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

|共29篇|

「抱歉,我回覆晚了」—— 即時通訊使我們疲於奔命?

在即時通訊科技當道的年代裡,時間不容有失,即時回覆代表美德,致使我們經常要為遲了回覆而道歉。得獎作家兼美國馬里蘭大學媒體研究學者 Jason Farman 最新著作指出,在這股崇尚即時的文化中,我們是如何在不知不覺間付出無形代價,忘記了「等待」其實是細膩溝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Google 如何在非洲低成本鋪設網絡?

據彭博社引述 Internet World Stats 數據指,世界人口平均能接觸互聯網的比例為 54.4%,在歐洲發達國家,比例更高達 85.7%,相對而言,非洲的互聯網普及率僅 35.2%。歷年來,許多科技公司為開拓新市場,都嘗試發展非洲落後農村社會的互聯網技術,可惜大多數鎩羽而歸。從近年新興的無人機技術,以至人造衛星,都面對著技術問題,難以付諸實行。要在非洲鋪設快速而範圍廣闊的互聯網,實際上並不容易,但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似乎已找到一個既簡單而可靠,相對低成本和低技術的解決方案:利用氣球。

低頭族長者 心理更健康

有人覺得智能手機削弱人際關係,讓人低頭獨對智能手機,躲進網絡世界,代替親身互動,每個人都成了孤島。筆者近期的一項研究卻發現,對 55 歲至 70 歲人士而言,手機是眾多通訊工具中,最有助他們鞏固與維繫其強連結的關係,因而令他們感到更幸福。

不能說的封殺:中國(不可能在美國)移動

受中美貿易戰的緊張局勢影響,牽涉其中的企業亦愈來愈多。繼中興和華為兩大中國科技公司遭美方封殺之後,美國商務部旗下的國家電信及資訊管理局,日前發表聲明,建議聯邦通信委員會拒絕中資電信商中移動進入美國的申請。然而,本應對公眾披露的詳細原因,包括中移動對國家安全的潛在威脅,在文件中都被特意遮蔽。欲蓋彌彰,更讓人聯想到華府和北京政府的暗中角力。

電話會議地獄 —— 為何總是聽不清楚?

開會未必每次齊人,會議人物有時身處外地,無法親自落場。唯有使用電話會議。同時,只要一機在手,任何時候都能開會,乃工作狂最愛。不過,有時即使把耳靠得再近,周遭環境再寧靜,與會者亦難以聽清楚說話內容。猶豫著要求重覆,又怕別人誤會自己沒有留心,產生尷尬。想要解決問題?原因有時未必出於電話身上,更非聽覺退化。

冷戰遺物:美俄的「紅色電話」存在嗎?

杜林普正式跑出,世界從此多事。CIA 及 FBI 均認為,俄羅斯介入美國大選,是想幫杜林普一把,阻止希拉莉獲勝。奧巴馬近日辯稱,曾在 9 月當面警告普京,暗示經已盡力。但據美府消息,他在 10 月底亦曾直接聯絡普京,二度警告別要干預,當時使用的通訊渠道,正是傳說中的「紅色電話」。不過,這部「電話」原來從未存在。那條把兩國元首連接起來的「美俄熱線」,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

IS 的進化:高低科技防追蹤

美俄日前宣布就敘利亞停火方案達成協議,在消滅 ISIS 上或能取得進展。但近期歐洲接二連三發生恐襲,如在過去 20 個月,便已造成超過 200 人死亡,美國國防局官員就表示,近期的恐襲顯示 ISIS 運用了新式行動策略和科技,全球對 IS 的攻防戰仍勝負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