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農曆新年過後,周冠威最新電影「一人婚禮」終於上映。這部電影以 21 世紀開始流行的「一人婚禮」(sologamy)為題材,探討網絡文化、自戀等問題,輕鬆胡鬧的情節背後潛藏宏大的野心,雖然因為個別配角所代表的支線題材,如教會、同性戀及整容與自戀的關係,得不到更多發揮而成為缺憾。然而,導演藉電影反思香港網絡化社會的影響,又值得我們深思。
私隱
|共65篇|
父母瘋狂拍照分享,窩心反成負擔?
「櫻桃小丸子」裡小丸子的好友的小玉,經常一個困擾 —— 父親穗波真太郎太愛給她拍照,藉此記錄她的成長。不單在卡通世界,現實中不少家長都愛捕捉兒女成長每一刻,甚至更進一步在網上分享。不過有時過度分享這些成長照片,或會做成家長本人和子女的苦惱。
Moyashi:你的原稿含有違法訊息
在網絡已經發展成無處不在的今天,檔案不再需要在本地儲存,連作業系統運作都可以雲端處理。不過當所有資料都交出去後,就會衍生私隱的問題 —— 你不知道系統會不會審查自己的資料。
智能城市讓生活更智能?
城市規劃的建設方向,從科技行先,再次鐘擺回到恍如 19、20 世紀英國的「花園城市」運動或是美國的「城市美化運動」。
追蹤俄軍戰犯的人臉識別技術,為何惹爭議?
俄烏戰爭為史上首次把 AI 人臉識別技術應用於戰場,既協助認領遺體,亦追蹤戰犯身份。英國赫特福德大學專家 Felipe Romero Moreno 卻警告,免費提供技術的 Clearview AI 公司,以收集 1,000 億張人臉為目標,推銷予各地執法部門,早在世界各地鬧出私隱爭議。
他們自願獻出私隱,擔當「智慧城市」白老鼠
以大數據管理的「智慧城市」,是不少人眼中私隱全無的惡托邦,但有 54 個家庭自願獻出個人數據,在釜山參與南韓首個「智慧城市」實驗。「紐約時報」採訪部分住戶,他們不但嚮往其中生活,還認為這是人類未來,宜盡早適應。
Don’t be Google:數據分析初創公司的新口號
Google 曾經用「Don’t be evil」作口號,最終成功在競爭對手中突圍而出。時移世易,愈來愈多數據分析初創公司講求私隱,轉而以「Don’t be Google」為準則。這些公司重拾對私隱的重視,明言要成為「Google 分析」的替代品,改變巨獸獨大的情況。
NFT 不只是藝術,還可應用在醫療保健?
NFT 藝術市場交易暢旺,不少藝人也從中賺大錢,惹來不少爭議,但其實 NFT 不只是生財工具。美國貝勒醫學院最新論文提出,NFT 其實可用以保障病人私隱,防止個人健康數據外洩,或未經同意轉售予其他機構,有初創企業正在探索其可能。
威尼斯減遊客之法:變為完全監控城市
疫情下,備受遊客喜愛的威尼斯不再人滿為患,當地人不用與他人共享城市,得以重新感受久違的安靜。為保護城市免於再次受遊客過多問題困擾,該市市長正加強人群管制,以科技「解決」問題,包括在遊客不知情的情況下收集其電話數據,又動用數百監控鏡頭,防止出現擠迫問題。當局更計劃明年夏天在關鍵入口安裝閘門,遊客必須提前預訂及付費,才能在當天入場,而且名額有限。
紐西蘭「反起底法」的平衡世界
據「華爾街日報」在 7 月 5 日報道,由 Google、Facebook、Twitter 等科技巨企組成的「亞洲互聯網聯盟」(AIC),於 6 月去信香港政府,警告當局若繼續「個人資料(私隱)條例」修訂(民間又稱「反起底法」),該聯盟憂慮或會停止在香港提供服務,以免令員工墮入法網。誠言,有些西方民主國家都設有類似的「反起底法案」,關鍵是如何在資訊權與個人私隱間取得平衡。
蘋果捍衛消費者私隱,反扶植對手鞏固數據霸權?
