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網絡幾乎無所不包。即使古巴於 2018 年底才引入 3G 流動網絡,當地人的生活及社會運作亦已在短短兩年間徹底改變。假如 1991 年公開的萬維網代表全世界進入網絡時代,2018 年便是另一場屬於古巴的數碼革命。踏進互聯網,幾乎就是條一去不回頭的路,開放流動網絡的古巴共產黨,亦正面對民眾藉網絡組織的抗議活動。
監控
|共49篇|
擺脫監控資本主義,讓科技巨頭成為公共事業?
不止香港用家,全球都有即時通訊軟件及社交平台「搬家」的現象。假設大部分人今天成功擺脫某科技巨頭,守住個人私隱、言論自由平台,但如何確認假以時日,下一個受追捧的通訊軟件社交平台,不會長成另一頭壟斷行業、吞食數據,再用數據反芻物餵哺用家的怪物?民主合作組織總監 Thomas M. Hanna 及研究員 Michael Brennan 認為,讓科技巨頭成為接受監管的公共事業,或是解決方法。
老大哥看著你:為何全球反監控運動依然疲弱?
11 月,政府推出港版健康碼「安心出行」,程式會涉及用家的行程資料;12 月 16 日,蘋果日報獨家報道,中資機構貓眼娛樂「賤價」奪康文署票務系統標書,市民將來如要買飛參加文娛活動,個人資料如信用卡,便要經過中資系統。近年無論專制抑或是民主國家,數據監控問題都受學者和媒體熱切關注,可是多年來全球反監控運動依然疲弱,成功案件寥寥無幾,有學者就分析背後成因。
安心出行?表列比較各地的健康追蹤程式
政府在 11 月 16 日推出自行研發的應用程式「安心出行」,讓市民記錄到訪不同場地的時間,如到過出現確診個案的地方,就會發出防疫建議。直到 20 日,已有 1.2 萬個公私營場所參加「安心出行」計劃;特首林鄭月娥透露可能會強制巿民進出這些場所時必須使用「安心出行」。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程式,有學者就質疑這些程式成效一般,又牽涉私隱爭議。
Moyashi:斷水斷糧不及斷微信
對於中國大陸出身的華人圈子而言,微信是 Too big to fail。如果微信真的被完全禁絕,會不會有人因此而自殺?
唐明:切掉多少雞屁股,也關自由事?
中國的魔幻日常,表現在這種不分官民,都樂於挖空心思,以求令其他人,或者其他生命(譬如麻雀等動物)受到最大限制的傾向,簡單而言,就是要和自由作對,要限制其他人的意志自由、行動自由,或者生命自由,包括吃得下多少飯菜,以及雞屁股可以切掉多少的自由。然而,愈是不自由,不但吃多少飯會受管制,也愈有吃不飽飯的危機。
以抗疫為由,為生物監控開綠燈
在全球瘟疫蔓延下,多國政府都利用監控技術防疫,但早有西方知識份子警惕,政府正利用緊急狀態的時機,大規模採集人民的生物特徵,包括是 DNA 序列資料,把監控範圍從人民的「皮外」滲透至「皮內」,恐怕使疫情淪為人類監控史的一道分水嶺。
DNA 資料庫:專家在擔心甚麼?
有醫學專家認為增加檢測量,可減低出現超級傳播者的機會,對抗疫工作有極大幫助。可是也有人擔心,政府會借機建立秘密 DNA 資料庫,配合生物監控系統,打壓公民社會。其實多年來,學界已有很多有關生物監控的討論,究竟 DNA 資料庫為甚麼值得人擔心?
逐家逐戶尋「無症狀患者」,是真正的防疫?
