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

|共11篇|

Gloria Chung:我是士紳化的共犯嗎?為甚麼我不再吃 $100 的牛油果多士

最令我自己氣憤的是我一直十分喜歡這類型的餐廳、活動、食物,是否代表我一直是士紳化的共犯呢?有沒有因為我喜歡去咖啡店,附近的茶餐廳因此生意減少?有沒有因為手工啤酒酒吧太受歡迎,地產商加租,令周邊的文具舖五金舖都幹不下去?我想起屋企附近明明有 3 間中學、1 間小學,但只有一家 100 呎的文具店,餐廳卻佈滿一街。

Gloria Chung:當雜誌成為道具

在淘寶,只要搜尋雜誌,第一個彈出來的是道具,然後你會見到海量的雜誌,每個都只有封面,只是幾蚊人民幣,就可以買到 Kinfolk、Cereal 等等的文青雜誌,亦有很多不知名的設計封面,通常是以白色為主色,襯托一張延禧攻略式的「莫蘭迪色」的照片,再放上簡約的雜誌封面字體,成為一個完美的道具。我看著 ¥4.8 人民幣到 ¥39 不等的道具,不禁感到可笑又可悲,雜誌,窮得只剩下封面?

喚起生活情懷,日本手寫日誌創百億日元市值傳奇

在智慧型手機當道的年代,當人人都在低頭滑手機,你還記得上一次打開日誌本,用筆一字一句寫下每天的心情記事是何時嗎?在日本,一家販售實體日誌與經營內容網站的公司「ほぼ日」的旗下產品——HOBONICHI 手帳創下了一個與潮流相反的記錄。一位久居日本的觀察者說,「ほぼ日」跟台灣的誠品書店一樣,販賣的是一種「情懷」。透過在網絡上長久經營、有質感與厚度的內容,以及紙張、墨水所帶來具有溫度與觸感的日誌,喚起大眾對舊日時光的記憶。

張景宜:大澳漁村的情懷

周末我剛到大澳走走,遇上咖啡店老闆娘。她說她在日本、英國讀過書,同行朋友跟她用日文和英文交談,流利得很。丈夫是英國人,二人在那邊結婚後,便回港見親友,也回到自己在大澳的家鄉。她一直想在英國開一間咖啡店,一個可以讓人靜下來的地方。一回到大澳,她的英籍丈夫就說,其實為甚麼要在歐洲開咖啡店?你家這麼美!

華山文創園區:文藝商業共生的傳奇

藝文界想要純藝術的展覽平台,但在營運的 4 年中,入場民眾並不多;文建會想要華山有自給自足的營運能力,但接辦過多商業活動,卻又忽略了華山的文化特質。而且台灣人的矛盾在於,既羨慕中國新簇的華麗建築,又讚揚歐洲動輒上百年歷史的街區,在新穎與懷舊間擺盪,在商業與藝術間掙扎。直到 2007 年,由台灣出版界大老遠流董事長王榮文籌組的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取得經營權,將百年建築融合當代音樂、藝術與飲食文化,以全新的營運模式,呈現出今日華山 1914 的樣貌。

江皓昕:「夏之一冊」——閱讀吧!世界會變得不一樣

也許你不需要懂日文,也不需要理解她的獨白在說甚麼,只要看見飾演大學生的蒼井優,拿著村上龍的「69」在校園裡走來步去,在陽光和樹影下發呆,你就會下意識要跑去書店,也買一本「69」的文庫本來裝文青。

梁迪倫:咖啡.文藝.閒適

很多人的夢想,都是開一間與世無爭,能夠讓客人發白日夢、寫文章和閱讀小說的咖啡店。這就是夢想開咖啡店的人的共同的夢吧,可是,在香港,租金主導容不下這樣的夢。所以,你不難看見今天香港最著名的咖啡店,星巴克、咖啡弄、Habitu、Pacific、Dazzling,都是以連鎖商業為直接營運目標。這是很傷感的,但卻是真切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