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世紀的降臨,則標榜著年輕人不但奪了權,還要鞏固全球化的政權,還要跨國界與全世界的年輕人聯手,建立一個全球化的青年新秩序。
社交媒體
|共238篇|
Moyashi:內容農場的社會意義
如果要為內容農場分類,基本上有兩種,一是純粹把網上已有的文章轉載,藉大包圍的方式登上搜尋頁面的前端;二是輯錄社交媒體上的熱話及留言,借聳動的標題獲取流量。無論是哪一種,通常都被認為是垃圾資訊的源頭,人人得而誅之。
保障孩子心理健康,控告社交媒體可行嗎?
Laurie 發現女兒從 12 歲開始,經常瞞著她瀏覽社交媒體,並陸續出現焦慮、失眠、飲食失調、自尊低落,甚至有自殺念頭。去年 8 月,她代表女兒入稟洛杉磯高等法院,指控 TikTok、Instagram 和 Snapchat 危害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為現時美國數十宗類似訴訟之一。
火車出軌,為何能引來 TikTok 這麼多陰謀論?
2 月 3 日,一列運載高度易燃和有毒化學品氯乙烯的火車,在美國俄亥俄州東巴勒斯坦出軌。事故發生三個星期,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在 23 日發表初步調查報告,惟在此之前,關於事故的陰謀論已在社交媒體滿天飛,其中 TikTok 成為散播錯誤信息及陰謀論的溫床。即使身處受事故地區以外的人,也因此擔心受化學品洩漏影響。
Moyashi:抖音退化論
抖音的 CEO 周受資在早前的訪問中,講出「不允許自己的孩子使用抖音」的發言,引發網民冷嘲熱諷:果然自己的孩子是個寶,他人的孩子是棵草。雖然他的理據是因為自己孩子未達 13 歲的年齡限制,但大家都知道年齡限制條款只是一個笑話。
陶傑:虛擬宇宙的三位一體大宗教
人工智能、網絡、自媒體,經全球冠狀病毒蔓延後,自 2020 年起,這三大時代特徵,已經成為全球化生活三位一體的新宗教。
康復者剖白,TikTok 如何傳播集體抽搐症狀?
去年,西方多國有數千名年輕人出現突發抽搐症狀,他們互不相識,但都看過某些 TikTok 網紅身體抽搐的短片,以致西方媒體驚現「TikTok Tics」(抖音抽搐)的新聞頭條。究竟不由自主的抽搐症狀,怎可能透過社交媒體傳染?有傳媒追訪康復者的心路歷程,並向神經科學者探尋原因。
Moyashi:壽司恐怖襲擊
於是那名少年的人生基本上是完蛋了,在眾多的林木中,他怎說也成為了最大的一棵。他成為了食物類「XX 恐怖襲擊」的典型案例,同時成為了相似概念,例如「打工恐怖襲擊」(バイトテロ)的參考對象。他的出現導致許多過去已經沉澱的事件再次被轉載,當將來有類似的事件出現時,他也會是最先被轉載。
為何美國人愈禁愈要玩 TikTok?
根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 Apptopia 調查,2022 年全球 10 大熱門下載應用程式中,TikTok 下載量達 6.72 億次,連續 3 年稱冠。事實上,自去年起美國多州陸續禁止公務機關使用 TikTok,禁令也延伸到大學校園,但為何美國人愈禁愈要玩?有用戶認為 TikTok 已成為美國生活文化一部分,比起所謂的「安全風險」,他們更關心沒有 TikTok 的日子怎麼過。
Moyashi:然而我不知他是誰
每當有關於名人的新聞,不管是結婚生子、得獎抑或過身,在網絡論壇上總會有人說一句:「Who?」,也許再配上一張「銀河守護隊」的迷因,意思就是「我不認識他,他有這麼重要嗎?」
抵抗「注意力經濟」:要改變社會就先躺平?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人類的注意力成為非常值錢的商品;各大公司、媒體、KOL 為了博得關注,都各出奇招。同時,現代社會生活急促,講求競爭,要善用每分每秒力爭上游。很多人都感到生活被牽著走,不能好好停下來。2019 年,美國藝術家兼史丹福大學講師 Jenny Odell 就發佈暢銷著作 How to Do Nothing,探討如何可以抵抗注意力經濟(Attention Economy),尋找自我。
父母瘋狂拍照分享,窩心反成負擔?
