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文化風靡全球,已是無庸置疑的事。不過,如今 YouTube 正受到另一股「韓流」侵襲。這些附以誇張標題及縮圖的影片,內容不盡不實,只求抬高本國、詆譭他國,旨在煽動極端的民族主義。即使很多南韓人亦看過不眼,但仍難阻止這種「國吹」(국뽕)文化在網上蓬勃發展。
愛國
|共35篇|
Moyashi:愛國無罪
在新中國,「愛國」是唯一被允許的情感宣洩理由,而「反日」是政治現實中最保險的宣洩方式。所以為甚麼地方電視台拍那麼多抗日劇,數量多得不合情理,手撕日本兵之類的劇情也不合情理。但無論多不合情理,這也是最政治正確地讓情緒及想像力起飛的方式。
方俊傑:間諜之妻 —— 婚姻、國家與忠誠
日本在二戰犯下的罪行,至今在某程度上仍是不能提及的禁忌,「間諜之妻」明刀明槍引起議題,值得大家反思一下。愛國真的絕對正確?沒有另一種概念位於國家之上?假設你的國家主動出擊,對其他國家構成威脅帶來災害,你還應該一往無前地愛護下去擁戴下去?這其實跟男女私情沒有甚麼分別,愛唔係大晒㗎!
在中國,政府和學者為何同流共生?
在不少地方,學者和學生都是推動社會改革的重要力量,例如韓國的光州民主化運動。中國現代化初期,也曾出現過浩瀚的五四運動。愛國學生打著德先生、賽先生旗號,要求改革,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等進步學者也一直沿途相伴。可是,五四運動和 80 年代的六四運動均一瞬即逝,在漫長歷史中,中國政府和學者都保持著一套互利共生的關係。
唐明:愛國者之死
但是在此關頭,大多數美國人居然沒有念及她過去參軍服役的付出,也看不到她身為女性的堅強勇敢,都只聚焦於她衝進國會大廈那一刹的「違法行為」:這一刹就可以抹殺一生,明明是愛國的「戰士」,就可以貶為「暴徒」。
傅聰 —— 從大鳴大放到八九六四:我為中國哭泣
世界著名鋼琴家傅聰,日前於英國倫敦逝世。他是中國翻譯家傅雷之子,後者在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到迫害,傅雷夫婦雙雙自殺。傅聰早在文化大革命前的 1954 年赴波蘭華沙參加第五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1958 年到達英國定居,並於 1965 年獲取英國國籍。儘管往後大半生長居英國,但傅聰對中國的感情似乎無以割捨,1989 年「六四事件」後曾接受英國刊物「查禁目錄」訪問,講述自己從 1957 年「大鳴大放」到當年「六四」,對中國統治階級懷抱希望到失望的心路歷程。
廣東話諺語與其危機
「普教中」這個議題,似乎不像香港在 2014 年抗議「國民教育」一般受人關注。究其原因,「國民教育」的爭議在於將愛國思想結合德性教育,是堂而皇之的政治洗腦,容易吸引大量反對意見;但「普教中」卻包裹著升學就業的功利主義思想,人們或許便忽略了語言與政治背後的密切關係。
捱著餓、斷了電,還是愛普京的古城人民
近來俄羅斯反對聲浪漸起,民眾無懼被捕風險上街示威。但普京掌權近 20 年,政治手腕強硬,影響深遠,民望「屹立不倒」,尤其每當誕辰來臨,城鎮更是輪番向他釋出敬意。俄羅斯南部古老城鎮科洛姆納(Kolomna)亦不例外,儘管生活困難,人們還是將希望寄託於領導身上。
Moyashi:抗共先鋒 —— 愛國戰隊大日本
充滿怪物與巨大機械人的劇情當然是誇張幻想,但在 1983 年蘇聯還未倒台的時代裡,北方紅色政權的陰影卻是貨真價實。「隨時會攻過來」不完全是幻想,媒體操作與意識形態宣傳的存在也是無法否認。
諾貝爾文學獎為波蘭帶來榮耀,得主卻是「賣國賊」?
贏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通常會成為祖國之光,但在波蘭,文學獎卻引起當地「何謂波蘭?」的爭拗。當波蘭作家 Olga Tokarczuk 獲獎時,她的祖國並非所有人都為她感到光榮。一些人覺得她有理有哲,著作描寫了波蘭 20 世紀的悲慘過去,令讀者正視波蘭曾為屠殺幫兇的歷史,但在另一些人看來,她就是叛徒。
唐明:五四運動的受益人
這樣觀察的話,北洋政府真正的敵人,不是巴黎和會上談判的對手,而是國內南北分裂的局面,山東問題被放大,很可能就是給南方勢力一個契機。
陶傑:聖誕節邊緣化
在西方政治正確氣氛彌漫之下,「聖誕節」愈來愈淪為邊緣化。
查封教會,中國有真正聖誕節嗎?
聖誕將至,中國執法單位針對各地教會的鎮壓行動卻漸趨激烈,無疑讓普天同慶的氣氛頓然變得肅穆。隨著一連串查封教會,以及牧師和教友的逮捕行動,聖誕節,對中國的真正崇拜者來說,正是一個這麼近、那麼遠,毫不安寧和喜慶的佳節。
奏國歌請起立
1999 年,日本「國旗國歌法」成立,同年文部省給予公立學校的指引中,加上「國歌奏起時,師生全體起立合唱」的義務,在公立學校甚至社會中激起千重浪,有不少教師表示反對,更曾發生人命悲劇。雖然日本政府聲稱該指示非強制性,但事實是教育委員會對拒絕執行的教師下達處分指示、甚至要將之解僱,由此便開展了一連串教師與國家對立的法律訴訟。
陶傑:愛國反西方是假,權鬥是真
載漪想利用義和團和西方列強之爭,乘機廢除光緒皇帝。他嘴巴裡雖然滿口愛國,聲稱仇恨帝國主義,唯私心強烈,慈禧終其一身,都不知道上了這個親戚的當。
把道德課變成愛國的日本教育
2012 年香港反國民教育一役仍歷歷在目,大家深恐空降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會對學生造成潛移默化的洗腦效果,以「德育」為名,卻「愛國」為實。遠在海洋另一邊的日本,在 2015 年通過條例修定,「道德教育」作為新的獨立科目,加入中小學的課程裡,中小學分別在今明年陸續實施。民間一片譁然,此舉是否將右翼愛國思想加諸學子身上?
如何讓青年更願意為國做事?
法國自 1996 年取消了義務兵役制度,等到 20 多年後由新任總統馬克龍再次提起。馬克龍推出新政,計劃讓所有 16 歲的法國青年都強制參與國民服務,希望以此提升青年男女的公民責任心和令國家團結。然而,這並未能說服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