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龐貝古城,很多人想到火山帶來的死亡浩劫,西佐治亞大學古代史教授 Nadejda Williams 卻想要知道,歷經政治動盪與地震威脅的龐貝人,災前是如何活過來,答案就埋藏在火山灰封存的一家麵包店內。
考古
|共70篇|
龐貝古城新管理員:機械狗
近年,機械人開始應用於工商及旅遊業中,最近更正式涉足考古學界。機械狗 Spot 正遊走於意大利龐貝古城,以識別古蹟安全及結構問題,同時搜索地底,檢查文物竊賊挖掘的地道。
想自成化石!要注意的兩個關鍵
想永世長存有不同方法,可以成為歷史名人,不論是臭名或美名,也有物理一點的方式 —— 死後成為化石。不過要當化石並不容易,地球上所有曾經存在的物種中,只有不到 1% 物種「成功」。英國廣播公司(BBC)就為有志成為化石者提供一些建議,增加各位成為化石的機會。
李衍蒨:遇見七萬年前的孩子
又有誰想到,一具被安放在東非洞穴內的孩子屍體會在 78,000 多年後再次被人發現,重見天日。
伊拉克:文明的搖籃,考古的天堂
近代伊拉克經歷過極權統治、美英等國對其開戰以推翻薩達姆政權,及後又陷入與伊斯蘭國的領土爭奪戰。長久的戰亂,似乎掩蓋了這個人類最早文明的發源地。戰亂逐漸遠離以後,歐洲考古學家就殷切地回到伊拉克,尋找具有千年歷史的美索不達米亞文化寶藏。
李衍蒨:謎之女士
雖然人員們在辛苦研究兩年後,才找到以上有關胎兒及孕婦的資料,但她依然有很多故事未被揭開,等待著團隊繼續去發掘,特別是孕婦在當時社會、醫療體制的故事,仍然有待人們繼續細聽。
一把火自我摧毀一個文明:失落的塔特蘇斯城邦
歷史的長河正是由一個個治亂興衰的循環交織而成,無數偉大的國家和城市經歷璀璨盛世後走向衰落。其中在今天西班牙西南部一帶,於公元前曾有一個名為塔特蘇斯(Tartessos)的城邦,繁榮富裕到連古希臘人都艷羨,卻在某天神秘消失。考古學家一直想解開塔特蘇斯失落之謎,隨著近年發掘出更多遺跡,專家終於重組出更多畫面。
出土新人種,學術界爭議變成打壓?
今天所有人都是智人後代,不過演化史上,部分智人曾與尼安德特人混血繁衍。今年 6 月,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Israel Hershkovitz,宣稱找到屬於尼安德特人及現代人類演化過程中,關乎缺失環節的下顎骨和頭頂骨。研究後來遭尼安德特人資深研究學者、屬同一大學的 Yoel Rak 質疑。惟原本應理性爭辯的學術問題,近日似乎變得不理智。
沒有意粉、薄餅與番茄,古羅馬人吃甚麼?
說到意大利菜,大家自然聯想到意大利粉和薄餅,但這些菜式才幾百年歷史,如今必不可少的番茄,也是從南美引進的 17 世紀新食材,那麼熱衷大排筵席的古羅馬人,究竟有甚麼好吃?旅居意大利作家 Susan Van Allen 就在 BBC 專文介紹,一家開在羅馬古道旁的意大利餐廳,如何復刻重製 2,000 年前的古羅馬佳餚。
李衍蒨:公主的青銅頭飾
今年的歐洲考古日將近之際,有研究公佈一張由不同團隊合作製成、重現 Princess von Oechlitz 容貌的畫像。
Moyashi:當 Fact Check 走到盡頭
最壞的情況不是連所謂的權威來源都不存在,而是在一堆假資料假新聞中,你找不到任何消息來源和資料紀錄。大家都知道權威機關在說謊,而媒體都由那些機關控制。你想 Fact Check,但追問下去都只會在相同的位置碰到盡頭 —— 你只找到「說法」,但沒有紀錄。
李衍蒨:骸骨與拇趾外翻
雖然考古團隊在 4 個墓坑都能夠找到拇趾外翻證據,但同時亦推敲出此病症的出現頻率,與骸骨主人生前的富有程度相關。
埃及考古新發現成旅遊業新曙光
埃及古代歷史遺蹟引人入勝,但當地多年前受政局不穩及恐怖主義影響,旅客一直卻步,旅遊業直到近年才有起色,但去年又適逢疫症大流行再受打擊。不過,疫情並沒有令當地停下考古及翻新工作,考古人員更在這段時間挖掘出更多重要古蹟及文物,為埃及學(Egyptology)提供具價值的歷史資料外,當局及旅遊業人員更希望未來會因此吸引更多遊客前來。
李衍蒨:考古與瘧疾
最近,考古生物學的研究發現,肆虐至今的瘧疾(malaria)原來在超過 7,000 年前,已經影響人類聚居的群體。
李衍蒨:骨骼比較學?
基本上,法醫人類學家的工作就是從骨頭中拆解及分析逝者的故事,再以我們的話語逐一複述。因此,他們首先要找出屬於自己工作及分析範圍的骨頭。而透過「骨骼比較學」(comparative osteology),就能夠有效分辨出人類與動物骸骨。
李衍蒨:鐵器時代的結核病患者
最近,在科學鑑證的幫助下,研究團隊對一副從英國多實郡(Dorset)Tarrant Hinton 村莊挖出的骸骨有更深入的了解。他們更由此得知在鐵器時代(Iron Age)居於當地的人的生活模式,以及其散播傳染病的途徑。
全民考古:鼓勵大眾參與的公共考古學
水務署在深水埗主教山施工期間,發現古羅馬式的戰前圓拱蓄水池。在一眾街坊、區議員和專家爭取下,特首林鄭月娥也終於開腔表示主教山遺址值得保留。城市學家黃宇軒指,早在古蹟未被發現前,一眾街坊、山友已由下而上把主教山營造成有人情味的社區,呼籲守護古跡之餘,也要守護山中的社區寶藏。多年來,學界就有關於「公共考古學」(Public Archeology)的討論。
李衍蒨:骸骨對關懷與愛的啟示
在發現骸骨的附近墓地看來,團隊頗肯定當時的糧食供應並不穩定,饑荒幾乎是經常會發生的事,周邊的骸骨也有營養不良的跡象。但在當時的社區或社會中,人們依然願意以僅有的資源幫助有需要的人。他們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訊息:人及生命,是備受重視的。
2020 是史上最差一年?問問歷史學家再說
「時代週刊」以「史上最差一年」作為年終總結,但放諸數千年的人類歷史維度,如此說法又是否經得起考驗?有歷史學家就認為,答案其實是公元 536 年。當年有神秘煙霾蔽日遮天,歐亞大陸陷於漆黑近 18 個月,此後農作物失收,大量人口饑荒死亡,致命鼠疫緊隨其後,究竟現今科學如何解答連串異象?
李衍蒨:5,000 年前接受開顱術的人
俄羅斯考古學團隊於克里米亞附近,出土了一顆約 5,000 年前,來自青銅時代(Bronze Age)的頭骨。他們發現,當中竟然有動過開顱手術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