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

|共255篇|

偷窺殘酷:血腥影像改寫現代戰爭

身首異處的屍體、血流披面的平民、猛烈炮轟的火光、垂死掙扎的人質、敵對雙方的駁火…… 隨著手機和 GoPro 在前線普及,從去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到本月哈馬斯與以色列的衝突,大量令人不安的影像淹沒了網絡。這些殺戮影片滿足了部分人對殘酷的偷窺癖,並作為威力強大的無形武器,改寫現代戰爭。

以哈衝突|失去 Twitter,資訊危機惡化

在超過 10 年前的民主運動「阿拉伯之春」中,Twitter 成為提供實時資訊的可靠平台,負責在危難時收集及傳播關鍵資訊,以及協調緊急救援。但在馬斯克入主後,平台改名為 X,不僅取消內容審核、恢復被停用的極端帳戶,更讓用戶輕易訂閱帳戶認證,令不實消息更易傳播。當前以色列及哈馬斯局勢演變迅速,專家憂慮平台這些改變,使辨別消息真偽成為巨大挑戰。

TikTok 之災,荷蘭也身受其害

今年阿姆斯特丹預計接待 2,300 萬過夜遊客,旅遊業似乎回升到疫情前的狀況。但當地人開始抱怨,因很多遊客受 TikTok 及 Instagram 影響,不再入住頂級酒店、到訪博物館及畫廊,而是蜂擁至原本名不經傳的小食店排隊、在民居及店舖門外打卡吃外賣,嚴重打擾居民寧靜生活,也減低其他人在該區購物的意欲。

歐盟數碼新法到來,誰受影響?

歐盟推出的「數碼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DSA)經已生效,旨在確保網絡安全和用戶個人私隱,並阻止散播非法或有害內容。目前 Google、Facebook、TikTok 和其他在歐洲營運的大型科技公司已實施 DSA,如有違規可能面臨數十億美元罰款。

為何真人 NPC 成為 TikTok 另類直播?

如果你觀看 TikTok 用戶 PinkyDoll 主持的直播,很快你就會聽到她說:「Ice cream so good」(雪糕真好吃)、「Yes Yes Yes」,而且不斷重複,令人一頭霧水,但其實她每次說出這句口號,便會得到報酬。PinkyDoll 實際上是在模仿電子遊戲中的「NPC」 (非玩家角色),以吸引網友。近來,愈來愈多網紅在直播中模仿遊戲 NPC 的動作和神態來宣傳產品,成為新式另類賺錢途徑。

裁員、收費、改審查:眾社交媒體「抄考」馬斯克營商大法

去年秋季馬斯克收購 Twitter 後,採取強硬管治手段,包括大規模裁員,並且引入收費及訂閱模式,多種做法引起全球爭議。但美媒「全國廣播公司」分析,多個社交媒體的行政總裁讚揚其營運策略,甚至有樣學樣,當中還包括近日與他在網上舌戰、約打鐵籠格鬥的 Facebook 創辦人朱克伯格。

【Soul Monday】分享育兒苦樂,讓世界看見自閉症

很多家長也愛用社交媒體分享育兒苦樂,Shaimaa Alhashimi 這位伊拉克母親也不例外,只是她的兩名孩子有點特別,17 歲的女兒 Aya 和 11 歲的 Mohammed 皆為失明的自閉症患者。「我不想讓其他父母受同樣煎熬,希望給每位爸媽帶來一絲希望。」3 年來她在網上分享家中日常,旨在打破社會對殘疾的忌諱。

世界對新聞正失去興趣,年輕一代更信任 TikTok 和名人

一項全球研究顯示,過去 6 年間,對新聞有濃厚興趣的人數下降 4 分之 1。報告作者表示受眾想「減少接收令人沮喪的新聞,並希望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持續選擇避開烏克蘭戰爭及生活成本危機等重要報道」。而年輕一代轉向從 TikTok 等社交媒體獲取資訊,消息通常是來自有名用戶發佈的內容。

Moyashi:價值 6,700 萬的壽司

之所以壽司郎如此執著追究,是因為事件關係到迴轉壽司業界,甚至現行飲食業界的生死存亡,所以企圖透過巨額賠償金杜絕事件再發生,把世界扳回「迴轉壽司是安全」的狀態。以個人教訓來說,相信那名少年不會再犯,但即使判出天價的罰金,今後事件數目也許會減少,要完全杜絕則恐怕效果非常有限,頂多只是延遲下個案例出現的時間。

「乞丐房」現象:韓國青年網上圍爐省錢

韓國青年幾年前還樂當 YOLO 族,高呼「為自己活在當下」,辛苦賺錢志在消費娛樂。但經過 3 年疫情,就業更難、物價更高,年輕男女只好改為節衣縮食度日。幸而,省錢之路既不孤單也不乏味。近月網上湧現俗稱「乞丐房」(거지방)的聊天室,讓他們得以圍爐取經,藉幽默和建議來鞭策彼此慳到極致。

Moyashi:慶幸生於還未有「網絡瘋傳」的年代

我不會怪時下的考生特別愚蠢,只慶幸自己出生合時。早十多年前,即使社交媒體已經出現在地球上,但 MSN 和 ICQ 之類的通訊軟件還是點對點為主,具大規模傳播力的媒體如 Facebook 才剛剛出生,加上手機的拍攝像素仍然有限,大家還未想到可以上傳自己的試卷到網上。如果生在社交媒體是理所當然的環境裡,我也不敢說自己會不會是其中一分子。

美國機密文件外洩,是擾敵之計?

上週三,Twitter 和 Telegram 上出現少量美國五角大樓機密文件。記者、研究人員等陸續發現,原來早在去年 10 月,網絡上已有外洩的機密文件流傳。五角大樓官員承認文件屬實,並表示正調查洩密源頭;而不同的洩密理論,也隨之浮面。

保障孩子心理健康,控告社交媒體可行嗎?

Laurie 發現女兒從 12 歲開始,經常瞞著她瀏覽社交媒體,並陸續出現焦慮、失眠、飲食失調、自尊低落,甚至有自殺念頭。去年 8 月,她代表女兒入稟洛杉磯高等法院,指控 TikTok、Instagram 和 Snapchat 危害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為現時美國數十宗類似訴訟之一。

火車出軌,為何能引來 TikTok 這麼多陰謀論?

2 月 3 日,一列運載高度易燃和有毒化學品氯乙烯的火車,在美國俄亥俄州東巴勒斯坦出軌。事故發生三個星期,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在 23 日發表初步調查報告,惟在此之前,關於事故的陰謀論已在社交媒體滿天飛,其中 TikTok 成為散播錯誤信息及陰謀論的溫床。即使身處受事故地區以外的人,也因此擔心受化學品洩漏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