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案

|共26篇|

唐明:強姦是可以一笑置之的事

由於他對於歐洲女性的安危感到警惕,不符合「多元文化」的政治綱領,他在會場上被 Arbour 斥為「初生女性主義者」(newborn feminist),Schama 也說他滿腦子都是性(obsessed with sex),Arbour 女士的言下之意尤為明顯,容我放飛翻譯一下:「老娘搞女性主義鬥爭的時候,你小子還在吃奶,女人是不是受壓迫和侵犯乃是我的地盤,你這白種直男二毛子休得撒野云云。」她聳聳肩,全場為之鼓掌,意思是 Mark 危言聳聽,貽笑大方。

先進瑞典:少了現金,罪案反而更多?

瑞典銀行劫匪成了一個夕陽工作,8 年前瑞典全國有 110 宗銀行搶劫案,2016 年卻只有 2 宗。此類罪案大跌,皆因該流行國電子貨幣,衝入銀行往往只能空手回,但是否代表罪案會從此減少?不,只是更「多元化」、更加「無所不用其極」。

被搶,奪回,再被搶 —— 南非鮑魚的黑暗循環

鮑魚——香港人過年、喜宴必備食品,愛其貌似元寶,矜貴又吉祥。在眾多鮑魚之中,南非出產的鮑魚,不論是乾鮑、鮮鮑,還是罐頭鮑都是港人至愛,但在喜慶食品的背後,卻有著如「血鑽」般的黑暗故事,走入南非鮑魚之肆,會發現小小的鮑魚,足以掀起一連串罪案。

誘人不犯罪,全靠有人犯罪的驚慄暴力片?

恐怖、暴力、血腥的片種,總在萬聖節時大行其道,直取票房佳績。不過,若你以為驚慄片只能在票房上打破常態,未免輕看它的威力了。驚慄電影不僅能嚇得觀眾膽顫心驚、冷汗直冒,甚至能為現實社會降低犯罪率。美國經濟學家 Gordon Dahl 及 Stephano Della Vigna 的分析文章顯示,過去十年,平均每 100 萬人觀看暴力電影,美國全國暴力犯罪案件便下降了 1.2%。

張景宜:日本編劇怎看國家體制的腐敗?

隨著「人民的名義」全數播完,地球上七分之一的人口從潛行空間的烏托邦返回公仔箱外的現實世界,繼續等待貪腐的毒從空氣中消失。「人民的名義」視角由檢察機構對抗貪腐出發,震驚海內外觀眾,更被視為國策的預示和核心的延伸。彼岸的日本編劇,卻用上另一種手法編寫政治醜惡及秘密,細訴建制如何吸納潛在的恐怖分子去對付恐怖分子,而最後編劇要說的是:比恐怖分子更恐怖的,是貪腐和權力。

又找到「開膛手傑克」真兇?

為甚麼要說「又找到」?這宗 19 世紀末最引人入勝的兇案「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至今懸而未決,有關真兇的猜測沒完沒了,連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子 Albert Victor 親王和邱吉爾的父親 Randolph 勳爵都在嫌疑範圍內。一個多世紀以來,對於這宗兇案的大量研究已經形成了專門學派「Ripperology」,不斷有人聲稱自己找到了真兇,包括著名犯罪小說家 Patricia Corn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