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抵銷

|共9篇|

加密貨幣 x 碳信用市場 -「初創玩家」Adam Neumann 下一回合 Flowcarbon

加密貨幣早前亦落戶在碳信用市場。其中一間具話題性的加密貨幣初創 Flowcarbon,早前完成 7,000 萬美元融資,由加密貨幣創投公司 a16z 領投,General Catalyst 和 Samsung Next 參投。Flowcarbon 的創辦人,為個人操守甚具爭議的 WeWork 聯合創辦人 Adam Neumann,使該公司更受注目。

加密貨幣 x 碳信用市場,引進喪屍碳抵銷項目無助減碳?

去年底,名為 Toucan 的組織創立碳信用加密貨幣項目,以加密技術「代幣化」碳信用額,用戶可以把在碳信用認證機構,如 Gold Standard 和 Verra 處獲得的碳信用額換成「非同質碳代幣」,再轉換成同質代幣「基礎碳噸」(BCT);同時在原先的碳信用認證機構取消註冊該批碳信用額,以防止雙重計算。其理念包括讓人發現碳資產的價格、便利碳信用額流通,促進碳信用交易,以對抗氣候變化。

「塑膠抵銷」能幫助減少塑膠污染?

在提倡減碳的大趨勢之中,企業的碳排放量愈益受關注。有些企業會通過向他人購買碳排放額,抵銷自身的碳排放量,這種做法稱之為碳抵銷或碳補償。近年相關抵銷做法開始應用在塑膠污染之上,即企業能夠購買「塑膠抵銷額」(plastic credits),來抵銷自身相關足跡。

你應買碳抵銷額嗎?自然碳補償為何甚具爭議?

減碳的努力可化作碳抵銷額;而消費者和企業通過購買別人的碳排放額,藉以抵銷自身的碳排放量,這種做法稱為「碳抵銷」或「碳補償」。然而,碳抵銷向來甚具爭議,主要是針對碳抵銷項目本身的可信程度,及此法會否減低企業或個人真正減少碳排放的動力。

加密貨幣有助碳信用市場發展?還是加密金融把戲?

在講求 ESG 的年代,愈來愈多企業披露自身的碳足跡,除了著手改善自己的業務,企業間亦愈來愈流行以碳抵銷方法來「減碳」。企業通過購買他人所減少或消除的碳排放額,來抵銷自身的碳排放量,稱之為碳抵銷或碳補償。這些抵銷額又稱為「碳信用額」,一般以一公噸二氧化碳為單位,額度來自一些減少碳排放或除碳項目,諸如植樹、可再生能源發電場或碳捕存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