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共82篇|

【AI 大戰】Google 搜尋龍頭地位,動搖了嗎?

近乎無所不曉的 AI 聊天機械人 ChatGPT,誕生後爭議連連,如今更可改變我們的上網體驗。過去數日內,微軟宣佈把 ChatGPT 的 AI 技術整合到搜尋引擎 Bing,以挑戰 Google 龍頭地位;Google 則以自家 AI 聊天機械人 Bard 回應,卻由於當眾答錯問題,母公司股價狂瀉。究竟 Google 地位會否就此不保?AI 搜尋體驗又是甚麼回事?

Ryan Fung:石油公司漂綠同謀只有 Google 關鍵字?

世界能源轉型正在加速,但沒有人能猜到,化石燃料時代到底何時才能終結,背後原因是石油公司除了「做實事」轉型,似乎也在積極地「漂綠」,嘗試走出一條看似平衡經濟收益,又能保護環境的「去碳化」之路,實質上卻更似是自欺欺人。非政府組織「對抗數碼仇恨」(CCDH)早前發佈研究,指出幾大國際石油公司在 Google 投放大量廣告為自己「漂綠」。

AI 有知覺,會不會是錯覺?

Google 軟件工程師 Blake Lemoine 宣稱公司開發的 AI 聊天機械人 LaMDA 變得有意識,Google 以違反保密政策為由,要 Lemoine 帶薪休假,並回應指,團隊中的倫理學家及技術專家認為證據不支持 Lemoine 的指控。而 AI 如果擁有意識,應否擁有權利也是一道難題。但人類認為 AI 擁有意識會否只是錯覺?

Don’t be Google:數據分析初創公司的新口號

Google 曾經用「Don’t be evil」作口號,最終成功在競爭對手中突圍而出。時移世易,愈來愈多數據分析初創公司講求私隱,轉而以「Don’t be Google」為準則。這些公司重拾對私隱的重視,明言要成為「Google 分析」的替代品,改變巨獸獨大的情況。

蘋果捍衛消費者私隱,反扶植對手鞏固數據霸權?

蘋果在最新作業系統 iOS 14.5 中,禁止讓其他 App 開發者透過蒐集其十億用戶數據的方式來設計度身訂做的廣告,行政總裁 Tim Cook 聲稱這是為保障消費者的私隱權益,但實際的結果,更可能是迫使其競爭對手如 Facebook、Google、騰訊、抖音等,加速鞏固自己的數據霸權。

從地緣政治打到高科技產業,印度成為中美交鋒新戰場

在印度與中國不斷激化的地緣政治競爭態勢下,矽谷抓住了它的黃金時刻。過去幾年,中國雖然對印度的科技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與資源,然而最近的緊張局勢,卻逐漸將印度推向「美國生態系」,就連總理莫迪也多次公開宣稱:美國和印度是「自然結合的夥伴」。

海外用家 —— 失去 Google 的華為 Mate 30 能值多少?

華為近日推出新智能電話系列 Mate 30,在美國政府的實體清單下,電話無法預載、使用 Google 應用程式及服務。對中國廣大的愛國消費者而言,沒有 Gmail、Google Maps 等應用程式,也許問題不大,反正在中國封鎖之下,本來已無 Google。但身為海外用家,一部無法使用 Google 應用程式的智能電話卻是大大不便。人們不禁要問:Mate 30 能值多少?

華為推出自家作業系統,真可一勞永逸?

美國政府雖然延長了華為禁令的寬限期,但對智能電話用戶而言,日後能否更新或新產品是否使用 Android 操作系統,依然是一大問題。針對這個掣肘,華為終於向世界公佈一個與 Android 相類似的新精益作業系統(Lean operating system)——「鴻蒙 OS(Harmony OS)」。但採用自家制系統,是否就可一勞永逸?

手機在歐滯銷,華為改走「榮耀」路線

華為手機在歐洲曾甚吃香,但被美府列入出口黑名單後,旋即遭利潤最高的國際市場唾棄。上週華為創辦人兼行政總裁任正非承認,旗下手機的海外銷量比去年 6 月下跌 40%。美媒 CNN MONEY 分析,華為手機因禁令沒了 Google 服務及支援,而失去了大批歐洲客,還有即將到手的業界龍頭位置。

廖康宇:新聞訂閱新趨勢

現今大部分傳媒機構的運作模式,是依靠免費提供海量資訊吸引讀者,再透過賣廣告以及轉賣服務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圖利。雖然並非所有報章都是免費,但只靠每份十元八塊收入跟本無法應付出版開支。這種商業模式除了令廣告商主導出版,另一缺陷是要培養及凝聚讀者非常困難。

數據不在「雲端」,在海中默默連繫世界的人們

萬維網(World Wide Web)誕生 30 周年。今日人人習慣了使用網絡,但顯然不是人人都了解網絡數據的移動方式。「很多人以為數據是存放於『雲端(cloud)』之上,其實並非如此。它們是在海洋。」負責 Google 海底電纜建設項目的 Jayne Stowell 如是說。隨著人們對通訊和娛樂的無限需求,如「紐約時報」引述,今日已有總長度 75 萬英里的海底電纜,連接著全球各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