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景康:加拿大有所謂「填鴨式教育」嗎?

A+A-
學生於疫情下應考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 圖片來源:路透社

今屆 DSE 考試剛剛完結,公開試遇上疫情,令不少香港考生倍感煎熬。回顧香港乃至亞洲地區的教育制度,普遍都很依賴公開試,說得上是個大家信任的劃一標準。透過高度一致的教育及考核模式,以確保群體的教育質量。此考核模式亦促使學校及家長催谷學生滿足考試要求,即俗稱的「填鴨式教育」。填鴨式教育需要高穩定性的考核模式及既定課程,在有限的彈性空間下,按年循序漸進地將課程內容灌輸予學生,期望他們都達到相同的學習結果。因此,因應學生的學習風格、程度、速度或個別差異而給予的調適相當有限。

雖然家長及學校都依賴考試量度學生的學習效能,但其實大家心裡明白,考試無法完全及公平反映他們在學科上的所知所學,更遑論各項 21 世紀需求的共通能力(Generic skills)。兩三小時的考試,根本不足以顯露學生的真正能力和知識。在近年的教改中,各科加入校本評核,卻被社會質疑其客觀性,又對教師的「專業」或主觀意見有保留,最終還是重返舊地,以「填鴨式教育」作標準。

在香港,學生對「操卷」都不會陌生。為滿足考試要求,他們於課內校外都非常注重單一的操練,以致未能顧及其他技能和更深層的表達與認知。可惜,他們將來面對的挑戰,講求的是能力而不是分數。分數極其量只是一條開啟社會大門的鑰匙,不少學生卻只憑著這條鑰匙,進入不屬於自己的領域。

加拿大教育講求課程具彈性及多元化、適合學生個別差異。以學生利益為大前提,是當地教育制度以致整個國家的核心價值,並追求平等及公平。不論性格、種族及文化,學生都能在教育體系下得到最大利益。在這概念主導下,加拿大的教育制度及課程規劃,均因應以人為本的概念來設計,所以填鴨式教育難以出現(除非家長學生仍自為填鴨)。學校讓學生自由組合各種選科和學分,以配合自身學習能力、進度與風格,規劃未來,讓潛能與興趣結合,在各方面都能找到出路。

有香港學生初到加拿大時覺得課程「太淺」,直接略過了反覆討論的過程,就一股勁機械式地填寫答案,無法理解教育的重要目標,就是他們的參與及多角度思考;也有學生到埗後,專門選一些自己較強的科目以獲取成功感,卻忽略了在香港未能發揮的潛能,停留在 comfort zone,看不到學習本身的好處。

前往加拿大讀書前,家長要讓子女清楚知道自己有學習自主權,並以他們的利益為本。目光所及並非短期利益、入名牌大學或讀神科,而是長遠的人生規劃。如果子女只顧滿足父母的期望,就是沒有負起自己的人生責任,也不會獲得滿足感。

了解自己的方向、興趣,負起學習的責任,面對成敗得失,這些都是重要的人生課題,也是填鴨式教育無法取得的真諦。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由香港至加拿大,終生投入教育事業。先後歷任香港資優教育學院創院總監,教育局學校發展主任及任職中學時經過多次教改洗禮。 夢想不斷,愛創新,敢冒險。在事業高峰,憑信心在加拿大追求第二人生,創立一所基督教學校,繼續作育英才。 閒時愛風花雪月、園藝水族、音樂電影閱讀、與太太四處遊歷、到處睇樓當娛樂。一家三口與三小狗家住多倫多,享受既寧靜又刺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