截至 8 月 3 日,武漢肺炎已奪去全球近 70 萬人性命,是 21 世紀最大的公共衛生災難。有些國家卻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藉以永續數據監控,加速集權,打壓異己。菲律賓就計劃派出警察挨家挨戶搜索「無症狀患者」,有人權組織憂慮,新政策只會成為抓捕異見人士的藉口。
陶傑:姦情盡現
這種可笑的三角關係:白宮、矽谷、中共,恩仇關係互相糾纏。況且整個加州矽谷都非常厭惡杜林普的共和黨政府。可以不誇張地說:美國的矽谷,已經有一半是中國的人。白宮已經做了武大郎,而美國的高科技界,早已經是潘金蓮。
中國健康碼的另外用途
為了抗疫,多國紛紛推出各自的追蹤系統。英、美媒體多用 tracing app 代表其武漢肺炎追蹤應用程式;中國則稱其為「健康碼」。然而,外媒憂慮中國的追蹤系統,只是監控公民生活的另一種方式。
【因抗疫之名】數據監控將永續?
目前,為了抗疫,世人似乎並不反對政府搜集個人數據。但是,如果個人私隱和公共醫療之間的界線,變得愈來愈模糊的時候,還有多少人同意付出這樣的代價呢?看來有益的科技,在瘟疫過後會不會隨之退出?還是會變身為永久性的監視工具呢?
紳士大哥:「Made in China」標籤已經由「廉價」轉換成「間諜」
不論實體產品又或是各種軟件,但凡有著「made in China」標籤的產品,在今時今日代表的,已經不是「會爆炸」般低質廉價,而是上升到另一層面,成為「間諜」的代名詞。
夕立:討厭中國還是要學學中國 —— 「智能都市」的誘惑
正如香港拉倒的「智慧燈柱」,智能城市必須允許個人資料互通,以便更有效率地管理城市,並提高工作效率,若推進到極致就會像內地城市的監控系統。在私隱備受重視的日本,此法案當然會受到質疑。
一國一制下,克什米爾自決運動將到尾聲?
正當全球注視「港版國安法」之際,印度克什米爾同樣步入歷史關口。印度為取得克什米爾「全面管治權」,去年撤銷其自治地位,近月更借防疫之名嚴加鎮壓,接連有年輕人遇害,鐵腕手段被批為國家恐怖主義。有學者憂慮指,克什米爾自決運動正步向最後存亡關頭。
東德國安部門史塔西 —— 監控如何「分解」反對力量
1950 年,東德成立國家安全部,即「史塔西」(Stasi)。直至 1989 年柏林圍牆倒塌為止,東德人近 40 年來一直在史塔西的監視下生活。以剷除「階級敵人」為名的監控工具,如何監視、控制人民生活,進而破壞抗爭力量?
【強人思維】武漢肺炎擴散,普京樂見其成?
俄羅斯修憲,能令總統任期「清零」,普京能否再續總統之路,只待 4 月全民公投決定。不過,俄羅斯境內武漢肺炎病例尚未「清零」,甚至在近日創下最大單日確診數字。普京一貫的強硬手段能否控制疫情,便成為其突如其來的執政考驗。
中國「例外狀態」:抗疫監控恆常化
意大利政治哲學家阿岡本上月撰文,警惕意大利政府可能藉武漢肺炎疫情的「例外狀態」,推出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並成為恆常管理模式。意大利的狀況會否如阿岡本所言,或需日後另行審視。回頭察看中國,英國「衛報」北京分社社長 Lily Kuo 認為,因疫情關係,已活在「例外狀態」一段時間的中國人,正適應政府更深入的監控。
監控疾病的兩難:要私隱還是公眾安全?
近來,網絡流傳多段讓人啼笑皆非的短片:中國公安用航拍機和揚聲器呼籲路人戴口罩,被點名的人亦乖乖聽從吩咐。乍看之下,有關做法能即時保障公共衛生,但有香港和澳洲學者擔憂,疫症之後,社會監控的情況將變得更明目張膽,甚至被合理化,個人私隱和公眾安全的權衡,或有另一番掙扎。
人臉識別爭議,下一站……法國?
法國政府擬在明年春季前推出手機應用程式 Alicem,讓市民透過人臉識別系統登入使用接近 500 個政府網絡資源,倘若成事,法國將是首個在政府服務上運用相關技術的歐盟成員國。然而,有公民權益組織擔心,當局是打著「方便大眾」的旗號,侵犯個人私隱,藉以監控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