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參與

|共8篇|

【人選之人】政治劇愈紅,愈多人參與政治?

台灣首部政治幕僚的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以台灣民主選舉作為故事背景,題材新鮮,旋即成為台灣熱話。在歐美世界,題材較嚴肅的政治劇向來有龐大市場,劇情不但緊張刺激,有學者研究更發現,這類作品可鼓勵政治參與,默默地改變民主生態。

【極權特徵】為何愈受教育,愈不想參與政治?

在本年度施政報告中,政府宣佈會大幅改革通識教育課程,改為只有合格/不合格,也可能要求學生北上考察;而在過去一年,有老師被取消註冊,政府不斷放話要令政治遠離校園。回顧歷史,很多專制政權會緊緊控制教育制度,以此作為思想箝制工具。2016 年,權威學術期刊「美國政治科學評論」一篇論文就研究,在專制國度,教育如何讓人失去政治參與的動力。

政局動盪,如何調節個人情緒?

看現場直播、追蹤新聞報道、寫評論、響應大小活動…… 無間斷的政治運動、一條又一條沉重的消息,有否令你感到焦慮、失落和不安?美國有大學調查發現,部分人的身心健康會因為政治因素而變差,甚至在社會間形成「集體病態」。我們要如何調整自己,以走得更遠?

放棄公共安全責任,等同撕毀社會契約

元朗襲擊案震驚國際,警察袖手旁觀更為人詬病。根據「社會契約」的基本概念,政府必須保障人民性命財產安全,才能夠換取統治的正當性。一旦政府放棄承擔公共安全責任,也就等同單方面撕毀社會契約,種下社會失序的禍根,並足以危及統治根基。

從 John Lennon 到 Colin Kaepernick,無懼公關災難的 Nike 廣告學

運動品牌 Nike 近日推出的新廣告,疑似挑起了一場「公關災難」。因為 Nike 起用了美式足球聯盟前名將 Colin Kaepernick 拍攝一輯平面廣告,結果惹來美國民眾公憤,不少人更在社交網站展示他們焚毀的 Nike 球鞋和衣服照片。「Just Do It」,耳熟能詳的 Nike 經典標語,今日語帶相關為 Colin Kaepernick 發聲,其實不無「致敬」意味。早在 30 年前,Nike 的宣傳手法同樣火爆,盡受千夫所指。不過,當時的主角並非運動員,而是著名搖滾樂團披頭四。

為何投票年齡應調低到 16?

幾歲才算「成年」?單是香港已定義眾多:合法的性交年齡為 16 歲、領取成人身份證是 18 歲、參選立法會議員至少要 21 歲——這顯示,我們對於「足夠成熟」的年紀有不同理解。然而,香港與多個民主國家的門檻一樣,要登記作選民必須年滿 18 歲,暗示低於 18 歲則「不夠成熟」。現在,「經濟學人」提倡,有鑑於各國日趨下降的青年投票率,合法投票年齡應調低到 16 歲。

大勢所趨?年輕選民的「另類選擇」

常言道年輕人政治冷感、甚或是政治無知的徵狀,大部分已發展國家的投票數據均反映,愈年輕一群的投票率往往愈低。在英國或波蘭,少於一半 25 歲以下的青年人曾在最近一次的選舉中投票;在 2015 年的瑞士聯邦選舉,有近 3 分之 2 的「90 後」選擇坐留家中;在 2014 年的美國國會選舉,則有約 5 分之 4 的「90 後」選擇不去投票。到底年輕人是對政治冷感,還是有另一番體會?

日本青年:有票不願投

明天日本舉行參議院選舉,首獲投票權的 18 及 19 歲人士,成為傳媒的焦點。但早在上周末,福岡縣浮羽市的市長選舉,已經適用新「公職選舉法」,讓「一字頭」參與投票。他們有的為盡公民責任,有的想要帶來改變,可惜首投族的投票率,僅得 38.38%,遠低於整體的 56.1%。到底有甚麼原因,令這些青年有票也不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