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是 Evans 第二次於香港白立方(White Cube)舉辦個展,名為「……)(空空如是」(….)( of, a clearing),展出全新的裝置、雕塑、繪畫及聲音作品。這些作品如何以不同的形式轉換,呈現他對空間、物件及感知的深入探索?
裝置藝術
|共18篇|
林靖風:White Cube 與 Cerith Wyn Evans ── 真正的局外人
畫布與畫框之間的距離、觀賞者與作品之間的距離,還有人與大自然之間的距離都娓娓呈現於凱里斯・懷恩・埃文斯(Cerith Wyn Evans)在香港白立方的個人展覽「……)(空空如是」之中。埃文斯在這一次的展覽中,以近 30 件的光影裝置作品,訴說空間與作品本身所產生的一種不可見的共鳴。
重塑當代藝術啟程點 「多元視野」了解 80 年代香港藝術
「多元視野 —— 八、九〇年代香港藝術新象」由策展人方敏兒及香港藝術館聯合策展,經過兩年與藝術家訪談、研究及整理後,展出 7 組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及藝術團體作品;並重塑當年一些重要的展品及藝術空間,配合書籍、海報、剪報等資料,使遊人在閱覽之餘,亦可感受 8、90 年代香港當代藝術的力量。
林靖風:Para Site「簾幕」—— 他者的鄉愁
我們從來沒有任何一刻正視過死亡的存在,要麼避而不談、要麼只是專注於死後的世界 —— 死亡會否只是生命與死後世界之間的縫隙?在 Para Site 藝術空間成立 25 周年之際,它與上海外灘美術館合作舉辦大型展覽「簾幕」(Curtain),以 25 名藝術家的作品,探討一系列從社會架構到自我認知的議題。
林靖風:Soluna 與金根泰 —— 參透的藝術
韓國藝術家金根泰(Kim Keun-Tai)最近於 Soluna Fine Art 畫廊以「KOAN 公案」為主題,展出一系列以液體石粉為媒介的畫作和裝置作品,來審視大自然和人類之間的一種親密而疏離的關係。
林靖風:White Cube 與 Bruce Nauman —— 壓迫的藝術
香港白立方(White Cube Hong Kong)在疫情稍為緩和的期間,以「出場/離場」(Presence/Absence)為題,展出了瑙曼於 1999 至 2013 年期間所創作的影像裝置作品,展覽的主題或許亦在呼應現今疫情曖昩不清的在場與非在場狀況。
藝術家們的密碼 ——「不可告人的話」
藝術家敏銳地觀看世界,並將其理解的事物與情感的堆疊融入作品之中。這次於藝穗會陳麗玲畫廊舉行的展覽,名為「不可告人的話」,當中展示了 13 位藝術家近年來的作品,包括蛙王、廖智恆、李紹忠、曾鎧婷、劉學成等。經過社會運動與病毒洗禮後,他們的創作會是如何?
「尹秀珍:補天」以線把世代記憶縫合
藝術家尹秀珍,從 90 年代起以收集得來的舊衣物創作各種裝置藝術,探索過去與現在、記憶、全球化等主題。在她眼中的衣物,都是承載著每人的故事,甚至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這次於本地的首個大型展覽「尹秀珍:補天」,以針線為刃,呈現個人經歷的觀察,世代的回憶及對全球化,甚或是宇宙作出反思。
【鯨尾救車】荷蘭鹿特丹:古怪雕塑城市
荷蘭港口城市鹿特丹(Rotterdam)郊區,日前發生列車出軌意外,幸而一座高十米的鯨魚尾巴雕塑「托住」出軌車廂,拯救了駕駛員一命;這座建於 2002 年的雕塑,恰好名為「被鯨尾所救」(Saved by a Whale’s Tale)。歐洲各地有許多以歷史人物為題材的雕塑,不過鹿特丹就比較奇特,除了「被鯨尾所救」,這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建的城市,藏著不少造型奇異的雕塑與裝置藝術。
Journey
現代人的生活是一趟旅程,我們不斷前進,路途上充滿了刺激和快樂的體驗。南韓藝術家車載英希望透過裝置 Journey(HK),讓大家置身在下墜的雲朵間,回望曾經無憂的童年以及林林總總的經歷,與回憶捉一次迷藏。
「小心被滑」:與荒謬的規矩對話
「其實做藝術是不是一定要好看,要美侖美奐呢?」矜貴堂皇的藝術展覽愈來愈多,卻逐漸成為上流人士的樂園,令本地設計師馮正權(Loiix Fung)反思:「很多人都覺得藝術就是繪畫、雕塑、攝影、音樂或者舞蹈,可不可以將不起眼的東西變成藝術?」Loiix Fung 將於推廣藝術大眾化的 Affordable Art Fair 展示一個約 2.4 米高的「小心被滑」大型黃色警示牌,一個本來極為常見,數量多到人人都會忽略的街道物件,卻被改造成裝置創作的展品,並期望藉此拓闊觀眾對藝術的看法。
【星級人物】Affordable Art Fair 買得起的藝術革命
你不需要熟讀藝術史才能理解藝術,也不需要身家百萬、經蘇富比或佳士得,才能買得到一件現代藝術品。今次「星級人物」請來 Affordable Art Fair 香港總監 Stephanie Kelly 分享兩件鍾情的作品,並談談 Affordable Art Fair 的來源、藝術的大眾化以及隱藏其中的治療力量。
Same & Different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但其實皆誕生自同一個模具,是各自的歷練把我們區分出來。要突破自身的限制,探索不同的可能性變得非常重要。藝術家 Antoinette Rozan 希望透過雕塑,展現擁抱自我的自由、實踐自己生活方式的價值。
紅色氣球狗 POPek
藝術家 Sebastian Burdon 希望透過獨特、非傳統的作品吸引觀眾駐足欣賞,鼓勵觀賞者以好奇的態度,對世界提出疑問。
SignHack:小心被滑
這個曾於香港政府總部、特首辦公室及解放軍總部對出等地擺放的裝置作品,將與一段行為藝術影像於 Affordable Art Fair 共同展出。觀眾可以觸摸這個高約 2.4 米的警告牌,感受不同人在不同地點賦予它的不同意義。
愚蠢的動物
“Man is the most intelligent of the animals – and the most silly.”
– Diogenes, Greek philosopher
人類是最聰明的動物,也是最愚蠢的。
- 狄奥根尼(希臘哲學家)
雷米諾雅:百花齊放的「水墨藝博」
「水墨藝博」作品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亦正如「水墨藝博」總監 Calvin Hui 所言:「Ink Asia 是一個專業而且開放的藝術交流及交易平台,並藉此機會聯繫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美術館、學術機構、畫廊、收藏家及基金會,以探索文化傳承,拓展水墨精神,同時研討水墨的當代與未來性,理解東西方在世界觀和文化價值觀的同與異,給藝術市場提供另一個選擇和可能。」
綠色泳池:無氯氣但有水藻
里約奧運的跳水池突然變綠,引起衛生關注,奧運籌委會最終歸因消毒用劑成份,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過量,意外促進藻類生長所致。遠在倫敦國王十字區的一個有機泳池,相反卻因化學品欠奉而聲名大噪——當然它的水色要正常得多,出名是另有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