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改善氣候問題,紐西蘭政府近日提出新方案,計劃 2025 年起向農場徵收稅項,以減少動物排放溫室氣體。當局聲稱這項政策為全球首創,農民將「受益於成為先行者」,不過業界普遍不滿有關提議,擔心加重經營成本,令小型農場無法生存。政府層面以外,當地科學家也積極研究如何可以不減少畜群數量而達到減排目標,從多方面應對溫室氣體排放量上升的問題。
溫室氣體
|共27篇|
樂餉社:回收剩食,可以應對氣候變化?
你心目中的食物銀行是怎樣?是一個大貨倉堆滿柴米油鹽,還是整天都見到有需要的巿民排隊領取食物?食物銀行主要的使命是與基層巿民分享食物,亦同時為緩減氣候變化和減廢扮演重要角色。
推出一日即暫緩的 AI 碳信用項目 CarbonCrop
紐西蘭的自願性碳抵銷公司 CarbonCrop 在 6 月 28 日正式發售,其 AI 協助的碳信用額 Native CarbonCrop Units(CCU),惟推出市場一日後,即遭該公司暫緩發售。其發放準則的致命問題,是並未採用基線來計算可抵銷額。
安靜、低成本、無過敏的被動住宅
隨著氣候問題加劇,新興的節能建築設計「被動房屋(passive house)」正在紐約及其他城市流行。此類房屋的通風系統會為室內空間持續換氣,加上超級絕緣的結構,即使有鄰居正在做飯,其他單位也不再聞到任何氣味,在客廳也不再聽到交通噪音。而且該類房屋具有高節能效益,有利於環境之餘,也為居民省下不少帳單費用。
你應買碳抵銷額嗎?自然碳補償為何甚具爭議?
減碳的努力可化作碳抵銷額;而消費者和企業通過購買別人的碳排放額,藉以抵銷自身的碳排放量,這種做法稱為「碳抵銷」或「碳補償」。然而,碳抵銷向來甚具爭議,主要是針對碳抵銷項目本身的可信程度,及此法會否減低企業或個人真正減少碳排放的動力。
供應鏈是企業減碳排放關鍵?
許多跨國企業已提出「淨零減排」目標。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分為三大範圍,範圍 1 和 2 分別計算生產的直接排放(包括燃燒燃料)及能源使用的間接排放。而範圍 3 則包含價值鏈上下游活動的碳排放。過往減碳倡議的主軸在於能源轉型,皆因化石燃料為碳排放的主要來源,盡快轉型零碳能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基要目標;惟範圍 3 的排放愈來愈受關注,特別是在供應鏈上的脫碳進程。
甚麼是漂綠?企業氣候漂綠或招人提告?
隨著投資者和消費者愈來愈關注氣候變化,企業宣傳亦更著重標榜其在環境和氣候變化方面所作的努力。聲明公司更環保,能提升品牌形象,藉此帶來額外收益;然而,在環保功績方面言過其實,又稱為「漂綠」,例如使用未經證實或有誤導性質的聲明、選擇性披露環境績效以獲取商業或政治利益等。參與漂綠的不僅是公司,政府和政客亦可以透過漂綠來誇大自身環保功績,往自己臉上貼金。
企業淨零目標誇大聲明?
歐洲非政府組織「新氣候組織」和「碳市場觀察」週日發表研究報告,評估 25 間跨國企業的「淨零」減排目標。報告指,這些公司大多數以某種形式的漏洞或技巧,顯著誇大其氣候目標和行動。
要更多焚化爐?轉廢為能是大趨勢?
目前,香港所有的都市固體垃圾均以堆填處理。把垃圾埋起來,看似「眼不見為淨」,但堆填區佔用龐大土地,飽和後需要擴建,亦會為附近社區帶來影響。目前石鼓洲外海正在興起第一期「綜合廢物管理設施」,將設有焚化設施,預計每天可處理 3,000 公噸的都市固體廢物,惟仍不足以應付香港每日所產生的逾 1.5 萬公噸都市垃圾。香港環保署早前便公佈研究興建新焚化設施選址,以逐步取代堆填區。
「去增長」與「綠增長」,還有別的方法嗎?
