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中的美籍抗日英雄:馬吉芬

A+A-
圖片來源:USNAMuseum/Twitter

近年,中美關係跌至冰點,新冷戰格局形成。然而回望歷史,其實有不少美國人對中國現代化作出莫大貢獻。其中一位美國人就曾協助大清帝國訓練北洋水師,甚至在甲午戰爭中親身走上前線,結果身負重傷,更因為北洋水師慘敗而鬱鬱寡歡,最終自殺身亡。他就是威海衛海軍軍校創校校長、鎮遠艦幫辦馬吉芬(Philo McGiffin)。

馬吉芬在 1860 年出生於美國華盛頓一個海軍世家,父親曾參與墨西哥戰爭及美國內戰。1877 年,他順理成章考入安納波利斯美國海軍學院,在那裡是有名的開心果,種種惡作劇令他成為該校一個另類傳奇。據說有晚馬吉芬失眠,便決定要弄醒所有人。他收集了學院後院的所有砲彈,拖到宿舍頂層,將它們滾到樓梯底。2019 年,美國海軍學院博物館舉行的展覽,就記錄了馬吉芬的搞笑事蹟。

隨著美國結束南北戰爭,社會正在慢慢復甦,軍隊並非用人之際,海軍軍官名額有限,馬吉芬畢業後未獲取錄。然而在太平洋另一方,滿清帝國對外先後經歷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之役和中法戰爭,對內則有洋務運動改革如火如荼,軍隊正值用人之時,特別是擁有現代化軍事知識的人才。馬吉芬於是訪華尋找出路,希望在華當軍官的經驗,有助日後回美找到軍職。他先往三藩市的中國領事官打探,然後啟程到天津。

32 歲時的馬吉芬。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在美國領事館協助下,馬吉芬成功聯繫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根據漢學家馬幼垣的講法,李鴻章接見他後立即錄用,並在 1885 年派到天津中國海軍軍校教授,當時他不過 25 歲。他在滿清海軍現代化中扮演一定角色,協助監督建造四艘清廷在英國訂製的鐵甲軍艦。同時,他亦身兼朝鮮海岸檢查官,以及山東威海衛海軍軍校的創校校長。馬吉芬一教就是十年,將航海學和槍砲術等專業知識,傳授予滿清第一代海軍軍官。同時間,他亦學習中文。

1894 到 1895 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期間,馬吉芬加入了提督丁汝昌所指導的北洋艦隊,出任「鎮遠號」副艦長,並參與黃海海戰。他後來寫下的「馬吉芬黃海海戰回憶錄」(The Battle of the Yalu)成為後世研究甲午戰爭的重要素材。他描寫了「鎮遠號」和「定遠號」迎戰日本海軍時的慘烈情況:「我目睹之兩鐵甲艦,雖常為敵彈所掠,但兩艦水兵迄未屈撓,奮鬥到底。」「鎮遠號」亦有份撃退日本知名旗艦「松島號」。不過馬吉芬在戰爭中受重傷,被迫於 1895 年返回美國醫治。甲午戰爭以滿清戰敗、簽下「馬關條約」告終。

馬吉芬回到美國後,既要克服傷患,又得悉其有份培訓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戰友、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拒絕投降日軍而服毒自殺。戰爭造成的傷痛一直纏擾著他。他嘗試在各大雜誌撰文,並且到處演講,希望告訴美國民眾黃海海戰的經過,為北洋水師辯護。1897 年 2 月 11 日,接近丁汝昌自殺兩周年之時,他在紐約的醫院自殺。香港海事博物館設有實體和網上展板,記錄馬吉芬的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