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社 3 名記者在本週榮獲普立茲公共服務獎,表揚他們在去年俄軍圍困烏克蘭城市馬里烏波爾之際,作為現場僅餘的國際新聞工作者,為全球報道烏人承受猛烈攻擊的苦況、制衡了俄羅斯的虛假信息,甚至協助開闢人道主義走廊。但要贏得這個報界最高殊榮,除了對紀錄真相的堅持,還要有視死如歸的勇氣。
新聞
|共111篇|
迪士尼曾考慮收購,網媒 Vice 上市失敗或破產
全球經濟低迷,不少網絡媒體也面臨經營困境。繼早前美國 BuzzFeed 宣佈關閉新聞部門及裁員後,另一間媒體公司、估值曾高達 57 億美元的 Vice Media,亦有傳可能於未來數週內申請破產重組。
新聞業界注意!人工智能引起的法律爭端
4 月 15 日,德國周刊 Die Aktuelle 刊登一篇以人工智能程式生成的「車神」舒密加虛構訪問,引起軒然大波,涉事編輯被辭退,據報舒密加家人亦打算採取法律行動。人工智能技術顛覆各行各業,同時也衝擊新聞界別,英國「新聞公報」就探討人工智能可能引發的法律爭端。
【BBC 都報了】喜多川性醜聞,為何日本主流傳媒保持沉默
英國廣播公司(BBC)日前推出專題節目,探討日本男偶像搖籃 Johnny’s 事務所創辦人 Johnny 喜多川多年來的性侵醜聞。雖然醜聞流傳已久,雜誌「週刊文春」早已刊登過涉及多位受害人的報道,但日媒大多選擇沉默。即使這次節目令人嘩然,仍沒有日本主流電視及報章願意多作報道。
【AI 時代求生指南之三】傳媒工作不是夕陽職業?
當坊間憂慮 AI 淘汰人類之際,有外國傳媒公司證實,已經利用類似 ChatGPT 技術撰寫多篇報道,令傳媒工作被列作高危職業之一。究竟目前 AI 工具的表現,是否足以取代人手?傳媒工作者又該如何應對?
突破官媒一言堂,公民記者「落區」報新聞
委內瑞拉的言論自由大幅收窄,新聞業由官媒或親政府機構主導,獨立媒體難覓生存空間。美國「華盛頓郵報」發現,當地一些公民記者效法政治人物「落區」,拿起一枝咪高峰和自己所寫的報道,站在街道、露台,甚至巴士車廂,直接向街坊讀出新聞內容。
【俄烏戰爭一週年】「戰時新聞部」的誕生 —— 專訪俄羅斯反戰學生雜誌 Doxa
過去一年,這個學生媒體變成了俄烏戰事的報道者,DOXA 編輯 Ivan Solarny(筆名)透過視像接受 *CUP 訪問,在戰時狀態中,一份學生報如何與讀者互通消息,突破網絡審查,和俄羅斯官媒抗衡,將戰爭真實一面傳遞給在俄羅斯的人?
「紐約時報」大罷工,新聞記者在爭取甚麼?
美國罷工潮持續延燒。新聞行業集體罷工本極罕見,「紐約時報」就在 12 月 8 日迎來大罷工,超過 1,100 名員工當日午夜起罷工 24 小時,是 40 多年以來首次發動規模如此大的抗議活動。他們正爭取甚麼訴求?罷工期間又如何維持有限度的新聞報道?
以筆敵槍:緬甸政變下的青年雜誌 Oway
緬甸政變以來,軍政府被指強烈打壓言論自由,包括新增刑法第 505A 條,把發布「引起恐懼」言論或傳播「假新聞」的評論定罪,令多間知名調查報道機構被吊銷牌照。據指現有 57 名記者身陷獄中,數百名新聞工作者流亡國外。Oway 這本擁有近百年歷史的青年雜誌,因而成為碩果僅存的獨立媒體。
當香港記者遇上赤柬領袖:大公文匯專訪波爾布特
柬埔寨的人口販賣案件持續受到華文媒體關注。犯罪浪潮背後,自然有一連串結構性因素,例如經濟動盪、制度崩壞等等。其實柬埔寨曾有過繁華歲月,首都金邊更有「東方小巴黎」之稱,可是赤色柬埔寨在 1975 年奪取政權後推行極端改革,造成超過 200 萬人死亡。赤柬暴政看似離香港很遠,但其實當年曾有香港記者親訪赤柬領袖波爾布特,並大力歌功頌德。
【烏克蘭戰爭】在外國,為何俄羅斯官媒仍然「可信」?
