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生利益為大前提,是當地教育制度以致整個國家的核心價值,並追求平等及公平。不論性格、種族及文化,學生都能在教育體系下得到最大利益。在這概念主導下,加拿大的教育制度及課程規劃,均因應以人為本的概念來設計,所以填鴨式教育難以出現(除非家長學生仍自為填鴨)。
DSE
|共8篇|
陶傑:現實的選擇
DSE 放榜,幾年來,與國際文憑(IB)相比,香港家長和學生,心中逐漸有了一把比較的尺。
陶傑:讀歷史,扯感情,公平不公平?
讀歷史,講事實和理性判斷,將感情扯進來,有人歡喜,有人受傷,爭吵沒完沒了。應該只看你懂得幾多事實、獨立思考,如何分析結論。沒有這些,純在試卷上填滿「打倒英帝國主義」,一張白卷上沾兩滴淚痕交上去,應該也會零分。
【短片】杜甫「登樓」 情景湧心頭
唐詩講求情景交融,杜甫將這技巧運用得出神入化,更將七言律詩開拓至最高境界,陶傑與我們細讀「詩聖」名作 -- 「登樓」。
【短片】最迷人浪漫:陶傑談辛棄疾「青玉案」
王國維曾言人生有三種境界,第三境為:「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一起欣賞這首迷人的千古名作。
【短片】有型動人 媲美蘇東坡的香港詞作
陶傑稱之為香港百年第一好詞,究竟武俠小說家梁羽生筆下的這首詞,有何精妙之處?
【短片】古文沒問題 問題在古文教育
開學了,本年度香港的 DSE 中文科,重新加入 12 篇文言文範文;大陸新版的教科書,也大增文言文篇章;惟那邊廂的台灣,教育部最近建議削減古文課文,高中教材的文言文比例從現時 55% 降至 30%,引發台灣學界爭議,媒體批評課程改革背棄文化遺產。
到底文言文中文學習上,應如何定位?有人說文言文不是「我手寫我口」,學之無味;亦有言論指學生中文水平下降,全因沒有文言文訓練,棄之可惜。陳茻卻指出,文言文在課程比例的多寡,絕非討論的重點,而是我們放棄典籍的解說權,把古時的注解奉為圭臬。
陶傑:守護的一片淨土
DSE 歷史課這張卷,是近年少見的佳作,出卷的教師或考試委員,值得香港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