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的雙 11 到西方的 Black Friday 和 Cyber Monday,全球網購平台割價傾銷,買家開心賣家更開心,但隨之而來的長途運輸及包裝廢物,令岌岌可危的生態環境再受重擊。今年加上疫症大流行,預計線上搶購將更熱烈。在消費和環保之間,電商龍頭亞馬遜及多間新創公司分別作出嘗試,企圖取得平衡。
網購
|共29篇|
為南韓送貨員,送上死亡速遞
在武肺大流行期間,南韓送貨人員要應付龐大的網上訂單,包裹堆積,壓力也隨之增加,接連出現過勞死個案,其他司機都擔心下一個死者會是自己。
疫後發胖買新衫,時裝網店生意興隆?
凡事有失必有得,在武漢肺炎大流行之下,此話同樣準確。過去數週,美國實施封鎖令抗疫,人人被困家中,乾脆整天穿著運動褲,狂吃零食打發時間。結果他們失去了自由,卻得到了十幾磅脂肪。如今準備重新出門,襯衣勉強才扣起來,牛仔褲再也穿不下。即使多數人決心減肥,也非一時三刻辦得到。大碼服裝遂成這段過渡期的恩物,一些時裝公司在疫後反而生意興隆。
防疫中的手工啤和家品店,還能開拓市場?
疫情蔓延之下,人們不敢出門,政府實施隔離,實體零售業面臨冰風暴衝擊,卻也帶動了新一波的轉型。
武肺藥能網購?資訊瘟疫中的不法商機
武漢肺炎症狀與感冒相若,令不少人在咳嗽流鼻水時心裡患得患失 —— 不知應否前往或有風險的診所,又擔心若真患病會傳染親友。美國媒體 Vox 日前報道指,雖然當地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清單上並無任何註冊武漢肺炎藥物及家用試劑,不少不法商人還是抓住大眾的恐慌情緒,在網上販售未經科學實證的醫療產品牟利。
瘟疫改變的不單止人,還有產品包裝?
網購成為疫症日常,要徹底保障彼此健康,理應與送貨員也保持距離,但貨品放在門口又怕被人取去,投遞到信箱會否較好?大型貨品卻難以處理。有英國公司就嘗試重新包裝小型商品,像鮮花、葡萄酒、清潔用品等,以迎合當地信箱口大小。
網上購物,小心買到…… 垃圾?
網購方便,但同時危機四伏。美國近年有不法之徒專門在垃圾站「尋寶」,把尚有價值的物品清理乾淨後訛稱是「全新商品」,再擺上 Amazon 售賣。事件去到最近才開始發酵,「華爾街日報」嘗試聯絡其中的商家,更派員模擬整個過程,看看是否真能「無本生利」。
綠色和平:傷十一 —— 過度消費之下的地球悲歌
自速食時裝及網購熱潮興起,大大刺激了人們的購物意欲,人們囤積的鞋、袋、配件遠遠超過實際所需。根據阿里巴巴去年「雙十一購物節」的商品出口量顯示,香港是境外地區的首位,可見港人熱衷於網購、掃平貨。但我們每次網購一件速食時裝或貨品時,其實都在間接地破壞生態系統,禍害更長達千年。
【Soul Monday】拒買玩具,專注親子相處時光
上網購物太容易,令人一不小心就花掉「冤枉錢」,買一堆中看不中用的商品。近年有不少人意識到這個問題,並發起網上主題標籤活動,像 #NoBuyYear、#NoSpendChallenge 等,承諾停止購物,及堅持使用已有的東西。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一位正兌現承諾的母親,她發現此舉的意外收獲,是為家中孩子創造出更難忘的回憶。
變革中的 Amazon:跨越網購,進軍實體時裝店
網購巨頭 Amazon 落戶歐洲的第一家快閃時裝店,上週正式於倫敦著名的貝克街開業,更一度成為城中熱話,高調標誌著這家全球最大的虛擬購物平台,正打算在英國時裝界實實在在的佔一席位。
消費降級 —— 中國豪買時代的終結?
談到新時代中國人的消費模式,往往予人銀彈無限、豪氣非凡,狂掃各種「高大上」牌子貨品的印象。不過,好日子似乎有到頭的一天,種種經濟因素影響下,國內部分人民,似乎由多年來的「消費升級」,開始轉為「消費降級」。
網購當道:實體店的力挽狂瀾
英國大型百貨公司 House of Fraser 本月初宣佈關閉旗下 59 間門市中的 31 間,包括倫敦牛津街旗艦店,導致約 6,000 人失業,再度引發有關「街店危機(High street crisis)」的討論。
網購包裝災難,解決第一步在於重用?
