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店

|共9篇|

Hong Kong Infosphere:獨立書店不只是生意,還是推動社會進步的空間

一些對文字、對社會有熱誠的市民會期望獨立書店,不單是一門生意,更加是一個可以促進人們交流知識的空間。這裡的空間不單是指物理意義的店舖空間,書店不是講求店面寬敞、裝潢要迎合文青打卡風,更重要是一個經過大家協力營建、建立於人際和情感網絡的社會空間。

立法保護獨立書店:法國網購書籍設最低運費

聞名遐邇的巴黎莎士比亞書店,去年受疫情打擊一度傳出倒閉噩耗,其實法國 3,300 間獨立書店面對的威脅,還有 Amazon 等網購平台的惡性競爭。法國最近就通過法例,為網購書籍設定運費下限,阻止網購平台繼續以免運費壟斷市場,以拯救被視為重要文化財產的獨立書店。

獨立書店的可能:在米蘭賣書的唐吉訶德

為抗衡 Amazon 及其他競爭對手,米蘭賣書人 Luca Santini 在其實體書店倒閉後,開始踏起紅色賣書單車,將書送到讀者家中,讀者都稱他「賣書的唐吉訶德」。武肺疫情前,他在這場「惡鬥」中本無勝算,但疫情下反令讀者重新發現獨立書店「以人為本」的好處。

【法式抗命】何以作家們要為書店交罰款?

以暢銷小說家 Alexandre Jardin 為首,一批法國作家日前作出史無前例的承諾,表示願意為持續營運的書店代繳罰款。但問題是,為何這些商戶會遭政府懲處?它們並非售賣批評領導人的禁書,而是違抗兩週前開始的全國封鎖令。隨著武漢肺炎再次大爆發,當地人重新審視書店的重要性。

旅行者美夢:去海邊,做一日書店老闆

愛書之人總會夢想當書店老闆,但現實有太多顧慮,要拋開一切開獨立書店,始終不容易。蘇格蘭「書城」Wigtown 一間民宿在提供住宿之餘,更讓客人一嘗當臨時書店老闆的滋味。書評家 Dwight Garner 最近就到此一遊,當上一日的書店老闆,並在「紐約時報」撰文分享當天的奇妙經歷。

南韓書店業起死回生記

大約 3 年前,南韓書店業還在為「10 年來倒閉了 1258 間」的駭人數據驚慌;今天卻已重新振作,捲土重來,憑著改革經營模式和出版制度,首爾去年獨立書店開張的速度驚人,「每天出版一本新書,每星期開張一間新書店。」—— 日本出版從業員内沼晉太郎、綾女欣伸,最近出版新書「尋找圖書未來之旅.首爾」,找出首爾書店業得以逐漸復甦,值得借鑑之處。

華山文創園區:文藝商業共生的傳奇

藝文界想要純藝術的展覽平台,但在營運的 4 年中,入場民眾並不多;文建會想要華山有自給自足的營運能力,但接辦過多商業活動,卻又忽略了華山的文化特質。而且台灣人的矛盾在於,既羨慕中國新簇的華麗建築,又讚揚歐洲動輒上百年歷史的街區,在新穎與懷舊間擺盪,在商業與藝術間掙扎。直到 2007 年,由台灣出版界大老遠流董事長王榮文籌組的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取得經營權,將百年建築融合當代音樂、藝術與飲食文化,以全新的營運模式,呈現出今日華山 1914 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