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

|共33篇|

把冰山水,帶到缺水的地方,可行嗎?

2020 年全球約有 20 億人無法獲得安全飲用水。在非洲,人們平均每日走 6 公里才能取得潔淨淡水。但在南北兩極,每年有超過 10 萬座冰山直接融化到海洋裡。Chasing Icebergs 一書作者,法律、文化和人文學科學者 Matthew Birkhold,便認真看待科學家眼中不切實際的計劃 —— 將冰山蘊含的淡水,輸送到缺乏潔淨淡水的地方。

工業下一步 —— 全球設計,本地製造

專業人士在網絡上共享數碼資源,各地人可藉此自行生產所需物件,哈佛大學伯克曼網際網絡與社會研究中心副教授 Vasilis Kostakis 及維多利亞大學全球化研究講師 Jose Ramos 稱這種模式為「全球設計,本地製造」。他們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表示,很多實例反映,各地生產及消費商品的方式可靠全球共享數碼資源得到改進,包括設計、知識和軟件等方面。

【Soul Monday】企業家回饋社會,救同胞於水深火熱

嚴重水災上月浸了大半個巴基斯坦,超過 3,300 萬人受影響,包括 68 萬名嬰幼兒和孕婦。當地急需大量糧食、藥物、衛生用品,以至帳篷、毛毯、蚊帳、淨水器,國際援助卻相對緩慢而有限。數十位本地企業家在此時挺身而出,各盡所能救同胞於水深火熱,部分行動甚至希望惠及全球。

中國乾旱,上天下地覓水

中國今年遭逢有紀錄以來最嚴重熱浪,據中國國家氣候中心公佈的氣象監測圖顯示,新疆北部、青藏高原至上海多個地區,均出現輕度至最高級別乾旱。旱情對長江流域影響尤為嚴重,中國媒體報道,各地政府已設法抗旱及保障秋收。其中,湖北省及長江其他地區就計劃派飛機「播雲」(cloud seeding)人工增雨。雖然播雲可能帶來雨水,但這項技術也有一定爭議;而地下水長期透支,也難以保證未來能安然渡過缺水危機。

Ryan Fung:旱災突顯水資源重要

從前人類迷信,把乾旱歸咎於神明和妖怪,後來才知道罪魁禍首是人類自己。全世界多個國家也遭逢旱災,中國有長江變「乾」影響水力發電;歐洲高溫導致萊茵河乾涸,影響航運業;印度乾旱也威脅到全球糧食供應,為全世界帶來實質的經濟損失。

87 年來最乾旱的 7 月,如何衝擊英格蘭農業?

提到英格蘭,特別是倫敦,很多人會想起總是下著毛毛細雨的畫面。然而於上月,當地遇上自 1935 年以來最乾旱的 7 月,平均降雨量僅 46.3 毫米,其中 13 個郡降雨量更破歷史新低,情況比 1976 年的大旱災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克蘭菲爾德大學水資源管理學家 Tim Hess 和 Ian Holman 就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講解這次旱災規模,以及英格蘭農業如何受衝擊。

飲品企業與墨西哥人爭一口水

墨西哥北部嚴重乾旱,水龍頭淪為裝飾品。過去兩個月,在擁有 500 萬人口的蒙特雷市,居民只能輪候水車提供洗衣、洗澡、沖廁等所用的水。與此同時,瓶裝水價格暴漲 3 倍,買不起的人則唯有飲用鹹水,形成「衛生危機」。但可口可樂及喜力等在當地設廠的飲品企業,正從公共水庫抽取數十億升水。民眾的怒火,如今愈燒愈旺。

聯合國宣佈海洋緊急狀態,代表甚麼?

6 月 27 日至 7 月 1 日,來自全球 120 個國家的代表,共數千名政府官員、海洋專家以及環保人士,雲集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出席「聯合國海洋峰會」,討論海洋保育議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開場發言中宣佈,世界正陷入海洋緊急狀態(Ocean Emergency),呼籲各國政府一同捍衛海洋健康。

「莫水」伊朗:一場動搖政權的環保抗議

核協議談判中斷近半年後,終在本週一於維也納重啟。但其實最近數週,伊朗正忙著應對國內史上最大規模的環保抗議。11 月 19 日,古城伊斯法罕(Isfahan)就集結了上萬示威者;一週後事件演變成衝突,示威者要面對防暴警察的武力驅散,因而血流披面及被拘捕囚禁,只不過是為了替當農民爭取灌溉莊稼用的水。

綠色和平:對立面是怎麼形成?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

當人和野豬或其他生物出現衝突時,我們有沒有反思過現在的生活方式,對其他生態及物種公平與否?我們又有否尊重過大自然給予我們的一切?為了喚醒公眾對氣候變化的關注,探討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綠色和平與香港法國電影節合作策映「氣候變化實錄」,4 齣電影門票即日起公開發售,場次及售價詳情請向綠色和平查詢。

訓練牛隻定點如廁 能減少畜牧業污染?

在你大啖食牛扒時,可想過一塊半磅的紅肉,竟消耗超過 1,232 加侖(4,663 公升)的水,還未牛放屁、打嗝排出的大量甲烷?目前畜牧業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達 14.5%,其中 3 分之 2 來自牛隻,如何碳中和一頭牛,成為棘手問題。最近有德國研究團隊想出「減碳殺手鐧」,成功訓練牛隻在指定地方如廁,強調正確處理牛尿,可減少有毒物質對環境的污染。

全球水井乾涸危機,該如何應對?

香港雨水充足,有完善的集水區,又鄰近東江,所以不用擔憂水源問題。可是在全球各地,特別是內陸區域,很多人仍然要鑿井取水才能維持生命所需。兩名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環境學家 Debra Perrone 和 Scott Jasechko,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指出,全球水井正面臨乾涸危機,呼籲各界及早應對。

正在消失的裏海

位於歐亞交界的裏海(Caspian Sea)雖然有海之名,卻是全球最大湖泊。古希臘文學便視裏海為「七海」之一。今天,裏海由俄羅斯、阿塞拜疆、哈薩克、土庫曼及伊朗包圍。有科學家預測,至本世紀末,氣候變化將使這個面積 371,000 平方公里的巨大鹹水湖縮小 4 分 1,打擊沿岸居民生活。

「海水化淡」危害環境?

從古至今,水資源短缺一直是沙漠或缺乏淡水地區,如中東及地中海的民生問題。自海水化淡(desalination)技術成功研發後,便成為解決供水問題的最常見方法之一。海水化淡廠將廢物鹽水排回海中,破壞海洋生態環境,靠海維生的漁民漸漸看出端倪。儘管技術解決了人類的需求,卻也有如雙刃劍,為環境帶來影響。

拒絕受制於人 —— 新加坡供水四大「水喉」

自新加坡獨立以來,供水一直是兩國爭論不已的問題。近日,馬來西亞打算再次向新加坡提出修訂原水價格。對城邦國家新加坡而言,立國初期獲得馬來西亞供水至為重要,因而甚至將供水協議寫入 1965 年兩國的獨立協議中。但依賴單一供水來源終非長久之策,半個世紀以來,新加坡便以「四大國家水龍頭」為戰略,努力擺脫水資源上受制於人的狀況。

不是海平面在上升,而是雅加達在沉降?

全球暖化帶來的影響開始浮現,人們亦預測不少國家有可能陸沉消失,當大家把焦點放在旅遊勝地馬爾代夫上,卻無意間忽略真正住著一大群人的大城市 —— 雅加達。作為印尼首都、約 1,000 萬人的家園,在 2050 年之前將有一部分地方完全沉沒在海洋中,儼然是現代版的亞特蘭提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