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福利

|共58篇|

退休保障制度:專制國家必行之道

打工仔退休後,自然會失去一大部分相對穩定的生計來源,很多都需要依賴個人積蓄和公私營退休金過活。退休保障制度之穩健,對普羅大眾的福祉至關重要。挪威奧斯陸大學政治學家 Carl Henrik Knutsen 和 Magnus Rasmussen 就在學術期刊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撰文,嘗試驗證退休金制度與專制國家的政治穩定,存在甚麼樣的關係。

荷蘭鹿特丹市:揭示演算法的決策漏洞

荷蘭鹿特丹市每年為約 3 萬名公民提供生活津貼,當中成千上萬的個案涉嫌騙取福利。2017 年,該市政府運用機器學習來分析案例數據,從而根據申領者的年齡、性別和語言能力等評估其欺詐風險;2021 年經荷蘭審計法院下令停用。非牟利跨國偵查報道組織 Lighthouse Reports 與美國媒體 Wired,從官方取得該算法的學習數據和模型,重構測試版本,揭示當中存在種族和性別歧視,以及一些結構漏洞。

以獎學金之名:日本青年的學債噩夢

現時近半數日本大學生利用的「獎學金」制度,並非對優材生作出的無償援助,而是等同港人俗稱 Grant Loan 的「專上學生資助計劃」,借錢來讀書,工作才還款。但學費和稅率加了又加,收入水平卻未見增長,令愈來愈多大學生貸款,亦愈來愈多畢業生負債。為求早日「歸零」,省吃儉用乃是必然,結婚生子也不用想。教育改變命運,只是不知更好抑或更壞。

派錢予非永久居民?1996 年美國的福利大辯論

6 月 13 日,香港政府宣佈修訂領取消費券資格,容許「有條件成永久居民」者領取半額消費券,同時「有意圖永久離港者」則不合資格領取,引發網民熱烈討論。其實福利政策應否涵蓋非公民,是一個公共行政學討論已久的問題。1996 年美國亦曾進行過一場福利大辯論,當年改革大大削減非公民權利,影響深遠。

北歐國家,在行社會主義制度嗎?

北歐國家生活水平較高,有人會將之視作社會主義典範。在部分國家,社會民主主義(Social democracy)政黨或者取得一定成功,但北歐卻不是社會主義烏托邦。瑞典庫爾德裔作家、著有「斯堪的那維亞非例外主義」(Scandinavian Unexceptionalism) 的 Nima Sanandaji 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撰文認為,儘管北歐國家部分社會民主主義政黨有再起之勢,但他們的政策實際上也不是社會主義,而是中間派。

7 年過去,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執政成績如何?

印尼人口達 2.7 億,且有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要治理如此複雜和多元的背景並不容易。許多人仍認為印尼是落後和混亂的發展中國家,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Kishore Mahbubani 日前就在國際媒體 Project Syndicate 撰文,力陳印尼近年在總統佐科維多多(Joko Widodo)7 年執政下,推行多項法例改革及經濟措施,印尼的經濟和營商環境已耳目一新。

Uber 化的英國精神健康服務

現代打工一族要應對堆積如山的工作,以及激烈的職場競爭,長期處於高壓環境,很容易出現情緒問題;而長達一年多的疫情,令社會長期處於不正常的狀態,亦深深影響大眾的精神健康。在英國,各界發揮創意,以各種電子平台幫助大眾走出幽暗歲月,卡迪夫都會大學的管理學家 Elizabeth Cotton 就形容,當地精神健康服務正走向「Uber 化」(Uberisation)。

在內憂外患之中,美國的貧窮率何以暴跌近半?

過去一年,美國飽受種族衝突和疫情所困擾,最近的阿富汗撤軍風波也令拜登政府遭到各界猛烈抨擊。正當中俄的「美國衰退論」炒得火熱,8 月最新的美國經濟數字卻推算,當地貧窮率在三年之間暴跌近一半,由 2018 年的 13.9%,跌到 7.7%。多間美國主流媒體和學者就分析筒中原因。

【歐洲矽谷】瑞典如何成為初創搖籃?

