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本週在印度金融中心孟買和首都新德里開設實體零售店,反映蘋果正在努力將關鍵技術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出去,印度已成為另一個戰略重點。為何當地市場對蘋果那麼重要?
零售
|共65篇|
通脹下,瑕疵特價品是精明之選
超市內的特價貨架上,充斥著凹陷、快要過期,或是過季產品,一直吸引不少想要省錢,或是有冒險精神的消費者前往「尋寶」;美國更有專賣此類商品的店舖。隨著通脹、環保意識提高,以及品牌重塑,人們不再以購買瑕疵品為恥,這類店舖也吸引到更多新客。
自助收費缺點多多,為何依然無處不在?
去年美國一項民調顯示,67% 受訪者表示使用自助收銀機時,曾遇上訊號故障等阻滯,既不方便,還可能因而少買貨品;對經營者而言,這類機器的安裝和維修成本高昂,還多了人順手牽羊。但食品市場行銷協會的數據顯示,2020 年 29% 的食品零售交易經由自助收費系統處理,比前一年高 23%,顯示其愈趨普及。
【一英制品脫等於多少毫升?】英國人將面對量度單位難題
英國政府將於下星期公佈脫歐後的檢討,談及有關商販使用英制(Imperial measurements)量度單位銷售農產品,當局更有意透過自家量度單位,將英國文化帶回商店。然而,新一代英國已慣用升、克、米、厘米等公制(Metric measurements)單位,要換算成磅、品脫、碼、呎和吋等,恐會造成他們生活上的「錯亂」。
印度紙貴,危及書目多樣性
根據 Nielsen 的 2015 年書業報告,印度的市場規模約值 39 億美元,預計按年再增 20%。但事隔不到十年,全國人口已近 14 億之多,當地出版商卻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近月物價飆升令成本暴漲,固然令經營更為吃力。惟業界人士警告,書商亦因而愈發保守審慎,逐漸喪失書目多樣性(bibliodiversity)。
醫療行業拯救大型購物「死場」
疫情及防疫限制嚴重打擊零售業,不少店舖為求繼續經營,轉而售賣口罩及快速測試套裝。據商業雜誌 Fortune 報道,在美國,很多郊區大型購物中心 10 多年來本就經營困難,封鎖下更幾乎失去所有顧客。有醫療中心就想到改造這些「死場」,以應對龐大醫療需求。
超速、罰單、車禍:印度的 10 分鐘極速快遞
以「10 分鐘送貨到府」為招徠的初創公司,在過去半年於印度激增,為當地的雜貨送遞市場帶來巨變。但每次極速快遞的背後,都有派貨員的血汗和罰單。他們通常要在一天內完成指定送件量,方能獲公司發放獎金。面對更短的送貨時限,超速駕駛、違規轉彎、非法泊車等手段,淪為完成任務的「必要之惡」。
網購奇譚:喉糖沒貨,給你換成快速檢測套裝
全港菜價飆升,不少人改買外國蔬果。惟全球供應鏈混亂,英美超市亦見空架。部分網購用家更是困擾,非但訂的東西缺貨,還收到「無厘頭」的替代品,像是甜椒換成玫瑰、芝士通粉變了探熱針、喉糖改為快速檢測套裝,往往得物無所用。這類資源錯配或是人為,亦可能是演算法之過。
令和日本企業:我加價了,我不抱歉
過去,「加價」對日本人來說頗為陌生。大小商戶為了留客,總是非到萬不得已,才稍為賣貴點,甚至要為此道歉。但最近數月,從牛肉飯、廁紙到望遠鏡,都已經或準備加價。其中一些企業打破「傳統」,除了原材料價格暴漲所致,還因為它們相信,即使要人多花些錢,也不愁沒有銷路。
真正的循環經濟:英國新興的慈善二手店
