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倡減碳的大趨勢之中,企業的碳排放量愈益受關注。有些企業會通過向他人購買碳排放額,抵銷自身的碳排放量,這種做法稱之為碳抵銷或碳補償。近年相關抵銷做法開始應用在塑膠污染之上,即企業能夠購買「塑膠抵銷額」(plastic credits),來抵銷自身相關足跡。
甚麼是塑膠抵銷?
塑膠抵銷的原理和碳抵銷額(又稱為碳信用額)相似,以一種可轉讓證明,代表某項目收集或回收了指定重量的塑膠垃圾,從而減少在自然環境的相關垃圾。如此「功德」經過核證後,可以在市場出售。不論是塑膠抵銷還是碳抵銷,最基本的要求是「額外增益」(additionality),即抵銷項目或措施會帶來額外的環境效益,例如在現有的回收工廠中,既有的回收量便不存在額外增益;除非有新資金投入來擴大回收網絡和數量。
支持者認為,某些企業的產品目前或未有合適的替代材料,他們迫不得已仍要使用塑膠,抵銷能提供途徑,讓這些企業為自身產品的污染作補償。同時,通過建立抵銷市場,原則上可吸引更多資金投放到收集和回收塑膠廢物的系統中。
另一個可能的好處是促進對抗塑膠污染的活動。某些政府正在制訂「生產者延伸責任」計劃,要求包裝生產商為產品的下游處理支付費用,例如承擔收集、分類和回收方面的成本。然而,即使就環保而言此類措施有其必要,但在立法、融資、執行和監管一系列程序上,或需要長時間才能落實。而建立塑膠抵銷市場,則可以吸引私營機構注資一些清理和回收項目,提供及時的緩解途徑。
塑膠抵銷可信嗎?
碳抵銷市場珠玉在前,在塑膠污染問題上使用抵消額,是可預視的策略,相關組織亦相繼出現,例如 rePurpose、Plastic Bank、Circular Action Hub 和 Empower 等。塑膠抵銷理論上有其功用,但運作起來仍有很多問題要解決。相關項目遍佈全球,不少位於發展中國家,監察各個計劃的質素和可信程度並不容易。而由於其抵銷市場仍在初生階段,各發行組織現多遵循自己的協議來管理抵銷額。
抵銷要收效,可信度不可或缺,第三方認證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公信力。碳抵銷認證機構 Verra 於 2021 年推出了塑膠垃圾減少標準,以助對項目進行獨立審計,來確定這些項目在減少環境中的塑膠廢物或增加回收利用的成效。在檢視基準後(即沒有項目活動的情況),根據新增的收集和回收數量來發佈抵銷額。
Second Life 成立於 2020 年,為首個由 Verra 認證的塑膠抵銷回收項目,旨在於泰國島嶼和偏遠沿海地區連結工業回收鏈,通過正式和非正式收集者網絡來回收塑膠。根據 Verra 公佈的資料,願意加入的收集者,每收集 1 公斤塑膠可獲得 3 泰銖及 2 泰銖運輸費;而中間區域收集者可獲 1 泰銖,用於監測收集和回收的數量。以上是在 7 泰銖/公斤的市場價格以外的報酬,嘗試將以前無利可圖的回收業務(例如在偏遠島嶼)變成有利可圖。
「塑膠中和」或存誤導?
雖然抵銷有可能推動對回收業和循環系統的投資,但此類抵銷項目亦有碳抵銷所面對的爭議,例如針對抵銷項目本身的可信程度和成效,及會否減低企業或個人真正減塑的動力。某些售賣塑膠抵銷額的組織用上術語「塑膠中和」(plastic neutrality),惟如此或存在誤導,含有企業塑膠環境足跡得以完全消除的意味,但事實上相關污染很多時是地域性,例如即使某項目清理了在泰國海岸的塑膠垃圾,企業自身產生的塑膠垃圾對其地地區的影響仍然存在。而且膠有不同種類,例如 PET 膠樽一般較易收集和回收,抵銷項目收集 1 噸的 PET 膠樽,與企業自身生產 1 噸發泡膠等包裝,兩者的環境影響既不相同,捨難取易也有取巧成分。
為避免誤導宣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建議企業在購買塑膠抵銷額時要保持透明,說明購買抵銷額如何符合公司的長期願景和戰略,以減少其直接營運所產生的塑膠污染足跡。假如企業要使用抵銷策略,可以指出企業本身正採取某些措施來實現減塑目標,基於目前無法消除某些塑膠污染,因此購買抵銷額,來補償尚未能夠消除的相關環境足跡,以作過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