棕人和黑人。

康有為認為白人和黃人是最高級的:

銀色之人種橫絕地球,而金色之人種尤居多數,是黃白二物據有全世界。白種之強固居優勝,而黃種之多而且智,只有合同而化,亦萬無可滅之理。

廣東省博物館藏品。 圖片來源:Zhangzhugang/Wikimedia Commons

他表示白人稱霸世界,不過黃人亦才智十足,只要改良飲食,多加鍛鍊,例如「多行太陽之中,挹受日光,游居通風之地」,以及把南人遷居北地,把山人遷居江濱一帶,「不過百年,黃種之人,皆漸為白色」。至於棕人,康有為指出「神疲氣苶,性懶心愚」,主因是長居熱帶,又服食不良。唯二的解決方法,是「移地」,即徹底改變生活環境和習俗,和「通種」,即與白人黃人通婚。

至於黑人方面,康有為就形容他們「鐵面銀牙,目光睒睒…… 至蠢極愚,望之可憎可畏」,並指他們「與白人、黃人資格之相遠也,有若天仙之與地獄之鬼也」。他感嘆要「改良」黑人,連聖醫都束手無策,亦難以找白人和黃人與其通婚。他指出唯一解決辦法,是把全球熱帶地區移空,僅用作農、工、商、牧之用,所有黑人要遷移到美洲、加拿大中及瑞典、挪威之北。經二三百年,傳四五世後,就可變成棕人,然後再一步步變成黃人、白人,屆時就可世界大同。

康有為的「大同書」,現在看來固然充滿優生學、甚至種族清洗的色彩,但當年其實影響不少知識分子。1917 年,年輕的毛澤東在「給黎錦熙的信」就表示認同康有為的大同世界,「立太平世為鵠,而不廢據亂、升平二世。大同者,吾人之鵠也」,視之為個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