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鋼琴家傅聰,日前於英國倫敦逝世。他是中國翻譯家傅雷之子,後者在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到迫害,傅雷夫婦雙雙自殺。傅聰早在文化大革命前的 1954 年赴波蘭華沙參加第五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1958 年到達英國定居,並於 1965 年獲取英國國籍。儘管往後大半生長居英國,但傅聰對中國的感情似乎無以割捨,1989 年「六四事件」後曾接受英國刊物「查禁目錄」訪問,講述自己從 1957 年「大鳴大放」到當年「六四」,對中國統治階級懷抱希望到失望的心路歷程。
中共
|共39篇|
「中國成最大贏家」,自信到底從哪裡來?
一個多世紀前,未必有人預計美國會成為超級大國。不過,在一些中國人民心中,則早已預想中國會在本世紀末內成為世界霸主。「紐約時報」報道指,無論在於抗疫抑或政治體制,中國始終偉大光明正確的論述,吸引了包括年輕人在內的部分中國民眾。要理解為何他們堅信「中國崛起,美國衰落」,最好做法就是問問他們「哪裡來的自信」。
面對中國留學生的恫嚇,澳洲如何捍衛言論自由?
近年,在世界各地的大學,都不難看到中國留學生的身影。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數字,過去十年,中國都是澳洲最大的貿易夥伴,其中中國留學生就為澳洲教育業帶來可觀的收入。然而,中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中國留學生與不同政見的學生時有衝突,更威脅舉報支持民主自由的學生。一名澳洲國立大學的華裔學者就在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探討政府應如何捍衛言論自由。
【莫忘初衷】中共一大元老們的悲慘命運
中共建黨日其實是在 1921 年 7 月 23 日展開的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宣佈成立,至今是 99 週年。當全國舉世慶祝時,中共一大與會者的故事卻甚少被提及。這群中共元老當中,大多逃離不了清黨、批鬥、處死等悲慘命運。
香港出身、備受爭議的澳洲眾議員:廖嬋娥
澳洲向來是香港人熱門的移民地點,由去年 7 月到今年 4 月,就有 7,264 人申請移民澳洲,是十多年來新高;根據澳洲總領事館的數字,在澳洲居住的香港人數約有 96,000。這批移居澳洲的港人落地生根後,不少人闖出成就,當中包括去年聲援反送中,到後來被指疑似共諜的爭議人物,澳洲眾議院議員廖嬋娥(Gladys Liu)。
南海爭議前傳:中共贈送白龍尾島予越南
「中國領土一點不能少」,但在中共外交方略之下,卻偶有例外,比如承認外蒙古獨立、確定蘇聯在外東北主權,以及出讓白頭山予北韓。近年,中國屢屢在南海議題上與越南交鋒,這對本來是共產陣營的好兄弟,由昔日「援越抗美」到後來的中越戰爭,多年來關係起起落落。1957 年,在兩國友誼如膠似漆的時候,中共就曾經贈送白龍尾島予越南。
中國抗疫成功?70 年前謊報疫情禍延至今
中國宣稱成功控制武肺疫情後,官方媒體便開始重溫 1950 年代滅血吸蟲病,挽救數百萬性命的豐功偉業。但有英國華裔學者新書揭發,血吸蟲病根本從未被消滅,錯誤的抗疫辦法甚至禍延後代,但宣傳機器捏造事實,即使過了大半個世紀,面對疫情依然重施故技。
人質外交:國際關係的暗黑戰術
美國向林鄭月娥等 11 名中港官員施加制裁,早有分析指中共會以「人質外交」作回應,抓捕自己國民來反制他國。在 8 月 10 日,警方就拘捕黎智英在內 9 男 1 女,指涉違港區國安法及串謀詐騙。其實,人質外交的歷史源遠流長,而新中國建立時,中共亦經常使用此戰術。
成為共產黨員的原因
中國網絡上,不時有人問「成為共產黨員有甚麼好處」;部分人成矢志成為黨員,是否只求「更好的為人民服務」?澳洲廣播公司(ABC)最近就訪問了兩名身在澳洲、有入黨經驗的人,聽他們自我剖析入黨初心。
1979 年中越戰爭:中共送給美國的投名狀?
經歷貿易戰和武漢肺炎危機,中美關係無疑已陷入冰點。兩國在 1979 年 1 月 1 日正式建交,至今 41 年,中間經歷了很長的蜜月期,為中國改革開放創造極為有利的條件,而西方資金大舉流入,也成就了中國的經濟奇蹟。但在中美建交僅一個月後,就發生了一件插曲:中越戰爭。而出兵前,鄧小平更曾請示美國總統卡特。
1949 年,資本家為何選擇了共產中國?
