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聞的接收者,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是:在這個講求個性化的 “news-on-demand” 時代,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新聞平台?
新聞
|共92篇|
包大人:香港新聞始終有價
好新聞好記者一定有價有市,不用等大老闆支持。香港人見慣風浪,記者更是,學特首高官般「迎難而上」,絕處逢生應是硬道理。
蘇二:林健鋒與李臻
李臻願意就這樣聲名狼藉一輩子嗎?眼前路有兩條,要不辭職,要不繼續服務權貴,假以時日轉身入政府做新聞專員,或成林健鋒之流,看著稿子,向一個民望全宇宙最低的領導獻媚。
Fact Check 年代:社交媒體成為真理仲裁者?
在充斥假新聞的年代,事實核查已成為一門蓬勃產業。在選舉前後,社交媒體的核實工作一度掀起爭議,例如 Twitter 及 Facebook 就被指在選舉前限制轉發拜登次子亨特的醜聞;選舉後,Twitter 也以具誤導性為由,遮蔽杜林普多個貼文。有聲音就批評社交媒體的做法,比假新聞本身更危險。
【記者被捕】資訊權:現代民主的基石
「鏗鏘集」7.21 節目的編導蔡玉玲於 11 月 3 日被捕,因為其製作節目時查閱車牌資料,懷疑作出虛假陳述,將於今日(11 月 10 日)提堂。過往,香港傳媒不分左右,都會透過車牌查冊作調查,包括中共喉舌「大公報」。在外國,資訊權被視為民主的基石,在涉及重大公眾利益的情況下,可以凌駕私隱的規範,以讓市民知道重要的資訊。
全球獨裁化:當報道新聞成為罪
去年,香港的反送中運動期間,多次發生記者被警方武力驅趕的事件,亦有多名記者在採訪期間被捕。11 月 3 日,港台「鏗鏘集」編導蔡玉玲就被指製作有關 721 事件的節目時,涉嫌作虛假聲明,被警方拘捕。今年,全球陷於不安之中,各地出現獨裁跡象,新聞報道刑事化就是其中一個特徵。
方俊傑:新聞守護者 —— 好人沒有一生平安
真相,得來不易,往往需要付上極為沉重的代價。當你看到電影結局,會更加悲痛。求不到人,你以為求神,可以得到少少公道?歷史告訴你,公道,未必存在的。其實,從來沒有甚麼好人一生平安。
陶傑:90 年前大西洋的真假論爭
這部電影為何在此時面世?為何有非常震撼的警世意義?為何 90 年前的英美歐洲,與今日全球化的世界另一半很相似?在美國大選前夕,此片本來排期推出,卻因為武肺病毒無法上映於美國各大院線。凡此種種,有何警世含義,如聞暮鼓晨鐘。
包大人:「真」記者和新聞自由
星期日旺角某商場內的小規模示威中,數名網媒學生記者被指不是認可記者,違反限聚令遭警方票控,相信類似情況將繼續發生。那麼誰才是「真」記者?
【老掉牙的外國勢力】當白羅國營媒體也罷工
白羅斯總統選舉涉嫌舞弊,全國示威抗議持續,當地人民的日子亦再不如初,星期一早上打開「可信媒體」國營電視台觀看新聞,看到的竟是空蕩蕩的錄影廠。國家新聞頻道數百名員工,因選舉結果及審查制度而罷工,明言:「如果我們不能如實地做新聞,那不如不幹了。」
【書摘】鄭南榕:為言論自由之役奮戰到底 —— 從國民黨五項「新聞指示」談起
當然,光責備自私自利的媒體於事無補,人民對於他們有「知」的權利尚未全面覺醒,甚至人民對於其基本人權遭到剝奪與限制都不痛不癢的時候,言論自由的真正實現無異高調。
打壓媒體之後
韓國電影「1987:逆權公民」中,警察闖入報社搜查的場面,自然是專制打壓新聞自由的表現。數十年過去,反民主的政治領袖又有甚麼招式壓迫媒體?美國 NGO 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去年發表的「自由與媒體」(Freedom And The Media)報告,便揭示幾種專制或民主脆弱國家領袖的打壓新法。他們的最終目的,是要將媒體整合到政權控制的體系中,反過來成為支持當權者的基礎。
邊瘦身邊轉型:遍體鱗傷的媒體
近年來,Facebook 和 Google 各自承諾出資 3 億美元支持美國新聞出版業。隨著疫情重創經濟,Facebook 表示,將加速向陷入困境的地方報社提供 2,500 萬美元的緊急撥款。但這種魅力攻勢並沒有贏得所有人的支持。
包大人:社會運動後左派報章冒起
在過去的一個月,親中報章已完全顯示出其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的能力,未來這些傳媒的影響力將愈來愈大。
中國特色的報道,正悄悄改變全球新聞格局
身為黨的喉舌,自然有責任唱好中國、說好中國故事。不過,記者 Louisa Lim 與 Julia Bergin 在英國「衛報」撰文,指現時中國正借外國記者之口,在其他國家訴說「中國好故事」。她們認為,接受「外判」的外國記者,最終都會在自己的新聞媒體上,用母語放大「中國之聲」。
極權,會鎮壓一個人到所有人
墨西哥一名電台記者明知揭發權貴的貪污及罪行,可能會被解僱甚至有生命危險,她卻仍然拒絕沉默,為的是守護該國僅餘的新聞自由。
【愛爾蘭獨立戰爭】外國媒體風向如何左右勝負?
1919 年 1 月 21 日,新芬黨自組議會,宣佈愛爾蘭獨立, 愛爾蘭獨立戰爭正式展開。在此期間,新芬黨與聯合王國政府,對相關事件都兩套截然不同的說法。當時英國本土以至歐陸、美國媒體,又如何報道事件?
廖康宇:疫情、假新聞與資訊自由的一些反思
社交媒體對於無法辨別真假的資訊,基本上是無法處理的。這個無人能夠查證的灰色地帶,就會輕易成為假新聞發酵的溫床,而它們在社會中同樣有影響力。
【誰的安全】入獄的作家與知識分子,所犯何事?
倡議言論自由的美國筆會(PEN America)本週發表的報告顯示,去年全球至少 238 名知識分子與作家因其作品而被拘禁,遍佈 34 個國家,大部分來自中國、沙特阿拉伯及土耳其。報告強調,作家及知識分子時常通過作品,提供全新觀點,並「助壓制性社會中的公民設想另一種未來」,而他們也常在「一個國家轉向極權之時」,率先成為攻擊目標。
無廣告時代,「紐時」鶴立雞群之道
「蘋果日報」近年屢受政治打壓,再加上疫情導致社會不景氣,報紙及數碼新聞平台缺廣告,連帶讀者訂閱量急降 20 多萬,要借各界名人呼籲社會大眾繼續訂閱,以維持營運。世界各地報章同樣面臨經濟衰退、廣告量銳減的問題,最終似乎要回歸基本步,依賴讀者才能繼續生存。訂閱制頗為成功的「紐約時報」,早就深明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