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條件(一):公共資源

A+A-
私有化旗手一覽。 圖片來源:路透社

自 1980 年代新自由主義席捲全球以來,私營模式逐漸取代公營制度,以自由市場與效率之名,將公共資源私有化。但對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政治科學系教授 Bonnie Honig 而言,公共資源是民主的基石,一旦變賣,民主制度亦將難以維繫,私有化浪潮是威脅民主的警號,必須加以節制。

近年私有化已成為主流政策,最新例子有杜林普質疑歷屆美國總統濫用劃建國家保護區的權力,「鎖起數以百萬公頃水土資源」,揚言要終結此法例。諷刺的是,絕大部分國家保護區都對外開放,屬於公共用地,所謂「鎖起不用」(”locked up”)僅就牟利發展商而言。

美國政治學者 Bonnie Honig 主張,公共資源是民主的基石,唇亡齒寒,私有化將危及民主。

假如國家資源全盤私有化,會否如新自由主義者或自由意志主義者(Libertarian)所願,達致完美分配境界?政治學者 Bonnie Honig 在新作 Public Things: Democracy in Disrepair 則持相反意見,顧名思義,該書提倡保育公共資源,否則民主將隨之「失修」。

「民主實驗包括緊密人際關係,共用課室、道路和巴士,一同付出、投訴、讚賞或享受。」根據 Bonnie Honig,當人們與公共資源諸如橋樑、污水處理系統、學校、交通和圖書館結成互動關係,才會成就「人民」(”the people”);將資源私有化,或是參與人數不足,事物則再無法凝聚公民意識,繼而動搖民主的根基。

Bonnie Honig 引述政治學者 Wendy Brown 的理論,批評「新自由理性」(”neoliberal reason”)將一切事物視作經濟數字,並已騎劫政客思維,成為世界多國政府的政經方針。Bonnie Honig 雖然支持公共資源,但不諱言「公共」亦有排他性,而正正從資源歧視的歷史,可以看出公共資源對營造公民身份至關重要。

例如在美國種族隔離時代,不少公共資源(譬如巴士座椅)僅限白人使用,黑人一旦佔用,即是犯法。「無權」使用公共資源,等於「不完整公民權」。Bonnie Honig 認為,1960 年代民權運動之所以著眼於爭取全面開放公共資源,恰恰出於「使用公共資源的權利相當於公民權」,排拒在公共之外,亦即不被承認為「人民」。

1960 年代美國民權運動由黑人婦女 Rosa Parks 佔用白人專屬巴士座椅而起。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書中借用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威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及德國政治科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的理論,闡釋公共資源得以營造公民身份的邏輯。威尼科特從幼兒心理實驗中發現,小童需要一個「過渡物」(transitional object)/「慰藉物」(comfort object),譬如一個玩具,作為自己與世界的橋樑,藉此理解外界現實。經由玩具的勞損折舊,兒童察覺到世界的客觀存在,不以主觀意志改變,從而建立起個人身份及客觀意識。Bonnie Honig 將心理學說引伸至政治層面,表示民主同樣「依賴某些物件,將廣大公民凝聚為自治政體,消除個人全能的幻想,同時向其灌輸集體意識、責任、社會行為、以及關心。」而公共資源就是居中營造「民主集體性的客觀關係」的關鍵。

同樣,漢娜鄂蘭主張物件一方面限制人心,另一方面促使人類關心世界,工具是人類賴以接觸外界的關鍵。漢娜鄂蘭將人類經驗劃分為三個範疇:勞力(Labour)、行動(Action)、工作(Work)。勞力是維生基本所需的活動,行動是創造意義的行為,工作是製作工具以掌控環境。憑藉工作,人類得以超越求生層次,成就意義。據 Bonnie Honig 申述,威尼科特與漢娜鄂蘭同樣強調物件對維持人際關係穩定、完整及緊密的重要,分別只是在於前者稱之「關注」(”concern”),後者名曰「關心」(”care”)。關注/關心公共資源,就是聯繫公民與公民的橋樑,與社會建立健康關係的基礎。

桑德斯主張全民醫療保障、免費大學教育,擴大公共資源範疇。 圖片來源:路透社

私有化潮流浩浩蕩蕩,歷年不衰,民主肌理會否已被侵蝕?現時開始抵制會否太遲?Bonnie Honig 相信有心不怕遲,而且通過維護公共資源,喚起人民對他人的關心關注,更能維護民主,例如美國保護原住民水土資源的反輸油管運動,以及佛蒙特州自給自足農夫社群,而桑德斯呼籲實行全民醫療保障、免費大學教育,更是擴大公共資源之舉。杜林普團隊上任以來大推私有化,意欲放寬行業監管、行學券制、削減福利補貼大型企業、撤換平價醫保法案等等,治下美國新自由主義將愈演愈烈。杜林普未必是專制獨夫,但民主亦往往不會毀於一旦,而是慢性死亡:This is the way the world ends / Not with a bang but a whim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