「櫻桃小丸子」裡小丸子的好友的小玉,經常一個困擾 —— 父親穗波真太郎太愛給她拍照,藉此記錄她的成長。不單在卡通世界,現實中不少家長都愛捕捉兒女成長每一刻,甚至更進一步在網上分享。不過有時過度分享這些成長照片,或會做成家長本人和子女的苦惱。
空降大堆親信,Twitter 進入馬斯克時代
全球首富馬斯克私有化 Twitter 後,解僱多名高層、又解散董事局,如何重建新管理層成為下個焦點。多個消息指出,其多名親信及超過 50 名 Tesla 僱員已空降 Twitter,卻又惹來用人唯親的批評。
敍利亞旅遊 vlog,等同獨裁國宣傳片?
敍利亞內戰塗炭生靈,英美等國警告國民,如非必要勿往當地。但「衛報」近日報道,相繼有旅行達人發佈遊記影片(vlog),向觀眾介紹「媒體不會告訴你」的敍國面貌,展示到此一遊有多獨特而安全。有學者及維權人士質疑,這些網紅淪為血腥政權的打手,替當局招攬投資者及外國客,等同助紂為虐。
傳統廣告無效,「真誠」才能讓 Z 世代成為終身顧客
「傳統行銷方式不適用於 Z 世代身上。他們從小就習慣用智能手機,很會蒐集資訊,因此不會相信企業單方面傳送的宣傳廣告。」學習院大學特別客座教授齊藤徹指出,Z 世代的消費需求不僅缺少開發,就連大企業也難以一般的常識攻破。但換個角度來看,只要先攻下 Z 世代,即使是小企業,營收也可能暴增。
茶里:關於用創作賺錢這回事
「你做網絡創作?那能維生嗎?」這是我在香港做創作時,聽過最多的話。
Tom Holland:不能承受的留言
電影「蜘蛛俠」男主角 Tom Holland 近日宣佈暫時退出社交平台,擁有 6 千 7 百萬追蹤者的他坦言,在網上讀到有關自己的報道時,情緒會陷入漩渦。有些人認為,名人應習慣被大眾評頭品足,但置身網絡世界,他們每天要承受大量負面批評,當中很多更是不負責任、不合理或純「Hater」留言,長期下來,身心都難以承受。更甚是被攻擊的對象往往不只是名人,普通網民也同樣容易受到困擾。
俄羅斯政府如何令最大的匿名板主現真身?
社交媒體興起,催生了各種可以讓人暢所欲言的匿名媒介,亦可直白地批判當權者。有些政權會視這些秘密平台為心腹大患,以各種手段打壓。俄羅斯的網絡世界,曾有一個廣受民眾歡迎的匿名頻道 @StalinGulag,有超過 100萬 Twitter 追隨者,可是到 2019 年,在政權一再打壓下,其板主 Alexander Gorbunov 最終被迫現身。
【烏克蘭戰爭】在外國,為何俄羅斯官媒仍然「可信」?
各社交媒體公司雖已採取措施限制俄羅斯官媒賬戶,防止虛假資訊繼續傳播。但諷刺的是,這些限制只適用於英文專頁及帖文,俄國官媒仍能用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及其他語言傳播不實資訊,甚至成為一些國家眼中的「可信媒體」。
戀愛真人騷好看,但也要顧及心理健康
戀愛真人騷近年備受歡迎,本港電視台亦開始製作類似節目,其更貼近生活互動,讓觀眾有機會窺探別人生活,或從中學習如何與另一半相處。不過,真人騷容易令觀眾代入,對參加者的好惡比其他類型的節目來得更強烈,英國高雲地利大學行為心理學家 Rachael Molitor 近日就在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解釋此類節目對參加者及觀眾的心理有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