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

|共41篇|

愛國足球先鋒 —— 愉園體育會

5 月 15 日,廉政公署採取行動,搗破一個外圍賭博集團,拘捕 22 男 1 女,包括 11 名甲組球會球員及教練,被指涉嫌打假波,據指相關球會是香港老牌球會愉園。愉園曾經是香港足球班霸,也是本地愛國左派的表表者,可惜在 2010、2014 年曾兩度涉貪,2021 年自降甲組,現在又爆出假波醜聞,令人唏噓。

奧威爾三部曲之一:跨越時代警世的「民族主義筆記」

英國作家奧威爾(George Orwell)可說是 20 世紀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其筆下的反烏托邦巨著如「動物農莊」和「一九八四」皆為傳世之作,以諷刺手法道盡極權時代的黑暗。除了小說,奧威爾其實也寫下多篇經典的社會評論,其於 1945 年寫下的「民族主義筆記」(Notes on Nationalism)就被多次翻印,對今天的時局仍有警世作用。

Moyashi:國際愛國仲裁中心

如果辱華是一門藝術,愛國就是一場賭博。在動盪的時代中,你永遠搞不清下一分鐘的自己會是榮譽國民抑或韭菜。不過有危就有機,在名為愛國的曖昧不清空間裡,存在著中間人的生存價值。因為各種大人的原因,雖然香港成為國際仲裁中心的計劃應該是觸礁了,但是還有成為「國際愛國仲裁中心」的機會。

絕對忠誠:俄羅斯嚴打「不夠」愛國人士

俄羅斯安全部門近日大張旗鼓,在全國展開連串拘捕行動,收押的卻是知識分子、奧運獎牌得主,甚至乎建制派企業高層。「紐約時報」指出,有別於早已收監的反對派領袖,他們不曾公開狠批政權。奈何普京如今要的,是百分之百忠誠、全心全意愛國。一旦稍有親西方之嫌,也足以成為嚴打對象,好弄得人心惶惶,起殺雞儆猴之效。

曾聯松 —— 五星紅旗設計者

為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 25 周年,香港有公共屋邨一度在各樓層掛滿「五星紅旗」,畫面令人震撼,相信令一眾愛國愛港人士為之感動。提到五星紅旗,大家又知不知道其設計者的故事?該旗由浙江瑞安一位普通市民曾聯松於 1949 年設計,然而曾聯松與「義勇軍進行曲」作詞人田漢一樣,在文革期間慘遭抄家批鬥,還失去了五星紅旗的設計樣稿。

另類韓流:侵佔 YouTube 的「國吹」文化

韓國文化風靡全球,已是無庸置疑的事。不過,如今 YouTube 正受到另一股「韓流」侵襲。這些附以誇張標題及縮圖的影片,內容不盡不實,只求抬高本國、詆譭他國,旨在煽動極端的民族主義。即使很多南韓人亦看過不眼,但仍難阻止這種「國吹」(국뽕)文化在網上蓬勃發展。

Moyashi:愛國無罪

在新中國,「愛國」是唯一被允許的情感宣洩理由,而「反日」是政治現實中最保險的宣洩方式。所以為甚麼地方電視台拍那麼多抗日劇,數量多得不合情理,手撕日本兵之類的劇情也不合情理。但無論多不合情理,這也是最政治正確地讓情緒及想像力起飛的方式。

方俊傑:間諜之妻 —— 婚姻、國家與忠誠

日本在二戰犯下的罪行,至今在某程度上仍是不能提及的禁忌,「間諜之妻」明刀明槍引起議題,值得大家反思一下。愛國真的絕對正確?沒有另一種概念位於國家之上?假設你的國家主動出擊,對其他國家構成威脅帶來災害,你還應該一往無前地愛護下去擁戴下去?這其實跟男女私情沒有甚麼分別,愛唔係大晒㗎!

在中國,政府和學者為何同流共生?

在不少地方,學者和學生都是推動社會改革的重要力量,例如韓國的光州民主化運動。中國現代化初期,也曾出現過浩瀚的五四運動。愛國學生打著德先生、賽先生旗號,要求改革,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等進步學者也一直沿途相伴。可是,五四運動和 80 年代的六四運動均一瞬即逝,在漫長歷史中,中國政府和學者都保持著一套互利共生的關係。

傅聰 —— 從大鳴大放到八九六四:我為中國哭泣

世界著名鋼琴家傅聰,日前於英國倫敦逝世。他是中國翻譯家傅雷之子,後者在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到迫害,傅雷夫婦雙雙自殺。傅聰早在文化大革命前的 1954 年赴波蘭華沙參加第五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1958 年到達英國定居,並於 1965 年獲取英國國籍。儘管往後大半生長居英國,但傅聰對中國的感情似乎無以割捨,1989 年「六四事件」後曾接受英國刊物「查禁目錄」訪問,講述自己從 1957 年「大鳴大放」到當年「六四」,對中國統治階級懷抱希望到失望的心路歷程。

廣東話諺語與其危機

「普教中」這個議題,似乎不像香港在 2014 年抗議「國民教育」一般受人關注。究其原因,「國民教育」的爭議在於將愛國思想結合德性教育,是堂而皇之的政治洗腦,容易吸引大量反對意見;但「普教中」卻包裹著升學就業的功利主義思想,人們或許便忽略了語言與政治背後的密切關係。

捱著餓、斷了電,還是愛普京的古城人民

近來俄羅斯反對聲浪漸起,民眾無懼被捕風險上街示威。但普京掌權近 20 年,政治手腕強硬,影響深遠,民望「屹立不倒」,尤其每當誕辰來臨,城鎮更是輪番向他釋出敬意。俄羅斯南部古老城鎮科洛姆納(Kolomna)亦不例外,儘管生活困難,人們還是將希望寄託於領導身上。

諾貝爾文學獎為波蘭帶來榮耀,得主卻是「賣國賊」?

贏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通常會成為祖國之光,但在波蘭,文學獎卻引起當地「何謂波蘭?」的爭拗。當波蘭作家 Olga Tokarczuk 獲獎時,她的祖國並非所有人都為她感到光榮。一些人覺得她有理有哲,著作描寫了波蘭 20 世紀的悲慘過去,令讀者正視波蘭曾為屠殺幫兇的歷史,但在另一些人看來,她就是叛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