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書生來說,承認「科舉已死」就像律師承認「法治已死」一樣,他要適應法治…… 不,科舉已死的世界是很困難的,當然甚麼都看不順眼了。
清朝
|共12篇|
中國貿易史的教訓
美中宣佈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為去年 7 月起展開的貿易戰畫上逗號。貿易戰結果如何,人們尚未得知。若回顧歷史,不難發現明、清時代亦曾處於貿易困境。意大利漢學家 Francesco Sisci 於「星期新聞(Settimana News)」撰文,歸納明、清及中國當下,在面對全球貿易環境時,均有一個共通點 —— 沒有嘗試圖將自己融入全球貿易體系。
橡膠泡沫爆破終致滿清覆亡?
香港的中史教科書每每將滿清滅亡總結為「貪污腐敗」、「滿漢種族問題」、「改革不力」等陳腔濫調,淪為普通道德規訓,鮮少以現代化的方法分析、解讀,對讀者汲取歷史教訓的意義不大。藍弋丰所著的通俗史書「橡皮推翻了滿清」嘗試從全球史的角度剖析滿清滅亡的原因,以有趣角度切入這段歷史。
唐明:還是前朝好呀
也可能是「大明成化年製」、「大明弘治年製」的印記,相當於 Breguet 這種名錶,或 Hermes 這種手袋,或香港的白加道、馬己仙峽道這種街名,令人感覺良好⋯⋯ 仿造的好物,依然比原創的爛物,好上一萬倍。
陶傑:鄭成功知多少?
鄭成功是性格傑出的立體人物,在歷史教科書卻只是一個要記下來的名字而已?
陶傑:為中國獻身的殉道者
1900 年華北爆發的拳匪之亂,始於殘暴野蠻的男性霸權對女性的一場暴力欺凌。因為拳匪所殘殺的第一位西洋傳教士是來自美國中部的一位女性,她的名字叫楊素蘭(Sarah Alice Young),1871 年出生,來到中國山西傳教時只有 25 歲,時維 1896 年。
崇煥與崇禎:上司下屬最忌性相近
細數明朝末年那些事兒,忠臣的價值可堪咀嚼。其時於關外稱霸,對明朝步步進逼的後金大汗皇太極,曾非常忌憚兩個人: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以及鎮守遼東的名將袁崇煥。傳聞皇太極派「無間道」入京,崇禎誤中反間計,遂將返京救駕的袁崇煥革職下獄,最終定其通虜謀反之罪,凌遲處死。忠臣伏誅,雖百般唏噓,也未必無因。處死袁崇煥,或是崇禎一生犯下的最大錯誤之一,但袁崇煥之所以被殺,也可能是由於他一生犯下的失誤太多。崇禎愛才,袁崇煥愛國,但在戰亂末世,性情相似並且太有自信的兩個人,結果互相傷害了對方。
【短片】書展陶話廊:愛爾蘭人赫德,如何在中國反貪?
舊上海的海關,清朝政府有眼光,請來英國人赫德來掌權製法,腦瓜後拖條辮子的中國人,通通不准拿主意,給我靠邊站,只准聽命執行,海關就沒有貪污,貨船開進來,稅款上交,一文也沒有摸進哪一個人的口袋。殖民主義的成功,因為建立在優生學的理論基礎之上,這是一門社會科學。
【短片】書展陶話廊:中國反貪之父是愛爾蘭人?
愛爾蘭人赫德(Sir Robert Hart)當時為清廷革新制度,在各地成立海關,訂立稅收、統計、檢疫等一整套嚴格的海關管理制度,被譽為當時全球最清廉的海關。赫德對中國貢獻良多,香港尖沙咀的「赫德道」,也是以紀念他為名,到底為何要在這時提起他?且聽歐樂年的書本和講座怎樣說。
古中國落後歐洲列強幾多年?
1839 年,對許多中國人而言,是中國「喪權辱國」繼而落後於歐洲的開端。那一年,鴉片戰爭爆發,「船堅炮利」的英國以無人能阻之勢節節擊敗清軍,並於 1842 年逼使清朝簽訂「南京條約」,割地賠償,自此,中國走向衰落——依此理解,1839 年是歷史分水嶺,在這之前的中國應是富甲天下的「天朝大國」。然而,據歷史學家的研究,中國落後於歐洲的時間不只 175 年,更長達 600 多年。
陶傑:無中國人的支那時期
立法會支那風暴,引申「百年屈辱」的歷史仇恨。「支那」令人聯想到清朝,而清朝留下的舊影,又是一列穿著著滿州長袍官服木無表情與英國官員談和約的老朽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