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

|共84篇|

Moyashi:壓力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侏羅紀公園」中的恐龍在沒有人管理的島嶼中活下來,形成獨自的生態,主角們於是感歎:「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Life will find its way out),這成為該電影系列的名句。生命無論如何都會繼續,特殊的環境只意味著特殊的出路,不會改變生命繼續流動的事實。

【新詞】借錢的社會學:借與不借的兩難

相信不少讀者也遇過親友來借錢,如果自己有餘力,手上資源又真能幫對方渡過難關,固然無傷大雅。不過,有時大家會陷入兩難局面,借的話擔心長貧難顧,又怕令對方不能自拔,不借的話又擔心傷及友誼,令人覺得自己冷漠無情,惹人非議。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 Frederick Wherry 為首的團隊就在學術期刊 Social Force 發表論文,大談借錢的社會學。

去看海,身心更健康

人類自進化以來,至 2007 年多數人口才聚居於城市。人與自然的互動減少,對身心健康俱有影響。研究指出,僅是觀賞自然環境已有助改善唾液皮質醇水平、血壓和血流量;而多接觸環境中的微生物,可以提升免疫力。近年,專家更發現湖泊和河流等藍色空間,或比綠色空間更有益,於是結合海洋活動與治療,向全人類提倡「藍色健康」。

憤怒經濟學:收入上升但生活壓力卻倍增

在過去數十年,人類的科技和生產力不斷進步,很多國家的人均收入都持續上升。按道理,人類社會會走向繁榮安定,可是各國人民卻變得愈來愈躁動,其中在 2019 和 2020 年,世界就出現一波波的示威浪潮。在 2020 年,資深的對沖基金經理洛內甘(Eric Lonergan)和布朗大學國際經濟教授布萊斯(Mark Blyth)就出版了野心之作「憤怒經濟學」(Angrynomics),希望提供答案。

實驗:身處大自然 1 小時有益大腦

城市環境雖然便利,但亦證實與增加焦慮、抑鬱和其他心理健康問題(包括精神分裂症)的風險有關 。最近,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所於「分子精神病學」雜誌提出解決方案,表明即使只短暫逗留郊外,已能激發大腦變化,有助降血壓、減少焦慮和抑鬱、改善情緒、睡眠、專注力,記憶力和自癒能力。

氣候變化讓黃蜂成長受壓力,形成不對稱翅膀

人面對環境劇變會有壓力,黃蜂面對生存環境轉變也會有壓力。研究博物館標本的科學團隊發現,過去一個世紀氣候變化對黃蜂構成的壓力愈來愈大。黃蜂在發育過程中受到壓力時,會形成不對稱的翅膀,通過檢查一系列標本館藏及其日期,科學家發現黃蜂在炎熱和潮濕的年份,翅膀不對稱的水平更高。

服務人員為甚麼會成為出氣袋?

無論是購物、飲食、搭飛機,都需工作人員提供服務。有時,這些遍佈各行各業、無處不在的陌生人,更有其他「作用」—— 成為顧客的發洩對象。不滿服務質素的顧客可能會責罵服務人員,但世上也有無理指罵的顧客。英國客戶服務協會的研究指,自大流行以來,超過一半招待顧客的員工,被顧客惡意對待的情況有所增加。

美國防止自殺之法:一個易記的電話號碼

近日復課,卻相繼有學生因壓力問題選擇輕生,令人惋惜。事實上,自殺問題不止困擾本港,據世界衛生組織去年的報告,每年有超過 70 萬人死於自殺,更成為 15 至 19 歲青少年的第四大死因。為處理心理健康危機,美國多個州份今夏將實行只有 3 個號碼的全國自殺預防熱線「988」,方便人們可以像撥打「911」一樣作緊急求助。

性別心理學:為甚麼這麼多人上班看色情內容?

5 月 1 日,英國保守黨議員 Neil Parish 因被揭發兩度在下議院以手機觀看色情影片,引咎辭職。香港亦屢次傳出有政客以官方帳號追蹤含色情內容的賬戶,又或者在立法會瀏覽艷照。伯明翰城市大學的職業心理健康教授 Craig Jackson 就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為甚麼如此多打工一族會不惜冒險,上班看色情內容。

救世軍:抱抱您 —— 全面服務為照顧者加油打氣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這份「憂」往往讓照顧者忘記了自身的身心健康,以致回過頭來,才發現身心早已傷痕累累。我們的 3 位母親在照顧過程中,與她們的孩子不斷角力,身心俱疲,但有幸在照顧路上得到我們社區關懷服務的全面支援,孩子才得到改善,同時她們也獲得身心支援,從而釋放壓力,慢慢放下擔憂,重新學習愛自己。

不必以負面情緒為恥

新一年才剛開始,本應充滿期盼。但隨著壞消息接踵而至,使得不少人陷入負面情緒中,當中有些人會強迫自己不再想傷心事,當負面意念在腦海中縈繞不去時,他們甚至會質疑是自己太懦弱。不過,心理學研究反映,人要學會正視及了解自己的躁動不安,才能化悲憤為力量,保持身心健康。

不滅的王妃:戴安娜何以魅力長存?

戴安娜王妃離開將近四分一世紀,來到疫下這兩年,從同名音樂劇及紀錄片,以至劇集「王冠」和近日上畫的電影「史賓沙」,她的身影仍然充斥於流行文化。在此變化急速的世界,一段說了廿多年的悲劇往事,何以還能風靡全球觀眾,甚至讓年輕一輩也有所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