1949 年中國共產黨奪得江山,但有條件離開的資本家,面對以消滅資本主義為綱領的新政權,為何大多數選擇留下?國民黨倚重的上海企業家劉鴻生,曾經把家人和財產疏散國外,形成風險分散的跨國網絡,但他本人最後卻回流中國,與海外家人訣別,資產亦逃不過國有化命運。康奈爾大學中國史學家爬梳資料,重組劉氏回流背後的複雜動機,側寫出國共交替的時代面貌。
「外國勢力」:來自荷蘭的中共始創人馬林
近年,中共屢屢批評香港反對派勾結外國勢力,危害國家安全。到國安法生效,與外國的交流活動,相信只會愈收愈緊。回顧黨史,中共成立之初,就有一位外國人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甚至主持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可算是中共始創人之一。他就是來自荷蘭的共產國際代表馬林(Maring)。
【短片】語文陶話廊:魯迅頭號擁躉 —— 毛澤東
當一個偏執的讀者,遇上魯迅感性和激憤的筆觸,最終竟催化出一場國家大災難。今集「陶話廊」,陶傑就談談魯迅對中國人民族性的觀察,如何引來、又如何影響他的超級擁躉 —— 毛澤東。
中國式間諜「內政」
說起國際間諜天堂,大概會聯想到香港,而非東京。靜岡大學社會學教授楊海英則舉出親身經歷,帶出中國與日本之間的間諜戰。
【短片】香港要靠東江水的由來
60 年代,面對嚴重水荒,港英政府為何拒絕中國的免費水,堅持要掏庫房買水?東江水供港,又何以由一宗低調買賣,演變成現在中港關係的最強文宣?最貼近民生的用水,背後仍然是一場又一場的政治角力。
【社會主義的基督教】中國如何打壓地下教會?
對教徒而言,聖誕無疑是值得紀念,但並非所有基督徒都能隨心過聖誕。位於成都的秋雨聖約教會,早在去年 12 月曾遭政府強行關閉,100 多名教會成員被捕。時至今日,教會成會仍遭受打壓。今年 7 月,教徒李成菊遭行政拘留,至 8 月獲釋。「洛杉磯時報」近日訪問李成菊及一些家庭教會領袖,報道地下教會成員面對的打壓。
陶傑:香港經濟圈史
中國建立紅色經濟圈幾十年,只是從無人質疑而已。
1943:另一個香港前途問題
1925 年省港大罷工爆發,時任港督金文泰曾建議倫敦政府發動「第三次中英戰爭」,永久割據九龍新界,遭唐寧街回絕;1940 年代初,中、美、英三方就香港戰後歸屬問題展開談判,國民黨政府在羅斯福支持下,收回九龍新界的提議一度佔上風;1967 年六七暴動之後,英方考慮推動香港民主進程,周恩來以出兵威脅,最終擱置;1984 年,香港人被滅聲之下,中英簽署聯合聲明,九七易幟。歷史證明,香港前途從來並非內政問題,而是受制於多方角力,2047 期限亦不會例外。中英聯合聲明耳熟能詳,1943 年香港歸屬磋商則鮮見著述,回顧當時談判經過,認識香港前途的形塑動因,相信有助理解香港現時的政治困局。
脫軌的革命:回顧毛澤東時代(下)
中國問題專家魏昂德近作「脫軌的革命」主張,毛澤東時代的衝突主要圍繞兩大組織體系:共產黨的組織體系及蘇維埃計劃經濟體系。中共強調絕對忠誠,不容黨員異議,結果自毀糾錯機制,加劇政策失誤的災難性後果。例如,大躍進期間有大量官僚謊報產量瞞報饑荒,毛澤東固然要負上責任,主因仍須歸咎於黨組織的紀律方式,換言之是結構性問題;至於蘇聯經濟模式,則可說是毛澤東的執迷。
脫軌的革命:回顧毛澤東時代(上)
中共建政 70 周年前夕,習近平打破近數十年慣例,聯同中南海高層高調祭拜毛澤東,而早前國慶宣傳片又著力褒毛抑鄧,加上近日言論多番強調鬥爭,種種跡象似乎暗示毛澤東思想的回朝。適逢史丹福大學社會學教授魏昂德近作「脫軌的革命:毛澤東時代的中國」中譯付梓,回顧建政初期的中國,對中共念茲在茲的「不忘初心」或許會有一番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