網購之好在於足不出戶,就能買到世界各地的貨品。但因運輸需要及保護貨物,包裝必不可少,網購愈多,所帶來的包裝廢物也就愈多,綠色和平更斥雙 11 購物節是「生態災難日」。為了防止情況繼續惡化,美國有初創公司生產可重複使用包裝,以應環保大勢。
非原創的中國新四大發明
前年北京一間外語大學進行調查後,高鐵、移動支付、網購及共享單車這 4 種新事物,在內地被稱為「中國新四大發明」。去年經馬化騰一提,這個稱號更是名揚四方,連官媒也跟著向海外吹捧,讓世人都知國家的偉大。惟尷尬的是,「新四大發明」皆非中國原創,只是在中國受到廣泛應用,得以急速發展。英國廣播公司近日進行 Reality Check,闡述高鐵、移動支付、網購及共享單車的真正源起,分析內地宣揚「中國新四大發明」的用意何在。
黑色星期五:在外國,網購能減少碳排放?
美國每年感恩節之後的第一天為「黑色星期五」,標誌著聖誕購物期開始,商家一般會在當天提供大折扣,吸引消費者盡情消費。市場調查公司 Adobe Analytics 預期,美國「黑色星期五」網購金額將超過 50 億元,網購金額按年升 18.4%。創下紀錄新高。網購是新經濟趨勢,早前中國才經歷完雙 11 購物節,人人買得盤滿缽滿。每到像黑色星期五的購物大節日,消費者買得開心,環保人士卻看得怵目驚心。
綠色和平:如何跳出得不償失的大促銷購物節漩渦?
雙十一剛過,網購銷量再創新高。這個節日由淘寶及天貓平台蔓延至不同的平台、品牌,乃至世界各地,很多商舖都推出了割價促銷以「慶祝」雙十一。眾人愉快地按鍵購物,以為自己獨具慧眼,搶到平價貨品,可惜卻事與願違,最終落得一屋雜物,疲憊不堪的地球更要承受沉重的負擔。我們又有可能跳出這個人人瘋狂消費的漩渦之外嗎?
陶傑:詮釋資訊的力量
德國網購公司奧圖收集了 30 億個網購和信用咭的買賣紀錄,再研究這 30 億宗生意交易時的天氣和交通條件,用電腦更精確計算手機時代人類的消費行為。奧圖發現:即使網購,只要消費者等待時間超過兩天,就可能失去耐性,從而出現所謂的「購物悔意」(Buyer’s Regret)。奧圖的 AI 系統,在一堆錯綜複雜的數據中精密計算,其中 9 成準確,能預測哪一些貨物在入貨之後可以在 30 日內售出。
綠色和平:香港人,你快樂嗎?
「港青裸辭出走歷盡人生百味」、「情侶窮遊世界愛得及時」,我們每看到這些新聞,或多或少覺得這些都是離地和任性的故事,內心卻又按捺不住懷疑自己:每日暮晨起床上班,為生活博得千金,買盡心頭好,甚至窮盡餘生換來蝸居,但我快樂嗎?為甚麼我們「賣了任性,日拼夜拼,忘掉了為甚麼高興」?這條看似簡單的問題,是很多香港人無法回答的人生難題。
綠色和平:給自己最好的聖誕禮物
綠色和平分析過「光棍節」的貼文關鍵字,發現訊息主要圍繞「優惠」、「單身」、「購物」、「瘋狂」,「開心」。由此可見,Facebook 消費專頁在促銷時喜歡把購物和快樂連繫。然而,根據英國新經濟基金會發表 2016 年「快樂地球指數」,香港全球排第 123 名。我們有認真想想,自己快樂的泉源在哪裡?
抗網購奇招:購物狂當售貨員
「毋須經驗,薪高糧準」,似在騙人多於招人。但在年末的美國,不少零售商確實如此公告。沒做過售貨員?不要緊,只要你夠熟悉時尚潮流、對名牌如數家珍、兼有高度社交能力,零經驗也照請無誤。這種嶄新的招聘標準,全為迎戰 Amazon 等網購巨擎的強勢搶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