很多人都喜愛購物帶來的滿足感,並藉此抒發日常生活的壓力。可是,盲目追求新款衣物,會製造很多不必要的浪費,稍有不慎又會多花了金錢。近年,慈善二手店在英國愈開愈多,年輕人之間也興起一股復古風潮。列斯貝克特大學的市場學家 Esther Pugh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慈善二手店背後的循環經濟。
立法保護獨立書店:法國網購書籍設最低運費
聞名遐邇的巴黎莎士比亞書店,去年受疫情打擊一度傳出倒閉噩耗,其實法國 3,300 間獨立書店面對的威脅,還有 Amazon 等網購平台的惡性競爭。法國最近就通過法例,為網購書籍設定運費下限,阻止網購平台繼續以免運費壟斷市場,以拯救被視為重要文化財產的獨立書店。
印度店員坐下的權利
印度服裝店店員 S Lakshmi 每天工作 10 小時,站足一整天後累得只能以緩慢步速回家,回去還要護理酸痛的雙腿及腫脹的腳踝。對於像 Lakshmi 這些必須久站的工人來說,曙光可能就在眼前。上月,泰米爾納德邦成為印度第二個在法律上賦予零售員工「坐下權利」的邦。
幫小店對抗亞馬遜,電商「白衣騎士」成華爾街新寵
疫情中電商爆發,亞馬遜 2020 年由第三方賣家賣出的商品價值達 3,000 億美元,較 2019 年增長 50%,更佔亞馬遜總銷售額破 6 成,顯示這些小賣家成功依靠平台搭上網購熱潮。然而,隨著業績增長,他們原本小巧、靈活的銷售模式不再管用。
實體虧損、勞工爭議、競爭加劇…… Zara 如何頂住壓力?
在過去一年的疫情中,旗下擁有全球最大 fast fashion 品牌 Zara 的西班牙時裝集團 Inditex,出現上市以來的首度虧損,總額達到 4.09 億歐元,主要是中國與意大利成為當時災情最嚴重的兩大區域,Zara 在這兩地分別擁有 320 與 350 間門市。
印度零售業改革,關鍵盡在雜貨店?
台灣有柑仔店,香港有雜貨舖,印度也有 kirana。3 年前「華爾街日報」曾經報道,沃爾瑪耗資數十億美元,進軍擁有近 14 億人口的印度市場,卻敵不過這個本土對手 。時至今日,從本地薑信實集團(Reliance)到網購巨頭亞馬遜,為了擴展各自的供應鍊,仍要爭相「籠絡」這些士多。何以一國的零售業改革,關鍵卻在社區小店?
疫後,還會在實體店購物?
疫情之下百業蕭條,但當人們困在家中,多以網購方式消費,反而推動了創新技術,為零售業帶來新商機。有專家指出,從沃爾瑪(Walmart)的自動駕駛送貨車,到時裝品牌 American Eagles 的網店,本需數年才能達到的發展,在 9 個月內便告完成。
疫情下韓國美妝業的寒冬
自從武漢肺炎肆虐,全人類均要戴上口罩,加上保持社交距離及遙距工作等防疫措施,令化妝的重要性大幅減少。年初起實施的出入境限制,更令巨額消費的中國遊客及以代購維生的「水貨客」同時消失無蹤。曾經點石成金、打入國際市場的韓國美妝產業,便因雙重打擊而步入寒冬,明顯風光不再。
疫症大流行,拼圖、芭比、桌遊等同時再流行
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普及,令美國玩具業一落千丈。直至武漢肺炎全面爆發,拼圖、芭比、桌遊及樂高積木等經典玩意,卻再次受到早已成年的用家追棒。這些父母選購玩具之時,不只是看價錢、安全和流行程度,還會從個人的兒時回憶找靈感,與孩子在家避疫耍樂,同時重拾自己的昔日童趣。
疫情中引爆的不接觸商機
如今,實體店的所謂「面對面客服」價值已然崩解,必須以不同於以往的思維方式推動數碼化,例如以閘門為支付系統的「終極形態」。
防疫中的手工啤和家品店,還能開拓市場?
疫情蔓延之下,人們不敢出門,政府實施隔離,實體零售業面臨冰風暴衝擊,卻也帶動了新一波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