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

|共10篇|

貓王真的是「文化挪用」?

傳記電影「貓王」(Elvis)上映,電影中來自美國南部的皮禮士利,少年時觀看黑人歌唱及舞蹈,日後糅合成極具個人風格的表演。部分聲稱皮禮士利盜竊黑人音樂、舞蹈的人,或者不會同意當中一句對白「The way you sing is God-given, so there can’t be nothing wrong with it」,不過在音樂仍有種族界限的 50 年代,卻有不少黑人音樂家欣賞貓王,貓王亦表達自己對黑人音樂(black music)及音樂家的讚賞。

從地下到公演 —— 80 年代蘇聯搖滾

如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在「時代的孩子」所寫:「日常和夜間事務,都是政治的事務。」想找個角落,聽一首歌?對不起,音樂也是政治的事務。80 年代蘇聯雖然對發展搖滾樂有所鬆綁,列寧格勒甚至有首個合法演出場所,但想要在蘇聯 Rock & Roll,仍得與 KGB 打交道、遵守限制。

一句歌詞,成為跨世代的抗爭動力

今年白羅斯的反獨裁示威,人民無懼血腥打壓,堅持走上街頭奮戰多個月,示威者對民主的追求,引來全球關注。在這場示威浪潮中,很多年輕示威者高唱一首名為「我要變革!」的歌曲。這首歌是已故蘇聯韓裔搖滾巨星維克多崔(Viktor Tsoi)的作品,他本身也是很多前蘇聯國家的年輕人心目中的精神領袖。

The Week:屬於本地獨立音樂的一個星期

近年香港主流樂壇或許失色,但本地獨立音樂界卻熱閙起來,尤見愈來愈多大大小小的獨立音樂節湧現,而在這芸芸音樂活動中,The Week 可謂與眾不同,一連 7 日,請來 25 隊以香港為根的獨立音樂人,在港島九龍各場地表演,展示香港獨立音樂圈豐富多元一面。趁 The Week 即將舉辦第二屆,*CUP 特地專訪了其創辦人 Elaine 與同伴 Joris。

Rock 友告退!殿堂級結他廠 Gibson 瀕臨破產

美國老字號結他廠 Gibson 如今也面臨被淘汰的命運。雖是全球首屈一指的結他品牌,曾贊助過無數搖滾天王,然而,淪落於債台高築江河日下的今天,Gibson 不斷拋售資產自救,卻未必能扭轉家道中落的命運。當中亦顯示出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就是普羅大眾對搖滾音樂的熱情已不復黃金歲月。搖滾老去,聲勢不如嘻哈音樂(Hip-Hop)或電子音樂那麼時麾青春。音樂帶領潮流,同樣地也標誌著潮流的改變。

Dolores O’Riordan 離世:名曲 Zombie 背後的慘劇

2018 年才剛開始,全球樂迷便痛失一把獨特迷人的女聲。愛爾蘭搖漲樂隊 The Cranberries 主音 Dolores O’Riordan 周一於倫敦逝世,享年 46 歲。「紐約時報」形容,「她的歌聲在高亢中帶著呼吸聲,但非脆弱而是堅定,凌駕於豐富的結他聲上。她明顯的愛爾蘭口音,以及受到 Celtic 風格影響的旋律,為她的演唱賦予一種悲傷的個性和冷酷的核心」。尤其是樂隊的名曲之一、曲詞由她一手包辦的 Zombie,充斥著的沮喪和憤怒,並非無病呻吟或憤世嫉俗,而是對冷血暴力的吶喊控訴。

專訪「拍謝少年」:台語搖滾唱出成長體驗與土地關懷

談及台灣樂團,多數港人認識的不外乎是「五月天」又或「蘇打綠」,兩隊曲風不盡相同,但他們均是以國語為主要演唱語言的樂隊。他們海外也能取得成功的原由可以理解,畢竟華語地區均可聽懂歌詞,對歌曲有共鳴共感。然而,除了國語樂團,台灣也有許多以「台語」演唱的好樂團。近年冒起的「拍謝少年」就以台語搖滾唱出生活點滴以至土地關懷,其音樂的力量毫不輸國語樂團,並且甚有特色。去年底,拍謝少年推出第二張專輯「兄弟沒夢不應該」,並將在台灣各處巡迴演出。趁其回歸之勢,*CUP 就新專輯及台語創作與他們做了專訪。

風靡數十年的日本搖滾族 Style

2009 年,著名攝影師 Denny Renshaw 在東京一個公園散步時,遇上了一群作特別打扮的人。「他們的外貌是如此引人注目,飛機頭及獨立特行的衣著,看來極為招搖,如此的態度及風格,帶有危險氣息。」誇張髮型、皮褸、帶有危險的魅力 —— 這是他對日本搖滾族的第一感覺。

救活歌唱組合 Simon & Garfunkel 的「沉默之聲」

英國劇場 The Simon & Garfunkel Story 巡迴演出,7 月底終於來臨香港,將著名「反文化」二重唱組合 Simon & Garfunkel 的發跡至解散歷程活現於觀眾眼前。港人對他們的認識,多數是從其名曲 The Sound of Silence 開始,或許有點諷刺,但若果沒有 The Sound of Silence,可以說,大部分人也不會 —— 甚至沒有機會知道他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