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

|共28篇|

2,084 種物種,貓都愛吃

家貓(Felis catus)對人類來說有時可能難以捉摸。而飼主不懂的,可能還有牠們會吃甚麼。除了直接買來的貓糧,貓也是令其他小動物發抖的掠食者,是多地的入侵物種。近日發表在期刊「自然通訊」的研究就揭示,有 2,084 個物種淪為自由放養家貓的獵食對象。

一隻灰狼,恢復了一整個生態系統平衡

1997 年,一隻灰狼越過一座冰橋,從加拿大踏足美國皇家島。該島位於密歇根州蘇必略湖沿岸,以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聞名。近日發表於期刊「科學前沿」(Science Advances)的論文表明,牠的到來改變了當地廣大狼群的命運,讓牠們擺脫疾病和近親繁殖帶來的打擊,並引發連鎖效應,改善了整個森林的生態平衡。

標本可以復活絕種植物?

將植物製成乾燥標本,除了留為紀念,也可供將來研究之用。儲存這些標本的植物標本室(herbaria),過去 500 年來一直是植物學家的物種資料庫;其中一些更在演化譜系佔獨特位置但已滅絕。耶魯大學環境學院網上雜誌 Yale E360 近日報道,植物學家希望借助新技術,以乾燥標本裡面的種子復活已消失植物。

活用外來物種,化危機為商機

2020 年一項研究預測,在人類活動助長下,在 2005 至 2050 年間世界各地外來物種數量將增加 3 分 1 以上。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指出,現時就入侵物種的影響和控制,每年對全球經濟造成數以十億美元計的損失。對此素有研究的生物學家 Helen Roy 更警告,情況將會愈來愈糟。一些企業則想到轉危為機,把這些非本地動植物用作為有價值資源。

氣候變化讓黃蜂成長受壓力,形成不對稱翅膀

人面對環境劇變會有壓力,黃蜂面對生存環境轉變也會有壓力。研究博物館標本的科學團隊發現,過去一個世紀氣候變化對黃蜂構成的壓力愈來愈大。黃蜂在發育過程中受到壓力時,會形成不對稱的翅膀,通過檢查一系列標本館藏及其日期,科學家發現黃蜂在炎熱和潮濕的年份,翅膀不對稱的水平更高。

出土新人種,學術界爭議變成打壓?

今天所有人都是智人後代,不過演化史上,部分智人曾與尼安德特人混血繁衍。今年 6 月,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Israel Hershkovitz,宣稱找到屬於尼安德特人及現代人類演化過程中,關乎缺失環節的下顎骨和頭頂骨。研究後來遭尼安德特人資深研究學者、屬同一大學的 Yoel Rak 質疑。惟原本應理性爭辯的學術問題,近日似乎變得不理智。

【COP26】人類飲食單一化危機

食物不只滿足人類口腹之慾,還承載本土文化和反映生態多樣。英國飲食記者 Dan Saladino 最新著作 Eating to Extinction 卻警告,在過去一個世紀,人類食物種類正急劇下降,不少地方菜和非主流食材步向絕跡,威脅著全球糧食安全;當巴黎人容忍 Starbucks 進駐林蔭大道,這股趨勢也危及地方文化承傳。

冒犯種族、殖民主義…… 物種改名的文化戰爭

人們發現物種後會加以命名。命名可能是根據物種特徵,又或任何命名者聯想到的事物,例如「吉卜賽蛾」和「吉卜賽蟻」。近期美國昆蟲學會的「更好俗名計劃」(Better Common Names Project)便指,部分物種的名稱可能冒犯特定種族及文化群體,或會掀起一場重新命名的風潮。英國「每日電訊報」資深撰稿人 Joe Shute 就擔心,物種會被捲入自然文化戰爭。

多肉植物天堂,也是盜摘者的天堂

多肉植物憑著其厚實、「治癒」的外表,深得全球種植者的喜愛,他們更會著意收集不同奇珍怪狀的「肉肉」,但這種厚愛已漸漸影響到珍貴多肉植物的生存空間。據「衛報」專文報道,市場需求促使盜摘活動頻繁出現,再加上全球氣候危機,目前已威脅到南非北開普省理察斯維德(Richtersveld)的獨特多肉植物。

集中保育獅子,誤了小型食肉動物?

