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

|共20篇|

曾詩敏:「泳不放棄」—— 追夢,自己知道就足夠

週末,隨意在 Netflix 點開了「泳不放棄」(Nyad)觀看。倒是想分享一下,這套講述長距離游泳運動員 Diana Nyad 以 64 歲之齡,完成從古巴至佛羅里達基韋斯特島,全程近 180 公里渡海泳的歷史創舉之電影,讓我有甚麼看法 —— 而當中,不只有純粹熱血的啓示。

書店們:運動

運動,是共同遵守規則去參與比賽,是不管對方強弱皆願全力以赴,是突破體能局限追求最完美表現,是為著個人或群體作為運動員的尊嚴去拼搏。這屆亞運會,香港有不少選手突破港隊前人的成績,我們在高興之餘,又有甚麼思考,或者想對參賽手說些甚麼呢?以下節錄 3 本與「運動」主題相關的書籍。

能在塞納河暢泳的那天要來了?

巴黎塞納河在藝術、文學及歌曲中的形象是浪漫而美好的,但這條河在生態上已步向死亡。以往除特定情況外,塞納河一直被禁止游泳,因污濁的河水對魚類及游泳者毒性太大,只適合用作船運,或成為廢棄單車及其他垃圾的墳墓。不過,褐綠的河流因作為 2024 年巴黎奧運比賽場地,而得到加快淨化及改造機會。

馬爾代夫被海環繞,年輕人卻不諳水性

馬爾代夫境內有 99% 是水,國內 1,190 個島嶼中超過 80% 海拔僅 1 米。有別於擁有廣袤陸地的國家,游泳對於馬爾代夫人來說,不只為強身健體及求生,更是保護海洋生態、捕魚及參與旅遊業的重要技能。但很多年輕馬爾代夫人,尤其是女孩,卻不懂游水。

曾詩敏:跨性別選手 —— 包容與公平的尺度

運動世界之中,包容和公平之間的尺該如何放,以及就跨性別選手的參賽政策,值得理性討論。執筆之時,似乎未見 Lia Thomas 作出回應。相信這事件的討論仍會繼續發酵一段日子。可以看看相關人士如何回應,體壇如何反應,但討論應該合理並具尊重,勿將個人取向和賽場上的爭議混為一談。

港產世界紀錄保持者:因冷戰與奧運無緣的戚烈雲

香港游泳運動員何詩蓓勇奪奧運 200 米自由式銀牌,兼且打破亞洲紀錄,向大家證明香港泳手有能力走上世界之巔。過去這個城市誕生了很多留名歷史的運動員,1957 年就有一位香港出生的泳手打破 100 米蛙泳世界紀錄。可是,由於他北上投靠共產中國,在冷戰時期,就因政治原因無緣奧運賽場。

【何詩蓓奪銀】從拒諸門外到帶動風潮:香港游泳運動緣起

何詩蓓在女子 200 米自由泳項目摘下銀牌,為香港游泳史上首面奧運獎牌。香港與大海關係密不可分,但游泳運動興起絕非必然,直到百多年前英國殖民者把游泳文化傳入,這門運動才得以流行,更曾經領先全中國,在 30 年代孕育出家喻戶曉的傳奇泳手「美人魚」楊秀瓊。

香港首屆奧運之行:被遺忘的泳壇四將

每逢奧運,我們都可看到香港代表的身影。提到香港與奧運,大家會記得首面金牌是在 1996 年亞特蘭大奧運,由風帆選手李麗珊奪得。但究竟香港在甚麼時候第一次參與奧運會?其實早在 1952 年,香港就首次組織了四人代表團,出戰赫爾辛基奧運。由於時值冷戰初期,很多精英運動員都心繫中華民國或者共產中國,香港首次奧運之行很少被提及,甚至連運動員肖像也很難找到。

【Soul Monday】高中女生免費教同學仔游水

16 歲的 Sylvie Goldner 既是女高中生,也是紐約市的泳手。自幼愛水、小二便學游泳的她,沒想過很多同學都是「旱鴨子」。於是在今年初,她展開名為 First Strokes 的課後計劃,向鄰近學校的體育中心租用水道,向紐約市的高中生 —— 至今絕大部分是其同窗 —— 免費教授游泳。

黑人女性不愛游泳,與泳帽設計有關?

曾經,就游泳池的使用權,在 60 年代的美國社會引發了種族歧視的爭議。時至今日,在平權風氣之下,卻可能仍有其他限制,令黑人並不特別喜歡游水。據 2017 年美國游泳基金會的調查報告,有 64% 成年黑人表示,他們並不懂得游水或泳術欠佳,導致普遍黑人都較為沒有興趣習泳的因素,或包括了在成長環境缺乏學習池、負擔不起游泳課程費用,另外,還有一個經常被人忽略的因素:傳統泳帽的設計並不適合黑人女性髮型。

人魚經濟:化童話為金錢

「美人魚」對於今人,不論男女老少,均有無形的魔力,部分來自安徒生淒美愛情童話的加持,也夾雜人們對穿梭海洋與魚共舞的嚮往,或許還有點對其優美身姿的仰慕。近年挾著流行文化的扶持,童話裡的美人魚成為現實中的商機,從人魚商品到人魚學校,到職業人魚,揭起一輪新興的人魚經濟。

綠色泳池:無氯氣但有水藻

里約奧運的跳水池突然變綠,引起衛生關注,奧運籌委會最終歸因消毒用劑成份,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過量,意外促進藻類生長所致。遠在倫敦國王十字區的一個有機泳池,相反卻因化學品欠奉而聲名大噪——當然它的水色要正常得多,出名是另有內情。

菲比斯經濟學

菲比斯再創奧運神話,參加 5 屆共奪 23 面金牌,比全球 130 個以上現存或已亡的國家,其國所累積得的金牌數量都要多,甚至超越古代奧運的金牌紀錄,真正做到前無古人。但他的輝煌成績,不止令自己名利雙收,更帶挈整個美國泳壇,增加曝光、招攬贊助、拓展商機,可謂「一人得金,全隊升天」,由金蛋再生金蛋。

那些年的城市奇觀

在今天香港的彈丸之地,星羅棋佈的高樓大廈、一個單位無限劏的的劏房迷你倉、川流不息的水貨客自由行,這些香港人日常,往往被外人蔚為奇觀。然而又正是這些奇觀,最能反映一個時代的城市建設和人文風尚。以下看看四個不同時地的城市奇觀,回顧過去的城市故事:

Live Norish:冰島社交文化—戶外泳池聚會

冰島四面臨海,全年天氣寒冷,冬季冷風刺骨。數年前筆者初遊雷克雅未克著名景點 Blue Lagoon 浸溫泉,還未下水已經渾身發抖。別以為天氣這麼冷,冰島人只會圍著火爐取暖或躲在被窩不動。不論冬天或夏天,冰島人都喜歡去泳池游水,去游泳池目的不是單純地做運動,而是聯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