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

|共49篇|

以巴局勢再次升溫,背後發生甚麼事?

以巴局勢近日再引起國際關注,耶路撒冷及約旦河西岸地區陷入新一輪「暴力循環」。日前有巴人槍手報復以軍軍事行動,槍殺數名以色列殖民區居民後,以色列右翼新政府亦誓言報復,推土機即全速清拆西岸巴人社區,令血腥衝突不斷。究竟以巴局勢為何此時突然升溫?

卡塔爾世界盃:加沙居民的可望而不可及

2022 世界盃決賽週將於 11 月 20 日揭幕,由於中東地區首次主辦這項體壇盛事,眾多阿拉伯人份外期待,不少還準備到卡塔爾捧場。唯獨在加沙地帶,興奮以外更多的是失落。以色列對當地實施嚴格封鎖,限制當地逾 200 萬居民進出,令場館可望而不可及,看球和踢球的都無法親身參與。作為世界足壇最高管理機構,國際足協(FIFA)被指對此無動於衷。

【Soul Monday】治療精神創傷,烏克蘭向以色列專家學習

俄羅斯 2014 年吞併克里米亞,很多烏克蘭人好不容易才從那時的精神創傷恢復過來,今年又再度爆發戰爭。但烏國普遍對創傷治療認知不足,人民只能默默強忍新傷舊痛。為幫助心靈受重創的戰爭受害者,當地一批心理健康專家近日前往經常與鄰國發生軍事衝突的以色列「取經」,了解更多治療方法。

培植肉衝出太空,遠征不是夢?

太空人太空執行任務時間可長達 6 個月,飲食是需要精心準備的一環,當中包括部分預先妥善保存的肉類。不過,想像一下長途太空旅遊或太空殖民的未來,此法未必可行。以色列人造肉初創公司 Aleph Farms 就展開一項新測試,瞭解肉類細胞能否在太空環境培育生長,希望藉此揭開太空旅行新一頁。但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指,在解決地上人造肉問題之前,太空種肉的想法可能走得太遠。

俄羅斯的尷尬盟友:印度與以色列

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正面臨歷來最嚴重的經濟和外交孤立,除了美國、歐盟態度變得強硬,連日本、瑞士、新加坡、南韓都宣佈加入制裁行列。不過,俄羅斯依然擁有中國、白羅斯、古巴和緬甸等少數友好國家。惟當中有兩個國家,在戰爭爆發前又親西方又親俄,因而陷入十分尷尬的局面,這兩國就是印度和以色列。

出土新人種,學術界爭議變成打壓?

今天所有人都是智人後代,不過演化史上,部分智人曾與尼安德特人混血繁衍。今年 6 月,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Israel Hershkovitz,宣稱找到屬於尼安德特人及現代人類演化過程中,關乎缺失環節的下顎骨和頭頂骨。研究後來遭尼安德特人資深研究學者、屬同一大學的 Yoel Rak 質疑。惟原本應理性爭辯的學術問題,近日似乎變得不理智。

中東四國集團:新的反中聯盟形成?

10 月 18 日,美國、印度、以色列和阿聯酋外交官舉行視像會議,商討加強在全球事務上的合作,並成立聯合工作小組進行戰略協調。有媒體稱之為「中東四國集團」(Middle East Quad),或者「印度亞伯拉罕聯盟」(Indo-Abrahamic alliance)。在中美新冷戰的格局下,外國關注新集團形成對中國有何影響,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國際關係教授 Guy Burton 就在「外交家」雜誌拆解四國背後的盤算。

最緊要人……捲入慕尼黑慘案的香港代表團

東奧在 7 月 23 日開幕,港人在這十數天中,有幸見證健兒們在賽場上穿金戴銀,為港爭光。不過,奧運歷史亦曾出現過驚心動魄旳一幕,1972 年「慕尼黑慘案」,巴勒斯坦激進組織「黑色九月」劫持選手及教練,香港代表團亦被捲入其中,最終逃出生天。他們或者不是金牌選手,卻真正是「人沒有事才是世界冠軍」。

一個雪糕品牌的罷市行動,惹來國家級的恫嚇

各地抗爭者時常透過杯葛行動來推動社會革新,有些人會因此面對權貴的恫嚇。在以巴問題上,就有「抵制、撤資、制裁」運動,抗議以色列壓迫巴勒斯坦人。知名雪糕品牌班傑利公司(Ben & Jerry’s)近日就宣佈停止在巴勒斯坦佔領區的業務,以聲援抗爭者。事件最終惹來以色列和猶太社群的強烈反應,聲言要杯葛和興訟。