談到保育瀕危物種,獅子、老虎、熊等超級掠食者(apex predator)最為矚目。不少物種保育界認為,生物鏈有著「自上而下」控制的關係,一旦獅子等超級掠食者數量減少,將嚴重破壞生態平衡。因此,「紐約時報」指人們長期有「保育或增加獅子數目,同時可令其他小型食肉動物受益」的觀念。不過,本月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報告 B 系列」(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的研究,質疑在保育模式方面,這一假設能否成立。

從倭黑猩猩愛分享,看人類演化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自然仰賴彼此合作來生存和發展。但社會生活少不免利益糾紛甚至嚴重衝突,如何調和爭執、善待他人,成為一大考驗。剛果民主共和國蘿拉亞倭黑猩猩保護區,棲息著同樣是社會性動物、要面對各種「猩際關係」的倭黑猩猩(bonobo)。園區研究人員便嘗試觀察牠們的行為,從而瞭解人類如何演化一顆善良的心。

「引貓入室」,如何反助澳洲本土物種存續?

澳洲大陸生態獨特,擁有不少其他大陸沒有的動物,入侵物種帶來的生態威脅不容忽視。其他地方較常見的貓、狗、兔、狐等澳洲入侵物種,已危及本土有袋類動物(Marsupialia)的數量。當地非牟利組織 Arid Recovery 致力恢復本土生態,與常見移除入侵物種的方式不同,創辦人 Katherine Moseby 採用「輔助演化」(assisted evolution)的手法,通過加入入侵物種,訓練本土物種適應。

僅存雌性北方白犀牛,如何延續種群?

1960 年,非洲約有 2,000 頭北非白犀牛(Northern white rhino)。如今,東非國家肯雅的 Ol Pejeta 野生動物保護區,僅存世上最後兩頭北白犀。可惜,母女 Najin 與 Fatu 均為雌犀,亦不適合懷孕,無法自然繁殖下一代。科學家在去年 8 月起提取 Najin 與 Fatu 的卵子,並計劃以北白犀近親南非白犀牛為代母,希望從功能性滅絕(Functional extinction)中挽救北白犀種群。

研究獅子「族譜」,可以拯救大貓們?

作為超級掠食者的獅子,多年來野生數目一直令人憂慮。以非洲獅子為例,現時僅餘 25 年前的一半,約  25,000 頭。本週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探討不同獅子種群之間的遺傳關係。報告提及,重新認識獅子的演化,可能有助科學家將來重新安置獅子種群。

綠色和平:香港物種數目全球第二,未來排名或急跌?

在食物鏈中,一環扣一環,任何改變都有機會影響其他物種。多項國際研究證明,氣候危機將引發更多更強的極端天氣,並可能對整個生態帶來嚴重及不可逆轉的影響。我們必須趁此最後關頭,正視並研究對應方法,積極採取行動。

一百萬物種,正面臨滅絕危機

Watson 在週日與傳媒的電話會議中再次提醒,物種滅絕不僅危害大自然,而且關乎人類福祉。「100 萬物種,的確是重要的數字,但千萬不要誤解我的關注。物種滅絕背後,更大的問題是影響人類。我們關心自然,亦關心人類福祉。把兩者聯繫起來至關重要,否則只會像一群環境保護狂。」

龜:長壽的象徵,絕種的大熱門

在人類文化中,龜有吉祥之意,因而捉龜、養龜和食龜的喜好者不計其數,並認為有進補和延年益壽之用。對龜來說,卻是整體物種壽命逐年銳減的元凶。猶如頂著一頭綠色朋克髮型的瑪麗河龜,過去一直是非常受歡迎的家庭寵物。但在 60 至 70 年代,瑪麗河龜被大量捕捉,如今已陷於高危絕種狀況。

超級複製小龍蝦

有一種小龍蝦,滿門皆雌性,無需交配,自體繁殖,每一隻都是上一代的複製品,擁有相同的性別、相同的基因組。生養好加上生命力強,從德國到意大利、日本、馬達加斯加,縱橫多地淡水生態系統,堪稱最強害蟲,更有甲殼動物專家形容:「我們正被一支複製品軍團侵襲。」

鄭立:演化論 —— 打不死敵人,何不考慮餓死敵人?

「演化論(EVOLUTION: The Origin of Species)」這個遊戲,題材就是生物是進化出來的,你扮演一個類似訓練員的角色,要發展出自己的生命,像比卡超一樣不斷進化然後生存下去。雖然看起來是玩進化論的遊戲,但是裡面的生存道理,可以套用在很多其他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