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康宇:讀李連江「在學術界謀生存」

A+A-
李連江教授在出版社簽書。 圖片來源: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Facebook

學者給外人的印象可能是「和社會大眾脫節,不食人間煙火」。當然,中大前教授、在街邊執祭品食的李微是個特殊的例外。讀者如果有興趣了解學術工作的日常,想了解終日沉迷在象牙塔內的一群,「在學術界謀生存」是一本非常好的讀物。

此書的標題寫得非常精準,以一個「謀」字道出學術界與其他專業不同之處;尤其是香港的學術圈子狹小、高等院校職位有限,因此學術生涯必須小心規劃,才能減少走冤枉路。作者李連江為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教授,在中港兩地學術圈子打滾 30 年。此書將他經驗集之大成,以淺白言語拆解學術界不為外人所知的生存法則和背後辛酸。

此書可分為 2 個部分,共 7 個章節。第 1 部分由首 4 章組成:第 1 章節為簡介,由選題開始、到研究方法、寫作發表,一步一步帶領讀者認識學術工作的日常。第 2 章開始深入討論選題技巧及心得,例如如何選擇一個重要、有原創性的課題?課題的深度和闊度應該如何拿捏?年輕學者在選擇課題時,有何需要注意?第 3 章討論做研究的各個方法,包括訪談、閱讀文獻等,還有定量和定性研究的比較。第 4 章觸及現今學者最核心的工作:學術寫作和發表。學術寫作和其他類型的寫作不同,除了有一定的格式要求,更重要的是,國際學術期刊有各自的運作模式,不了解其內在邏輯的話,很容易誤中地雷。

第 2 部分的第 5 章到第 7 章,都是一些個人心得。例如第 5 章講到學習英語:學習一種新的語言本來就不容易,要用英語發表學術成果就更加困難。第 6 章討論學術發表的重要性、分析匿名評審的制度對於學術寫作的影響,以及學術發表應該有的心態。最後一章是作者對學者身份的個人反思,談到學者的使命、經費應如何使用、生涯焦慮、個人修養等。

「淺白」是此書的一大優點 ——「淺」是用詞簡單,適合初出茅廬的年輕學者,甚至社會大眾;「白」是坦白,書中寫的道理不是為師之道的之乎者也,更像是個老朋友,甚至像是家長對子女的提醒。例如書中提到,做學術是辛苦的工作,因此要多睡覺,這句就是大學研究課程,絕對不會教授的真心話;另外就是做學術,時間是寶貴的資源,因此不要做不重要的題目,也不要浪費任何寫作材料。

正如人生沒有一套必然成功的法則,在學術界謀生存也沒有任何天書秘笈。此書寶貴之處,在於它總結了一些學術工作的常見困難和提供應對方法,有益學術同仁改進自己、調整心態,面對學術路上各種的挑戰。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作者為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博士。曾於香港任職媒體公司及公關部門,對創意經濟發展略知一二。熱愛香港文化,深信香港能成為亞洲最有文化實力的國際大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