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被滑」:與荒謬的規矩對話

A+A-

「其實做藝術是不是一定要好看,要美侖美奐呢?」矜貴堂皇的藝術展覽愈來愈多,卻逐漸成為上流人士的樂園,令本地設計師馮正權(Loiix Fung)反思:「很多人都覺得藝術就是繪畫、雕塑、攝影、音樂或者舞蹈,可不可以將不起眼的東西變成藝術?」半途出家,從事跨媒介創作,他認為將大眾覺得不好看的東西變成藝術品,過程本身就很有趣:「詮譯藝術的媒介可以是無限的。」Loiix Fung 將於推廣藝術大眾化的 Affordable Art Fair 展示一個約 2.4米高的「小心被滑」大型黃色警示牌,一個本來極為常見,數量多到人人都會忽略的街道物件,卻被改造成裝置創作的展品,並期望藉此拓闊觀眾對藝術的看法。

自中學開始就對繪畫有興趣,但一直未有機會進修美術,Loiix Fung 坦言年輕時錯過了機會。「輾轉過了十年,而這個心願一直未能實現。我在大學是讀工程的,畢業之後在不同的 IT 行業工作,後來在『天比高』認識了一些朋友,開始製作短片,也開始從事道具設計。」自此,他決定邊做邊學,報讀三年的藝術課程。「本身我是傾向平面設計的,當初攻讀藝術,亦主修繪畫。不過,到畢業的時候,創作內容已超越了平面藝術,還包括了立體的、攝影的,甚至去做一些行為藝術。譬如今次 Affordable Art Fair 的展覽。」

圖片來源:loiixfung.com

Loiix Fung 表示,過去受過不少本地藝術家的啟發,白雙全算是最重要的一位。「他做的創作很輕,很簡單,但想說的則往往能夠觸動人心。譬如,其中一個早期的作品,是關於他在地鐵站等一個朋友。」在沒有相約的情況下,白雙全在地鐵站一直等待,直至遇見一位認識的朋友出現,便上前打招呼和合照,這個「故事」讓 Loiix Fung 深受感動:「藝術的概念原來可以如此玩味,而且超越媒介。」

Loiix Fung 認為,將不好看的東西變成藝術品,過程本身就很有趣。 圖片來源:Loiix Fung

當下的藝術家和設計師都習慣利用網上平台發表作品,惟 Loiix Fung 暫時對此沒有太大興趣。「有人會乘著現在的潮流,利用這個又快又廣的媒介作為傳播工具,例如用 Instagram 可以一日貼 200 張相,但對一些做真正實物的藝術家來說,就很辛苦了,經年累月去做一件巨型雕塑,最簡單最快都要幾天時間,才能放一張照片上網。」他認為,自己現階段的作品沒那麼快,也沒辦法全部放上網:「始終要視乎自己的創作是否適合一個如此快速的潮流。」

Loiix Fung 來說,網絡可以拓展一部分觀眾市場,並不是全部,相對而言,他更期待自己的創作與藝術場域發生關係。「在香港,藝術團體其實也很積極籌辦活動,例如 JCCAC(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讓年輕一代能夠通過創意市集或 Studio Opening,由簡單基礎的層面去接觸藝術。」而要令市場和普羅大眾接觸個人創作,他說:「較為傳統的方法,是找一個地方展示自己的創作意念,例如不同主題的 Art Fair。展覽有很多種,以 Affordable Art Fair 為例,作品可以接觸到更多普羅界別的觀眾,而一件能夠濃縮自己態度的作品,相對適合這種空間。」

因此,Loiix Fung 選擇造了一塊巨型的「小心被滑」警示牌,並且是他上一個計劃 SignHackHK 的延伸。「我一直都會特別注意日常標誌的平面設計,這些人形公仔的動作很豐富,有時我會拍照紀錄下來。一個動作可以有不同的解讀方法,只要在圖案上加一兩筆,或改一兩個字,就會出現其他意思。所以當時就開始了 SignHackHK 的計劃。」

圖片來源:loiixfung.com

在巨型的警示牌中,設計意念則進一步簡約到只是改動一個字,將「小心地滑」文字變換成「小心被滑」,又或者將「CAUTION SLIPPY FLOOR」換成「CAUTION TRICKY FLOOR」。而且,會選中「小心地滑」警示牌,Loiix Fung 形容,它是魔鬼在細節的絕佳例子。「我突然意識到,它代表了管理單位用來免責的工具,就好像說,『我已經提醒你了,出了意外也跟我無關。』而我變換了當中一些細節,很多人第一眼都看不出,還以為是日常見到的那塊牌。」

在展覽之前,Loiix Fung 也曾在金紫荊廣場、維多利亞公園、中文大學百萬大道,甚至添馬公園做過類似的裝置藝術。當十個警示牌在添馬公園的空地一字排開,卻馬上遭管理員阻止,「他們會再三強調,你不可以擺放一些有文字的東西在這裡。」他補充道:「但是,旁邊又有人放了個帳篷,為何對方又可以?這些荒謬的規矩,他們解釋不到。不斷想用不成理由的理由去趕走我,然後又將責任推卸到康文署。」

隨著日常裝置的細節傾斜,Loiix Fung 在藝術實踐中意外發現到一些隱藏的權力從屬關係,也希望透過 Art Fair 的場域發揮作用,讓觀眾體驗一種熟悉但不尋常的觀賞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