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歌詞,成為跨世代的抗爭動力

A+A-
1988 年,維克多崔及其樂隊 Kino,在一場慶祝電影「阿薩」首映的搖滾音樂巡禮上演出。 圖片來源:Alexander Chumichev;Alexander Shogin/ITAR-TASS/Getty Images

去年白羅斯的反獨裁示威,人民無懼血腥打壓,堅持走上街頭奮戰多個月,示威者對民主的追求,引來全球關注。在這場示威浪潮中,很多年輕示威者高唱一首名為「我要變革!」(Khochu peremen!;英文:We Want Changes)的歌曲。這首歌是已故蘇聯韓裔搖滾巨星維克多崔(Viktor Tsoi)的作品,他本身也是很多前蘇聯國家的年輕人心目中的精神領袖。

維克多崔曾祖父來自今天北韓金策市一帶,後來家族遷往東俄,又與其他朝鮮族人一樣被史太林政府流放到中亞。維克多崔父親出生於哈薩克地區,在列寧格勒從事工程謀生,母親則在俄羅斯人學校教書。

1962 年,維克多崔於蘇聯列寧格勒出生,並在當地長大。1974 年,12 歲的他到當地藝術中學讀書,後來轉到 Serov Art College,他的實驗大膽,時常打破學校規矩,1979 年被學校以表現不佳為由踢出校。

青年時期,維克多崔已開始創作音樂,他也醉心功夫,偶像是李小龍。可是,藝術創作未能作其謀生工具。他學過木雕,又曾經在烏克蘭做黑工,後來長期在列寧格勒一間鍋爐房擔任技工。80 年代初,蘇聯依然十分封閉,音樂界由政府支持的音樂人主導,搖滾樂全屬地下性質,人們要用不法途徑偷運西方樂隊的作品到當地。而列寧格勒是當時地下搖滾的聖地,維克多崔在 80 年代初結識了很多地下音樂人,並在 1982 年組成了傳奇樂隊 Kino。

同年,他們發佈了第一隻大碟 45,在地下音樂界累積了一定名氣。1985 年,戈爾巴喬夫成為蘇共總書記,往後兩年他力推「新思維」改革,為蘇聯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也令搖滾樂可以慢慢走進主流媒體。1986 年,Kino 發佈了名曲「我要變革!」,但真正令維克多崔聲名大噪的,是出演 1987 年電影「阿薩」(Assa)。影片以維克多崔向群眾高唱「我要變革!」作結,畫面震撼蘇聯一整代的年輕人,至今依然被視為邪典電影中的傳奇。

在 1988 年,蘇聯的自由化改革進入高潮,Kino 樂隊發佈了第六隻大碟 Blood Type,也是維克多崔音樂生涯最有政治色彩的作品,呼籲國家進行更多改革,這在蘇聯是革命性的舉動。唱片在美國、日本等地都有發行,也確立了維克多崔國民偶像的地位。緊接數年,Kino 樂隊破天荒在美國、意大利、法國和丹麥巡迴演出。1990 年,Kino 在莫斯科盧日尼基體育場(Luzhniki Stadium)舉辦的演唱會有超過 7.2 萬觀眾,寫下蘇聯音樂史不朽的一頁。

那一場演出也是維克多崔的絕響,同年 8 月 15 日凌晨,他在拉脫維亞完成錄音後,疑因過勞時駕駛而引致車禍,一代巨星當場殞落,未能見證一年後蘇聯解體。30 多年來,前蘇聯各國的人民時常高唱他生前的傑作,例如 2011 年的反普京示威以及 2020 年的白羅斯民主抗爭。諾定咸大學博士生 Caroline Ridler 是研究維克多崔的專家,她向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我要變革!」在今天猶如俄羅斯和白羅斯反對陣營的真正國歌。

可是她也補充,維克多崔生前或許沒有想過成為革命英雄。「我要變革!」講的是內在的轉變,但含糊的歌詞令渴求變革的人能輕易挪用。雖然他成名後依然活躍於地下音樂圈,但其音樂事業其實受惠於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他能在國營電視台登台、透過國營唱片公司發佈作品,還有電影「阿薩」,也是經蘇共許可,以推廣「新思維」改革。Ridler 提及,在 1990 年,要求改革是全國的共識,維克多崔從未試過要選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