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現時疫情轉趨嚴峻,擴大病毒檢測或是值得效法的防控手段。然而,假如試劑盒數目持續供不應求,便無法倣效南韓做法。數學及經濟學家 Olivier Gossner 與 Christian Gollier 教授就建議,將現時一人一個獨立樣本,改為合併 50 人的樣本作一個樣本,再進行檢測。
公共資源
|共7篇|
美國城市的德政:免費坐巴士
美國麻省僅有 8 萬人的勞倫斯市(Lawrence),有 3 條與眾不同的巴士路線,它們途經市內最貧窮的社區,讓市民免費乘坐。這個斥資 22.5 萬美元的計劃自 2019 年 9 月起試行兩年,有助紓困之餘,也能改善當地「巴士多、乘客少」的問題。
警察工會坐大,如何成為政府和社會的隱患?
近月,香港的各級警察工會多番發表公開聲明,其中警察隊員佐級協會更一度形容示威者是「蟑螂」,又一度對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予以最嚴厲的譴責」,內容令人咋舌。警察工會固然不是香港獨有的產物;在美國,當地的警察工會勢力便十分強大,很多學者和評論人便把美國長年的警察濫權問題,歸咎於美國的警察工會。
包大人:破除離地公關 —— 情緒、數據、謀定而後動
面對共同議題時,公關人要釋放貼地而準確的信息,需極度小心而敏感。政府常說要學習國情,孫子兵法有云:「謀定而後動」。在開口說話和作出行動之前,先要部署、謀劃和評估。用在公關界,最重要的是準確評估不同持份者的情緒和立場。
Chester Ho:如果足不出戶就可以看金庸館和羅浮宮的創想
雖然本欄常批評香港政府發展科技要多加努力,但公道一點來說,政府間中也有一些德政,讓市民方便地透過網絡獲取資訊。除了公共圖書館,不少政府部門也提供網絡資源,可惜政府一直宣傳不足,不少市民根本不知道可以使用,而且這些資源大部分使用落後的技術,用戶體驗方面令人失望,專業人士也未能使用開放的數據去造福社會,白白浪費了相關部門的努力和金錢。
市民付錢,市民話事?愛沙尼亞的參與式預算
假如是市民付錢,讓市民話事,會不會讓市民花錢花得更順氣?美國紐約市在 6 年前起推行參與式預算,台灣亦有社區於 2015 年試行,在法國巴黎、英國多地也不乏這些案例。在歐洲東北另一端,近年崛起的創科小國愛沙尼亞亦不甘後人,於 2013 年起於第二大城市塔圖亦試行了參與式預算,直至現時未有中斷。
民主的條件(一):公共資源
自 1980 年代新自由主義席捲全球以來,私營模式逐漸取代公營制度,以自由市場與效率之名,將公共資源私有化。但對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政治科學系教授 Bonnie Honig 而言,公共資源是民主的基石,一旦變賣,民主制度亦將難以維繫,私有化浪潮是威脅民主的警號,必須加以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