蘋果在最新作業系統 iOS 14.5 中,禁止讓其他 App 開發者透過蒐集其十億用戶數據的方式來設計度身訂做的廣告,行政總裁 Tim Cook 聲稱這是為保障消費者的私隱權益,但實際的結果,更可能是迫使其競爭對手如 Facebook、Google、騰訊、抖音等,加速鞏固自己的數據霸權。
挾消費者以令諸侯,蘋果的數據新政策是「私隱虛偽」?
今年 1 月,蘋果行政總裁 Tim Cook 重申,如果「我們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被蒐集彙總並出售,那麼我們失去的不僅僅是數據,我們也失去了做人的自由」。
安心出行(新加坡版),如何為高科技監控開路?
港府近日又絞盡腦汁要市民安裝「安心出行」,但普羅市民就是不敢安心;相比之下,新加坡人普遍都輕易就範,就算警方被揭可查閱數據,最終仍沒有引起太大爭議。獨立記者韓俐穎(Kirsten Han)文章便分析,事件一再反映新加坡私隱意識薄弱,在疫情爆發前,高科技監控就已經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
Moyashi:如何安全地自爆
沒有任何一個網絡平台是絕對安全的,大家要去學懂甚麼是匿名,學懂有甚麼可以公開出來,學懂不把過量的個人資訊主動送到社交媒體公司手上。簡單來說,大家是要學懂在網上保護自己,而非尋找那個絕對安全的網絡伊甸園。
法國 24 條:「安全法」是保護人命,還是箝制自由?
本週二,法國國民議會通過執政黨提出的「全球安全法案」,以加強打擊罪案及恐怖主義,但當中第 24 條訂明,禁止以任何方式及在任何媒介,發佈能夠識別「警員或憲兵」並「意圖對其造成身體或精神傷害」的圖像,違者可被判監禁 1 年及罰款 45,000 歐元。大批人士質疑,此法實際上擴大警權,阻止傳媒監察日益嚴重的警暴問題,妨礙新聞自由。
唐明:切掉多少雞屁股,也關自由事?
中國的魔幻日常,表現在這種不分官民,都樂於挖空心思,以求令其他人,或者其他生命(譬如麻雀等動物)受到最大限制的傾向,簡單而言,就是要和自由作對,要限制其他人的意志自由、行動自由,或者生命自由,包括吃得下多少飯菜,以及雞屁股可以切掉多少的自由。然而,愈是不自由,不但吃多少飯會受管制,也愈有吃不飽飯的危機。
抗疫戰下的監控經濟
武漢肺炎導致百業蕭條,但卻令少數人發大財,例如化驗商、生物科技商和監控工具商。近日有香港傳媒就報道,港府在沒有招標的情況下,向 3 間化驗所採購共 2 億元的檢測服務;政府還計劃推行全民檢測,引來不少民眾質疑 DNA 樣本會如何處理。有學者就指出,私隱和健康並非二元對立,人們亦應關注監控經濟(surveillance economies)的反民主特質。
以抗疫為由,為生物監控開綠燈
在全球瘟疫蔓延下,多國政府都利用監控技術防疫,但早有西方知識份子警惕,政府正利用緊急狀態的時機,大規模採集人民的生物特徵,包括是 DNA 序列資料,把監控範圍從人民的「皮外」滲透至「皮內」,恐怕使疫情淪為人類監控史的一道分水嶺。
DNA 資料庫:專家在擔心甚麼?
有醫學專家認為增加檢測量,可減低出現超級傳播者的機會,對抗疫工作有極大幫助。可是也有人擔心,政府會借機建立秘密 DNA 資料庫,配合生物監控系統,打壓公民社會。其實多年來,學界已有很多有關生物監控的討論,究竟 DNA 資料庫為甚麼值得人擔心?
【因抗疫之名】數據監控將永續?
目前,為了抗疫,世人似乎並不反對政府搜集個人數據。但是,如果個人私隱和公共醫療之間的界線,變得愈來愈模糊的時候,還有多少人同意付出這樣的代價呢?看來有益的科技,在瘟疫過後會不會隨之退出?還是會變身為永久性的監視工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