各社交媒體公司雖已採取措施限制俄羅斯官媒賬戶,防止虛假資訊繼續傳播。但諷刺的是,這些限制只適用於英文專頁及帖文,俄國官媒仍能用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及其他語言傳播不實資訊,甚至成為一些國家眼中的「可信媒體」。
公民記者湧現的同時,也要小心假新聞
過去十年,全球民主退潮,很多本來民主的社會變得專制,同時很多專制國家走向更獨裁。在政府的高壓審查下,新聞業界步入黑暗寒冬。不過,社交媒體普及帶來些許曙光,其中公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的出現,能抗衡由政府和大財團操縱的主流媒體。惟知名傳媒人及作家 James Bloodworth 作出警告,部分公民記者亦會傳遞假新聞。
安倍之死:從日本媒體消失的「宗教團體」
日本參議院選舉前夕,安倍晉三這位極具影響力的前首相,在拉票活動中槍身亡。雖然兇手山上徹也供述,犯案乃因「母親信教苦了全家」,認為安倍與該宗教關係密切而行刺,但他提及的宗教名稱,卻從全國各大傳媒「消失」,連日報道也對此三緘其口。一些新聞工作者質疑,主流媒體避諱全案的關鍵所在,未為民眾徹底追查真相,大氣電波更是重複「威脅民主社會」等論調,甚至淪為「歌頌安倍」的舞台。
如何能知世界大事,但又不被負面新聞影響?
無論是翻閱本地時事新聞,抑或是關注國際大事,我們都有機會接觸到一些可怕的影像,這些影像或會對自己和身邊人構成一定心理影響。韋恩州立大學精神醫學副教授 Arash Javanbakht 就在學術平台 The Conservation 撰文,分享如何在熟知世界大事之餘,又不被可怕的新聞影像中影響。
悄然無聲的太平洋國家信息戰,中國又贏?
南太平洋島國所羅門群島計劃與中國簽署安全合作協議,引起澳洲及紐西蘭憂慮,中國軍事力量可能觸及當地。從去年底計劃派警察前往所羅門群島協助訓練當地警察,到近期的安全合作協議,中國在南太平洋的影響力正在提升。除了軍事方面,太平洋新聞編輯室(The Pacific Newsroom)創辦人 Sue Ahearn 在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撰文稱,中國亦在太平洋島國的信息戰中取得優勢。
立陶宛人的 7 年抗俄鍵盤戰
全球密切關注俄羅斯會否入侵烏克蘭,引發大戰。但毗鄰的立陶宛人明白,當年俄國吞併克里米亞,已對歐洲宣戰,只是往後轉攻網絡,以源源不絕的假新聞及宣傳「轟炸」。作為首個獨立的前蘇聯國,立陶宛同受威脅,當地幾名義工就自組鍵盤小隊,對抗龐大的俄國網軍,為捍衛自由而戰鬥 7 年。
以統戰奪權:印度政府如何騎劫記者協會?
2019 年喪失高度自治的印度克什米爾,公民自由近 3 年持續萎縮,但局勢沒有最壞只有更壞。印度政府疑統戰部分記者,在持械警員和武裝分子助攻下,強佔最大記者協會「克什米爾新聞俱樂部」,組成所謂「臨時管理層」接管機構,印度各大記者組織皆譴責政府為消滅異見不擇手段。
Fanpage.it:FB 專頁起家的調查報道網站
一個新聞網站,不靠娛樂八卦,怎能帶起流量?網媒 Fanpage.it 卻反其道而行。約 20 年前成立之初,意大利人當這個 Facebook 專頁是「小道消息關注組」。殊不知它志向更高,招來卧底記者調查黑手黨、暴徒及政客,將惡事公諸於世。網站的調查報道,現時每天吸引 300 萬人瀏覽。而這個全國最成功之一的新聞平台,還有更多獨特之處。
【愛在左右】紀實攝影師 捕捉日常帳幕掀起一刻
近 10 年,黃勤帶以出版攝影集為主,作品包括記錄港澳兩地變遷的「皇后旅館」、收錄香港舊區影像的「香港地」等。去年,他出版「Bardo Hong Kong 2019」,記錄香港 2019 年的大型社會運動。佛教術語「Bardo」,意指在死亡與下一段生命開始之前的狀態。黃勤帶選擇用相機,將當時社會在這個狀態裡的徬徨,記錄下來。
Moyashi:作為煽動刊物的「號角日報」
雖然詹姆森是個討厭鬼角色,「號角日報」也是一份嘩眾取寵的刊物,但在言論自由的美國,卻起了重要的監察意義。如果復仇者或者神盾局可以「發佈煽動刊物」的罪名,凍結「號角日報」的資產,把詹姆森行政拘留,這可能會成為漫威宇宙最黑暗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