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共20篇|

陶傑:一度中國的溥儀可以有另一個角色

慈禧太后死前,曾經派出五名大臣出國考察君主立憲制,無功而返。慈禧太后不明白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為何可以同時是最高元首,可以享受皇宮奢華的待遇,但對國家政策沒有制定權。但慈禧至少願意聆聽。或許如果再長命十年,中國可以走上初步憲政改革之路。

甲午戰爭中的美籍抗日英雄:馬吉芬

回望歷史,其實有不少美國人對中國現代化作出莫大貢獻。其中一位美國人就曾協助大清帝國訓練北洋水師,甚至在甲午戰爭中親身走上前線,結果身負重傷,更因為北洋水師慘敗而鬱鬱寡歡,最終自殺身亡。他就是威海衛海軍軍校創校校長、鎮遠艦幫辦馬吉芬(Philo McGiffin)。

1911 年的六四:憲友會成立與晚清君主立憲夢

晚清時期,封建朝廷的腐敗無能,激起很多有志之士投身革命行列,其中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就希望以武力推翻滿清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政府,而滿清政府最終亦於 1911 年的辛亥革命中倒台。不過,晚清末期,中國亦有另一股民主勢力,希望以憲制改革的方式,把滿清改造成類似英國、日本的君主立憲體制。1911 年 6 月 4 日,梁啓超等人就推動成立憲友會,是中國初代政黨。

英使團訪華:200 年前的考察大嶼山和馬灣之旅

1792 年,已經是「日不落帝國」的英國,為了進一步打通與滿清帝國的貿易,命令特使馬戛爾尼伯爵組織使團,覲見乾隆皇帝,並提出七點要求。這次是英國與清廷第一次的官方外交接觸,雙方沒有達成任何協議,過程中也多番因禮儀事宜起爭執。不過,英國就對滿清帝國增加了解;而這次使團在回程途中,也考察了各地,試圖尋找可行的根據地,包括今天的大嶼山和馬灣。

戰火中的香港:八國聯軍篇

香港誠品上架「八國聯軍乃正義之師」一書,結果招來「大公報」、「文匯報」口誅筆伐,指涉嫌違犯國安法。1900 年爆發的八國聯軍之役,被認為是中國現代史重要一頁,清政府喪權辱國的表現,加上極為嚴苛的「辛丑條約」,大大加速清政府的衰落。那一年,香港已經是英國殖民地,故在整場戰役中扮演著微妙的角色,「香港軍團」(Hong Kong Regiment)亦有參與其中。

中國貿易史的教訓

美中宣佈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為去年 7 月起展開的貿易戰畫上逗號。貿易戰結果如何,人們尚未得知。若回顧歷史,不難發現明、清時代亦曾處於貿易困境。意大利漢學家 Francesco Sisci 於「星期新聞(Settimana News)」撰文,歸納明、清及中國當下,在面對全球貿易環境時,均有一個共通點 —— 沒有嘗試圖將自己融入全球貿易體系。

橡膠泡沫爆破終致滿清覆亡?

香港的中史教科書每每將滿清滅亡總結為「貪污腐敗」、「滿漢種族問題」、「改革不力」等陳腔濫調,淪為普通道德規訓,鮮少以現代化的方法分析、解讀,對讀者汲取歷史教訓的意義不大。藍弋丰所著的通俗史書「橡皮推翻了滿清」嘗試從全球史的角度剖析滿清滅亡的原因,以有趣角度切入這段歷史。

崇煥與崇禎:上司下屬最忌性相近

細數明朝末年那些事兒,忠臣的價值可堪咀嚼。其時於關外稱霸,對明朝步步進逼的後金大汗皇太極,曾非常忌憚兩個人: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以及鎮守遼東的名將袁崇煥。傳聞皇太極派「無間道」入京,崇禎誤中反間計,遂將返京救駕的袁崇煥革職下獄,最終定其通虜謀反之罪,凌遲處死。忠臣伏誅,雖百般唏噓,也未必無因。處死袁崇煥,或是崇禎一生犯下的最大錯誤之一,但袁崇煥之所以被殺,也可能是由於他一生犯下的失誤太多。崇禎愛才,袁崇煥愛國,但在戰亂末世,性情相似並且太有自信的兩個人,結果互相傷害了對方。

【短片】書展陶話廊:愛爾蘭人赫德,如何在中國反貪?

舊上海的海關,清朝政府有眼光,請來英國人赫德來掌權製法,腦瓜後拖條辮子的中國人,通通不准拿主意,給我靠邊站,只准聽命執行,海關就沒有貪污,貨船開進來,稅款上交,一文也沒有摸進哪一個人的口袋。殖民主義的成功,因為建立在優生學的理論基礎之上,這是一門社會科學。

【短片】書展陶話廊:中國反貪之父是愛爾蘭人?

愛爾蘭人赫德(Sir Robert Hart)當時為清廷革新制度,在各地成立海關,訂立稅收、統計、檢疫等一整套嚴格的海關管理制度,被譽為當時全球最清廉的海關。赫德對中國貢獻良多,香港尖沙咀的「赫德道」,也是以紀念他為名,到底為何要在這時提起他?且聽歐樂年的書本和講座怎樣說。

古中國落後歐洲列強幾多年?

1839 年,對許多中國人而言,是中國「喪權辱國」繼而落後於歐洲的開端。那一年,鴉片戰爭爆發,「船堅炮利」的英國以無人能阻之勢節節擊敗清軍,並於 1842 年逼使清朝簽訂「南京條約」,割地賠償,自此,中國走向衰落——依此理解,1839 年是歷史分水嶺,在這之前的中國應是富甲天下的「天朝大國」。然而,據歷史學家的研究,中國落後於歐洲的時間不只 175 年,更長達 600 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