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共80篇|

遠古儲物癖:尼安德特人會收集獨特的動物頭骨?

相信很多讀者又或者身邊朋友,都有一定程度的儲物癖,有些人會儲名牌,有人會收藏模型,又或者藝術品和書籍,這種儲物癖或在遠古時期已嵌入古人類的 DNA 之中。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古人類學教授 Juan Luis Arsuaga 的研究團隊,就在馬德里以北 45 公里,發現了尼安德特人收集獨特動物頭骨的證據。

「國王的伸冤」:現實與電影都是羅生門?

在莎士比亞劇作中,英王理查三世(Richard III)向來被寫成謀朝篡位的暴君,但最新上畫的電影「國王的伸冤」(The Lost King)卻為此平反。故事以真人真事改編,講述沒有學術訓練的婦人,如何堅信理查三世被冤枉,無師自通下發掘出理查三世的遺骨,過程中受盡白眼。究竟現實中這趟考掘過程,是否同樣戲劇化?

Moyashi:信者得救的文化遺產

發掘、辨別和考據事物的真假,屬於考古學的範疇,但探究事物的社會意義,則屬於民俗學和人類學的範疇。在後者的角度,「真」的重點其實不在於物件,而是珍重物件的人。在物質文化裡,即使東西還是一樣的東西,但轉個角度,意義就變得不一樣。

書店們:洗白白

2023 年 1 月 19 日是癸卯兔年前的年廿八,這是一個「洗邋遢」的日子,這次為了配合兔的形象,就以「洗白白」為題。有趣的是,「洗白白」總要有兩個「白」,少了一個「白」,就變成了「洗白」即英語的「whitewash」。「whitewash」其實很普遍,它可以是刪除某些名字的記憶。

考古學家重構古代地中海漁業面貌

自從歷史學家 Thomas Gallant 於 1980 年代著書,表明貧瘠的古希臘海洋無法支撐重要漁業,便一直主導了學術界對古代地中海的看法,推測因很少河流流入地中海,以致浮游生物稀少,令海洋食物鏈欠缺基礎。然而,希臘的動物考古學家 Dimitra Mylona 質疑有關證據不足,於 90 年代攻讀研究生時已立志專研魚骨,希望重新發掘古代地中海文明實況。

「考工記」的青銅器配方,留了一手?

青銅是一種合金,似乎只要找出「金」與「錫」各代表甚麼金屬,再依據「考工記」所載比例,就能煉出與公元前 300 年無異的青銅。但近日載於學術期刊「古物」 的研究顯示,「金」、「錫」也不是各自元素單一的金屬,而是預製的合金,意味著要煉成青銅,還有其他步驟。

人類曾經不視雞為食物?

雞肉是深受大眾喜愛的食材,根據漁農自然護理處數字,香港在 2020 年平均每天消耗 23 公噸鮮活家禽,而英國每年就有超過 10 億隻雞被屠宰。不過,人類吃雞的歷史卻非想像中源遠流長,近日有研究發現,人類與雞的密切接觸,在大約 3,500 年前才開始,牠們原本生活在樹上,受稻米吸引才到地上。而古代的雞甚至得到人類尊敬,得以安享晚年。

想自成化石!要注意的兩個關鍵

想永世長存有不同方法,可以成為歷史名人,不論是臭名或美名,也有物理一點的方式 —— 死後成為化石。不過要當化石並不容易,地球上所有曾經存在的物種中,只有不到 1% 物種「成功」。英國廣播公司(BBC)就為有志成為化石者提供一些建議,增加各位成為化石的機會。

伊拉克:文明的搖籃,考古的天堂

近代伊拉克經歷過極權統治、美英等國對其開戰以推翻薩達姆政權,及後又陷入與伊斯蘭國的領土爭奪戰。長久的戰亂,似乎掩蓋了這個人類最早文明的發源地。戰亂逐漸遠離以後,歐洲考古學家就殷切地回到伊拉克,尋找具有千年歷史的美索不達米亞文化寶藏。

一把火自我摧毀一個文明:失落的塔特蘇斯城邦

歷史的長河正是由一個個治亂興衰的循環交織而成,無數偉大的國家和城市經歷璀璨盛世後走向衰落。其中在今天西班牙西南部一帶,於公元前曾有一個名為塔特蘇斯(Tartessos)的城邦,繁榮富裕到連古希臘人都艷羨,卻在某天神秘消失。考古學家一直想解開塔特蘇斯失落之謎,隨著近年發掘出更多遺跡,專家終於重組出更多畫面。

出土新人種,學術界爭議變成打壓?

今天所有人都是智人後代,不過演化史上,部分智人曾與尼安德特人混血繁衍。今年 6 月,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Israel Hershkovitz,宣稱找到屬於尼安德特人及現代人類演化過程中,關乎缺失環節的下顎骨和頭頂骨。研究後來遭尼安德特人資深研究學者、屬同一大學的 Yoel Rak 質疑。惟原本應理性爭辯的學術問題,近日似乎變得不理智。

沒有意粉、薄餅與番茄,古羅馬人吃甚麼?

說到意大利菜,大家自然聯想到意大利粉和薄餅,但這些菜式才幾百年歷史,如今必不可少的番茄,也是從南美引進的 17 世紀新食材,那麼熱衷大排筵席的古羅馬人,究竟有甚麼好吃?旅居意大利作家 Susan Van Allen 就在 BBC 專文介紹,一家開在羅馬古道旁的意大利餐廳,如何復刻重製 2,000 年前的古羅馬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