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重創全球航空業,商務旅行及觀光旅行近乎停頓。在此之前,航空業增長快速,由於比其他運輸方式的碳排放更高,許多氣候學家就關注如何從航空業界著手減排。但新發表的研究顯示,與其他學科的研究人員相比,氣候研究人員反而更多出行和乘坐更多飛機。
飛機
|共41篇|
Flycation:到不了目的地的飛機,為何仍有旅客?
全球疫情不穩,未知何時才可出國旅行,為解心癮,有人會到酒店「Staycation」,佯裝自己到外地度假。有澳洲和亞洲航空公司近月更推出「Flycation」原機來回航班,意外地受歡迎。旅客上機飛完一趟,卻不過原地下機,究竟樂趣何在?商業雜誌 Fortune 就專文分析,旅客是抱著甚麼心態參與 Flycation。
搶手貨變失業漢:大量航班停飛,機師無工可做?
去年波音才估計,未來 20 年全球需要增聘 80 萬名機師,以應付亞洲帶領的旅遊熱潮。中國部分航空公司更是出手闊綽,提供超過 30 萬美元的年薪外加津貼,只求吸引資深機師加入。但當武漢肺炎殺到,全球 51% 航班停飛,這些搶手貨淪為失業漢。他們作為開飛機的專才,回到地面還能做甚麼?
Percy Leung:航空公司的登機音樂
公平地說,大部分登機音樂都是令人滿意亦恰如其分的,但以下三家航空公司在旅客體驗上投放了不少細心的考慮與巧思,選擇的音樂特別令我驚喜。
武肺陰霾下,航空業能再次起飛嗎?
武漢肺炎令全球航空業步入寒冬,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估計,全球航空業將在本年損失 2,520 億美元。除了大量航空公司削減高達 9 成運力,以免進一步虧蝕,各國政府出手救助,又能否挽救行業?
【咱們回家】全部留學生都能回中國嗎?
武漢肺炎蔓延全球,中國倒成了「最安全的國家」。海外同胞為避疫急欲回國,不惜花過萬美元,直航回歸祖國懷抱。有人買不起或不願買,遂請中國派包機接送,但「紐約時報」指出,北京政府或因此面臨兩難局面:接人回國便憂慮「輸入病毒」;不接卻又怕被指「無法保護每一個中國人」。
與病人同機,如何避免感染?
一名來自武漢的中國遊客,在芬蘭確診患上武漢肺炎,成為當地首宗病例。航空交通發達,除了方便人們出走,亦成為了傳染病「向世界出發」的途徑。對乘客而言,看不見的病毒,加上密閉的機艙環境,自然令人憂慮:一旦感染者成功登機,自己會否被傳染?
伊朗應對客機墜毀事件,成國內局勢分水嶺?
還記得去年 11 月,伊朗民眾反油價觸發的示威浪潮嗎?經過伊朗政府強力鎮壓,加上近期「二號人物」蘇萊馬尼被美軍擊殺,群眾對政府腐敗的怒火被暫時壓下,並在葬禮上轉變為國家團結的力量。然而「紐約時報」報道,烏克蘭客機墜毀一事後,國民一致對外的矛頭,似乎已重新轉向政府。其後伊朗承認責任,國內再次爆發反政府示威。
恥於飛行:火車遊的復興
只靠自願行動,效果始終有限,長遠來說,需要以加稅和管制條例,譬如燃油稅和飛行常客徵費來限制飛行。瑞典政府目前已經對飛行實施「生態稅」,所得用以投資夜車服務。
窄體飛機回歸:未來長途航線主角?
現時,飛長途航線的多為大型客機,有寬敞的空間和兩條走廊,可供乘客四處走動。但隨著空中巴士公司推出 A321XLR,未來我們可能要「回到 60 年前」,在長途旅行時乘搭窄體飛機。究竟現在流行的「巨無霸」飛機何時出現?窄體飛機又為何回歸?
Gloria Chung:為甚麼要求飛機餐好食?
談到容易保存的食物,我想起飛機餐。一直以來,我都不明白,到底人們在投訴甚麼呢?
【Soul Monday】只靠地面交通工具,從瑞士遊到悉尼
比起行動力,有時候更重要的是秉持一份信念。而這份意志力,又會為別人播下種子。接受德國廣播公司「德國之聲」採訪的 Lorenz Keysser 和 Giulia Fontana,憑過人毅力,只靠地面交通工具,從瑞士去到悉尼,只為了減少地球廢氣。
為何飛行時間愈來愈長?
技術愈來愈發達,飛機航程理應會愈來愈短,何以所需時間,比數十年前更長?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原來是航空公司將航班預計延誤的時間,「填充」進飛行時間之中。
飛機安全隱患:趕工、外判和取快證?
波音 737 Max 8 型飛機連續 5 個月內發生兩宗空難。本月初美國和其他多國政府已經下令,所有 737 Max 飛機停飛,直至飛行安全可獲保證。有報道指,美國政府針對波音 737 Max 型客機已經展開連串調查,目前有一部分調查報告出爐,有稱 737 Max 在研製及獲聯邦政府批核過程中操之過急。
有核動力潛艇,為何沒有核動力飛機?
何解世上沒有核動力飛機?事實上,美蘇兩國曾爭相研究核動力飛機,但始終無法兼顧反應堆安全與飛機負重上限,就連機師都有核輻射致死的危險,令兩國先後擱置計劃。
陶傑:航空公司的「網絡強迫消費霸凌」
只規定必須在網絡完成購買和登記手續的一條龍工序,到頭來若顧客在網絡上輸入的私隱數據資料,航空公司又不能保障,完全是壞上加劣,罪大惡極。
電動飛機新時代,2025 年起航?
正當市場仍在擔心特斯拉(Tesla)的平民版電動車 Model 3 能否趕上預期產量,過去被視為天才的創辦人 Elon Musk,今日也如身陷囹圄,徹夜難眠,承受著巨大壓力。但大眾運輸工具的電動化,可能比預期更迅速地翻到新的一頁。挪威政府表示,在減少碳排放的前題下,傳統燃油飛機逐步會被取代,到了 2040 年,該國所有短途航班都會使用電動飛機,並航空業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飛機上的 Wi-Fi 為何不是免費?
飛機上連接 Wi-Fi 網絡已變得更容易,但以無線網絡供應商角度,要從飛機互聯網中賺到錢又是另一回事。
飛機增座位,空間來自廁所?
在經濟艙的座位,我們常常膝蓋頂著前方椅背,還有與鄰座肩並肩擠坐,手肘搶佔扶手,身形稍大便覺得旅途是煎熬。「枱要多窄有多窄,椅子要多擠有多擠,不用太舒服,讓他們吃完就可以走啦。」周星馳這段在「食神」裡的經典對白,除了可以幫助餐廳把營運利潤搾乾搾淨,原來放到飛機也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