因男多女少而面臨滅絕的撒瑪利亞人

以色列後代中,最為人熟知的是猶太人。但在巴勒斯坦地區基利心山至以色列城市霍隆之間,有一群同樣自視為以色列後人的撒瑪利亞人(Samaritan)定居。如今撒瑪利亞人族群只剩下約 800 人;困擾這個長期與世隔的社群的問題,是族內男多女少,要延續,恐怕必須從外界找來女性加入。

左翼猶太復國主義:通過復國實現共產烏托邦?

談及猶太復國主義(Zionism),大家總聯想以色列右翼主張,左翼隨即批評為抹殺巴勒斯坦人生存權利,但現實的歧義往往超乎想像。歷史上曾有大批猶太社會主義信徒,試圖同時實現復國和共產理想,在巴勒斯坦建立多座公有制農業社區「基布茲」(Kibbutz),甚至會集體撫養下一代。如此社會主義與猶太復國主義的奇怪結合,究竟得出甚麼實驗結果?

陶傑:真正的「自古以來」

於領土紛爭,「中國模式」的申述很簡單,就是以「自古以來」如何如何,四字判斷。釣魚台、香港、西藏、台灣,俱「自古以來」為中國領土。有人批評:此一「自古以來主義」,「古」到甚麼時候,失諸粗疏。但用來解決以巴紛爭,對付雙方的政治宗教糾結、加上知識分子各種意識形態論說的複雜化,中國式「自古以來」的領土觀念申述,就像古希臘阿歷山大一刀砍斷「戈耳狄俄斯之結」的智慧,化繁為簡,手起刀落 —— 世界上的事,許多畢竟沒有那麼複雜。

以巴戰火如何撕裂美國民主黨?

在以巴問題上,歷屆美國政府總是毫無懸念支持以色列,拜登亦不例外,重申「以色列有權自衛」,但取態卻導致民主黨空前撕裂,自由派與左翼大肆抨擊拜登過分親以,沒有貫徹捍衛人權的立場。沒有杜林普作為共同敵人,以巴戰火竟暴露出民主黨的重大意識形態分歧。

哈馬斯之野望:借衝突謀取巴勒斯坦領導權

以色列驅逐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居民,觸發各地巴人示威,武裝組織哈馬斯(Hamas)發射火箭炮支援,以巴再次瀕臨全面戰爭邊緣。有巴勒斯坦專家卻分析,以巴衝突可能只是幌子,哈馬斯真正圖謀的是巴勒斯坦領導權 —— 團結加沙與西岸,榮登為兩地巴人共主,進一步架空西岸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權力。

因戰爭被堵塞的蘇彝士運河,曾是各國船員同樂之地

台灣長榮海運大型貨輪「長賜號」在埃及蘇彝士運河擱淺,堵塞了這條連接地中海及紅海的交通要道,現時其南北兩邊共有過百艘船大排長龍。在 50 多年前,運河亦曾因埃及與以色列的「六日戰爭」(Six-Day War,又稱「第三次中東戰爭」)而遭堵塞,當時 15 艘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船被困河上 8 年,它們因承受埃及風沙吹襲而被稱為「黃色艦隊」(The Yellow Fleet),船員更在此期間自成一國。

不平安的聖誕:以色列的貧窮浪潮

武肺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勢把全球數以千萬計的人推進貧窮線。以色列雖然只有 2.5% 人口信奉基督宗教,但身為聖城耶路撒冷和耶穌出身地伯利恆所在的國家,每年聖誕均能吸引很多人到訪。然而,該國今年將要渡過一個十分困難的聖誕:他們正面對近代最嚴重的貧窮問題。

伊朗核科學家之死,以國掃除大患?

伊朗外交部日前稱,國內頂尖核科學家法赫里扎德(Mohsen Fakhrizadeh)遇襲身亡,認為以色列涉及襲擊事件。法赫里扎德為人低調,伊朗官方媒體亦甚少提及他,僅稱其為大學教授,但外界普遍視法赫里扎德為伊朗「核武之父」。「華盛頓郵報」就訪問不同專家學者,評論法赫里扎德在伊朗的地位及其去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