這邊廂政府推電子消費券,那邊廂特首就表示「慣用現金」,本港的創科發展有多進步,一目瞭然。放眼世界,有些地方則高瞻遠矚,瑞典更是當中的佼佼者,甚至被喻為「歐洲矽谷」,Spotify、Skype 和 Klarna 等科技龍頭均為當地產物。業內多名行政總裁及創業投資者認為,家用電腦普及和早期投資網絡發展,令首都斯德哥爾摩得以成為初創公司的搖籃。

貧窮如何令工人生產力降低?

廣東歌有一句經典歌詞「鬼叫你窮呀頂硬上」。一方面,香港推崇「獅子山精神」,貧窮是奮發向上的動力,人可以憑雙手改變命運;另一方面,香港勞工保障制度千瘡百孔,貧富懸殊嚴重。然而,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 Sendhil Mullainathan 為首的研究團隊就發現,貧窮只會令工人生產力下降。

公義還是基本需要:該如何界定貧窮?

2 月 25 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佈:「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實現了 9,899 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壯舉」。可是有評論質疑,中國所依據每人每年收入約 3,218 人民幣的貧窮標準過低。同時,疫情打擊經濟,令貧窮成為各國的關鍵詞,就讓我們反思一個經濟學上的老問題:究竟該如何界定貧窮?

愈扶愈貧的方法:AI 演算法

踏入數碼年代,網絡經濟看來是大勢所趨,近年各地政府極力推廣電子支付,市民的生活也與互聯網關係日深。可是,網絡經濟其實暗藏很多陷阱,「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專題報道就警告,一些 AI 演算法正在製造貧窮,影響低收入家庭獲得貸款和政府補助的機會。

【香港文摘】找回照顧者的名字 —— 訪照顧照顧者平台

據平台非正式統計,香港的照顧者人口高達 90 多萬(照顧對象包括兒童、長者、精神復康者、殘疾人士等)。阿艮表示:「政府雖然知道有照顧者這個群體,知道他們需要幫助,但現行政策不會把照顧者的工作、價值納入政策考慮。」相關福利政策往往集中於被照顧者身上,卻沒有考慮照顧者的需要。雖然照顧者的付出不能被量化成可評估的數字,但他們也在默默無聲地為社會作出貢獻,例如長者、精神復康者、殘疾人士的照顧者能夠透過在家照顧而大大減輕公共醫療系統的負擔。再者,沒有照顧者負責維繫家庭的日常起居生活,出外工作的家庭成員也難以安心工作,因此照顧者的勞動又稱為「再生勞動」,但這種勞動一直以來都被視為無酬工作,沒有受到社會重視。

輸在起跑線:以數字講述澳洲跨代貧窮問題

在 2020 年,各國除了面對世紀疫症,還要對抗可怕的經濟大簫條,預計全球 4,000 萬到 7,100 萬人將被推進絕對貧窮線之下,不單是發展中國家,連英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都難以倖免。貧窮會大大打擊孩童成長,很有可能造成跨代貧窮的問題。今年 10 月,墨爾本大學的應用經濟學家就發表報告,以澳洲為例子,用數字呈現貧窮問題對兒童成長的影響。

全民基本收入可治癒疫情禍患?

武肺疫情令無數基層三餐不繼,有政府因此研究全民派錢的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保障,但相關政策成效素來有爭議。有麻省理工經濟學研究團隊,在肯雅展開基本收入社會實驗,證實受助人在疫情期間較少飢餓、疾病和抑鬱問題,但可能鼓勵受助人冒著風險去投資。

拉舒福特:英國貧窮兒童的救星?

在疫情打擊之下,全球貧窮問題急遽惡化,當很多家庭失去收入,兒童身心發展首當其衝。英國一向被視為是發達國家,人均生產總值排全球第 26 位,但依然受到這股貧窮浪潮影響,兒童貧窮人口更是 20 年來新高。很多政界及社會人士正努力尋找解決方法,當中曼聯球星拉舒福特(Marcus Rashford)就是佼佼者,備受各界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