2015 年逾 190 個國家簽署「巴黎協定」,承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在本世紀末前阻止地球平均升溫超過攝氏 2 度,最理想控制於攝氏 1.5 度內。如要阻止地球升溫,各國需要竭盡所能減低碳排放。上週完結的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會(COP26),各國就如何實現巴黎協定,協商更具體的方針和時間表。全球政商盤算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同時兼顧經濟發展。與此同時,亦有意見主張摒棄盲目追求經濟生產總值(GDP),認為「去增長」方能應對環境危機。
一對父子,力阻西伯利亞永久凍土融化
「西伯利亞人/冬天的冠軍……」生活在極寒之地的西伯利亞人「能承受零溫/再低溫」。但長年於西伯利亞雅庫特地區(Yakutia)研究永久凍土的科學家謝爾蓋.齊莫夫(Sergey Zimov),卻見證當地冬天變得愈來愈短且溫和。謝爾蓋與他同為科學家的兒子尼基塔(Nikita Zimov)警告,西伯利亞永久凍土的融化趨勢,將釋放大量溫室氣體。
【圖解】全球國家碳排變化
COP26(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正式展開,本屆是自「巴黎協定」後,參與國首次檢視國家自定貢獻(NDCs)。大會主席夏爾馬形容,想在會議上取得成功,難度超越 2015 年「巴黎協定」,因需在減碳的具體細節上達成共識。
【澳洲禁膠令】為何生物可降解塑膠也應被禁?
澳洲為應對日益嚴重的塑膠危機,聯邦政府本月初公佈首個國家塑膠計劃。計劃內容包括禁止在海灘上使用即棄塑膠、停止以發泡膠作為外賣容器,以及分階段實施在洗衣機中安裝塑膠微粒過濾器等。澳洲研究人員近日在學術媒體撰文,提出生物可降解塑膠將來也應被逐步淘汰,並解釋為何這種聲稱有利於環境、可自然分解的塑膠,應要被禁。
綠色和平:秋天打風的啟示 氣候危機逼在眉睫
隨著全球升溫持續,長遠來說,颱風強度勢將增加,造成更大威脅,這已是科學界的共識。
最被忽視的污染:動物糞便
人類絕大部肉食均來自畜牧業,要餵飽數十億張飢餓的口,自然要有龐大的畜牧業支撐。不過,畜牧除為人產出肉食,亦產出大量動物糞便。健康與科學記者 David Cox 於「衛報」撰文,稱每年牲畜產生數十億公噸的排泄物,已開始毒害自然界
綠色和平:任何人都是氣候英雄 為時未晚
近年全球極端天氣頻生,氣候變化影響愈來愈明顯。明日之後,地球看似絕望,但迷霧背後其實是一片生機,而撥開迷霧的手帕正正在今天你我的手中。最近有科學家指出,被溫室氣體嚴重破壞的臭氧層正逐漸回復,預料 2060 年得以全面復原。氣候變化同樣並非藥石無靈,不少政府、企業都已站起來為紓緩氣候變化出力。然而,個人層面同樣是重要的一環,你願意為拯救地球走前一步嗎?
冷氣機與環境,該怎樣平衡?
在可預見的未來,冷氣機只會愈裝愈多。除非我們保證生產電能和製冷期間不再會產生碳排放,更多冷氣機只會加劇全球暖化。然而,奢想全人類暫停使用冷氣機並不切實際,像今年歐洲嚇人的高溫,隨時「搞出人命」。在這種情況下,冷氣機需要用得更有效率。
風暴更多、路徑難料、威力更大,跟氣候變化有關
本港兩星期內受三股颱風吹襲,其中天鴿的風暴潮為本港多處帶來嚴重水浸。最近重創美國德州的颶風哈維(Harvey),在當地以破記錄的洪水淹浸城市。夏季打風雖是常態,然而科學家認為,氣候變化會令風暴的破壞力更驚人,而且路徑也難以預料,是次哈維即為一例。雖然有關研究僅針對美國本土,但氣候變化乃全球性問題,換句話說,香港亦有可能面對「加強版」風暴。
冚家富貴不斬樹
森林覆蓋全球三成土地,為八成陸上動物提供棲身地,吸收二氧化碳舒緩全球暖化,對人類生存不可或缺;但在現時伐木趨勢下,森林每年平均縮減 1,300 萬公頃,相當於逐分鐘消失 48 個足球場大小,預期不出百年,世上熱帶雨林將會完全夷平。利益當前,有何方法遏止趨勢惡化?行之 20 年的「生態服務補償機制」(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s;PES)或者是解決之道。
復活長毛象的理由
隨著基因工程技術進步,近年物種復活計劃突飛猛進,起碼 25 種已滅絕動物有望重現人間,渡渡鳥、斑驢、恐鳥、披毛犀和長毛象通通可能僅屬「暫時性絕種」,不過亦有意見質疑復活工程對現世的影響是否有利。對此,研究再生長毛象的科學家就提出一個合理而迫切的理由: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