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疫情改變人對工作形式的認知,讓全球大量公司和員工體驗彈性工作模式。許多員工正追求更具彈性的工時和工作地點。在勞動力市場緊張之時,公司也在尋找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方法。縮減工時不僅員工受益,也帶來環境和社會效益,可成為企業改善 ESG 的措施之一。
辦公室
|共54篇|
體感溫度,男女各有差別
踏入初夏,冷氣溫度常會令辦公室同事間出現爭論,或是令家中夫婦因此失和,因同一溫度,有些人覺得像置身「雪房」,但有些人仍覺不夠涼快。這種體感差距在兩性之間尤其明顯,過往已有研究顯示,女性比男性更喜歡較高的室內溫度。澳洲邦德大學(Bond University)科學及醫系副教授 Christian Moro 及泌尿道生理學及藥理學博士生 Charlotte Phelps 近日在學術網媒 The Conversation 上撰文,解釋男女體感相異的原因。
WeWork 跌落神壇,大公司卻開始 WeWork 化
2019 年,共享辦公室 WeWork 以時髦裝潢、靈活空間,彈性租期和連繫社群作招徠,公司估值一度高達 470 億美元。同年,公司準備上市,人們卻開始質疑其市場發展,數週內,創始人兼行政總裁 Adam Neumann 卸任,公司估值降至 100 億美元,首次公開募股也被擱置。儘管神話破滅,甚至變成劇集話題,近來美國的傳統辦公室卻相繼「WeWork 化」,改頭換面。
是時候,重新面對返工的成本
兩年多以來,斷斷續續的遙距工作,上班族省下通勤時間,亦節省了交通、用餐甚至是置裝費。英國廣播公司(BBC)有專文指出,疫情稍緩,打工仔陸續重回辦公室,驚覺每日上班開支極大,而通漲更進一步推高工作成本。
【Soul Monday】同事互讚,告別「自閉」
疫情逐步放緩,又是時候重返公司,跟同事們朝見晚見。但久沒碰面,相處起來會否有點生疏?近來美國一些企業試圖以各種方法,鼓勵員工互相表揚或道謝,藉此加強社內聯繫。成年人或會稍嫌「肉麻」,只是實踐起來,卻又意想不到的感覺良好。
在家工作中,消失的同事互動時光
辦公室同事之間有甚麼互動?茶水間閒聊、切生日蛋糕、下班順道走一段路?在家工作愈趨常見,對不少人來說,除非與工作內容有關,否則也就沒有理由尋找那些原本只會在辦公室出現的同事。但英國廣播公司(BBC)提醒,同事互動是辦公室日常中不起眼但很重要的一部分,失去互動已產生不同影響。
Mo 爸:疫情下,英國與香港的職場文化
在疫情下,世界各地於去年陸續封城,work from home(WFH)及無盡的視像會議,已變成打工仔女的常態。但在不同地方,WFH 的心態及支援亦完全不同。筆者有幸在去年疫情時期回香港工作,再於英國封城期間返回英國工作,感受兩地疫情下的工作文化差異。
設計未來辦公室,讓同事在線上「巧遇」?
隨著各公司計劃迎接後疫情的未來,多數公司都要設想出一種「在辦公室」和「在家工作」的混合工作模式。
法國的房屋問題,答案在於空置寫字樓?
疫下一年,在情況依舊嚴峻的法國,寫字樓甚至是整個商業區猶如無人之境。即使疫情消退,預料在家工作仍是常態,一些專家因而大膽建議,把這些辦公空間改作住宅用途,以緩解城市內部的房屋危機。但要把白領職場變得宜室宜居,真有這麼容易?
武肺下,公司仍有聖誕派對?
每年聖誕節臨近,各間公司都會舉辦節日派對,但今年正值武肺疫症蔓延時,即使派對沒有取消,恐怕也要移師網上舉行。各地辦公室活動搞手都絞盡腦汁,想要找出大家都樂意參與的遙距慶祝活動。
Moyashi:家與辦公室的距離
2020 年是一場強迫的集體實驗,許多以前無法試、不敢試的策略都試行了,遙距辦公室是其中一樣。不少公司會發現這並沒有很可怕,尤其在通訊技術成熟的環境下,地理距離的阻隔都因為電話、視像會議軟件、雲端儲存服務等而變得稀薄。同一時間,不少人也發現在家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沒有了茶水間的閒聊,或者視像會議時不請自來的小孩與寵物。
團隊默契,始於覺察同伴情緒?
這樣的場景,大家都應該不陌生:共事之時,大家就雞毛蒜皮的事唇槍舌劍,卻沒有人能指出此爭論為何重要。來自比利時的人事管理顧問 Smaranda Boros 形容:「大家都以為自己就工作以事論事,但你能察覺到房間內正蘊釀某種情緒。」縱然目標一致,但人人做事手法不同,如何讓一個團隊運作更順暢?專家表示,只要成員能互相覺察和顧及對方感受,就能改善團隊表現。
WFH 不行?不如自建流動辦公室
在家工作難以專心,要如何打破困局?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近日報道,有車一族在封鎖期間,為轉換場景,就在車上設置流動辦公室,以減少煩悶感。
辦公室的「座枱電話恐懼症」
電話響,沒人接?這是日本不少辦公室內的日常光景。當地的職場文化下,接聽電話乃是新人的分內事,但如今在年輕員工之間流傳所謂「座枱電話恐懼症」,一些「患者」甚至因此身心不適,引發就業困難的「併發症」。作為上司和前輩,可以如何應對?
室內植物可淨化空氣?
人們在家中或公司擺放盆栽植物,看起來賞心悅目,打理過程有助怡情養性,而或多或少更是希望植物可淨化空氣,但有科學家卻直接推翻此一想法。
與其磨爛蓆扮工,不如每日只做 5 個鐘?
德國有企業正在推行「日做五小時」的政策。企業家 Lasse Rheingans 在 2017 年收購了一間小型科技顧問公司。他意識到過往自己在辦公室中,浪費了不少時間在查看 Facebook 或回覆電郵,使他需要花額外的時間待在辦公室。於是他在新公司大膽提出,在不減工資和假期之下,把工時由 8 小時縮減至 5 小時。
工時過長,南韓上班族如何苦中作樂?
去年,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 對 39 國的工時統計,韓國排名第三,每年人均工作 2,005 小時,以一天工作 8 小時計算,相等「加班」85 小時。留在辦工室的時間愈來愈長,難免會感到日子一成不變,但上班文化又無法輕易改變。韓國上班族於是絞盡腦汁,尋思如何苦中作樂。
為甚麼聰明的人們,反而作出愚蠢的決定?
我們都認同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是最有效的決策方式。有如 1 個人只有 1 個頭腦,10 個人卻有 10 個辦法,這稱之為群體智慧。但有時聰明人聚首一堂,反而會做出愚蠢的決定。英國廣播公司特此探討,為何「三個諸葛亮,勝不過一個臭皮匠」,以及如何有效運用群體智慧。
開放辦公室的進化:電話亭
在開放式辦公室中,上班族想打私人電話,或是專心工作,也難免被周遭環境影響。近年,愈來愈多人使用「電話亭」—— 配有桌椅的獨立單人辦公艙,不受他人騷擾,上班族既可以透過玻璃門看到外面的人,而仍能享受私人時間。
室內空氣流通,為何如此重要?
一天之中,我們花近 9 成時間在室內,但辦公室、家中和學校的空氣質量往往都很差,因為室內家俬很多都會釋放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氣體(VOCs),也有來自煮食時產生的微粒或其他來源;通風不良則導致空氣質素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