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非政府組織「新氣候組織」(NewClimate Institute)和「碳市場觀察」(Carbon Market Watch)週日發表研究報告,評估 25 間跨國企業的「淨零」減排目標。報告指,這些公司大多數以某種形式的漏洞或技巧,顯著誇大其氣候目標和行動。
該研究挑選了承諾實現淨零目標的大型跨國企業,但每個國家最多只有 5 間公司(以總公司地點決定),每個行業最多有 2 間公司,而主要業務為投資管理的公司被排除在外。報告指,2020 年這些跨國企業的總營業額達 3.18 萬億美元,約佔全球 500 強公司總收入的 10%。他們在 2019 年自我報告的總溫室氣體排放足跡,包括適度重疊的上游和下游排放(即範圍 3),約為 2.7 GtCO2e,大約相當於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 5%。
研究發現,雖然這些公司制定了「淨零排放」目標,但只有 13 間公司提供主要淨零承諾的具體細節,承諾自 2019 年起將他們的全價值鏈排放量平均減少 40%;其他 12 間公司未附有該目標年的任何具體減排承諾。25 間公司之中,只有馬士基(Maersk)、沃達豐(Vodafone)和德國電訊(Deutsche Telekom)明確承諾在各自的目標年限內,將其整個價值鏈的碳排放減少 90% 以上。
報告為公司減排方法的「透明度」和「完整性」評級。透明度是指公司公開披露必要信息的程度,讓人可充分了解該公司對履行企業氣候責任所採取的方法。完整性則衡量這些方法的質量、可信度和全面性。在分析的 25 間公司中,只有馬士基被評為「合理完整」,另外有三間公司,包括蘋果、Sony 和沃達豐獲評為「中等完整」。聯合利華(Unilever)、雀巢、寶馬(BMW)、意昂(E.ON) 和埃森哲(Accenture)等跨國公司的氣候目標被列為「極不完整」。
儘管這些公司大多數獲得「全球環境信息研究中心」 (CDP)和其他倡議環保組織的積極氣候評級,但該研究表示,這些分數通常包含漏洞。例如,德國公用事業公司意昂承諾到 2050 年將排放量減少 100%。該報告指,意昂的目標並不包括出售給批發市場的能源,而批發市場約佔其能源銷售的 40%。
意昂表示,這些銷售被排除在外,以避免重複計算客戶的排放量,符合廣泛使用的溫室氣體協議標準,更批評碳市場觀察的報告「未有系統地符合國際有效標準」。雀巢氣候交付和可持續採購全球主任 Benjamin Ware 則強調該報告使用了「不同於業內最常用的指標」。
有些公司除了直接減少自身的排放量,還會通過使用碳抵銷(carbon offsets)來補償公司的碳排放,藉以達成淨零目標。調查的公司之中,有 19 間曾透露他們將依靠碳抵銷來實現未來的承諾,只有一間公司明確計劃不會使用碳抵銷。這些會使用碳抵銷的公司中,至少有 3 分之 2 依賴林業和其他與生物相關的碳封存(基於自然的補償方案),聲稱它們在未來的排放量被抵消,即相當於完全抹消對氣候的影響與排放量。但報告指,生物碳儲存可以逆轉,例如森林可能被砍伐和燒毀,因此這些自然類碳抵銷方法並不適合作個別抵銷之用。此外,全球亦需要減少排放和增加碳儲存雙軌並行,方能有效達成減排目標,而非二擇其一。
因應企業常常誇大其氣候目標,碳市場觀察提出幾點建議,包括政府須禁止企業提出「淨零」和「碳中和」聲明;公司須將絕對減排量與其價值鏈之外的減排量分開報告,而不是混合加總;公司須為消費者和投資者提供全貌,設定涵蓋其價值鏈內所有排放的目標,即範圍 1、2 和 3;以絕對值和佔總排放量的比例兩者來顯示減排量,並提供用於計算減排量的參考點(即基準年)的詳細信息;及公司不應以儲存在非永久性碳匯(如森林或土壤)中的碳來抵銷化石燃料的碳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