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翻閱本地時事新聞,抑或是關注國際大事,我們都有機會接觸到一些可怕的影像,這些影像或會對自己和身邊人構成一定心理影響。韋恩州立大學精神醫學副教授 Arash Javanbakht 就在學術平台 The Conservation 撰文,分享如何在熟知世界大事之餘,又不被可怕的新聞影像中影響。
新聞
|共98篇|
悄然無聲的太平洋國家信息戰,中國又贏?
南太平洋島國所羅門群島計劃與中國簽署安全合作協議,引起澳洲及紐西蘭憂慮,中國軍事力量可能觸及當地。從去年底計劃派警察前往所羅門群島協助訓練當地警察,到近期的安全合作協議,中國在南太平洋的影響力正在提升。除了軍事方面,太平洋新聞編輯室(The Pacific Newsroom)創辦人 Sue Ahearn 在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撰文稱,中國亦在太平洋島國的信息戰中取得優勢。
立陶宛人的 7 年抗俄鍵盤戰
全球密切關注俄羅斯會否入侵烏克蘭,引發大戰。但毗鄰的立陶宛人明白,當年俄國吞併克里米亞,已對歐洲宣戰,只是往後轉攻網絡,以源源不絕的假新聞及宣傳「轟炸」。作為首個獨立的前蘇聯國,立陶宛同受威脅,當地幾名義工就自組鍵盤小隊,對抗龐大的俄國網軍,為捍衛自由而戰鬥 7 年。
以統戰奪權:印度政府如何騎劫記者協會?
2019 年喪失高度自治的印度克什米爾,公民自由近 3 年持續萎縮,但局勢沒有最壞只有更壞。印度政府疑統戰部分記者,在持械警員和武裝分子助攻下,強佔最大記者協會「克什米爾新聞俱樂部」,組成所謂「臨時管理層」接管機構,印度各大記者組織皆譴責政府為消滅異見不擇手段。
Fanpage.it:FB 專頁起家的調查報道網站
一個新聞網站,不靠娛樂八卦,怎能帶起流量?網媒 Fanpage.it 卻反其道而行。約 20 年前成立之初,意大利人當這個 Facebook 專頁是「小道消息關注組」。殊不知它志向更高,招來卧底記者調查黑手黨、暴徒及政客,將惡事公諸於世。網站的調查報道,現時每天吸引 300 萬人瀏覽。而這個全國最成功之一的新聞平台,還有更多獨特之處。
【愛在左右】紀實攝影師 捕捉日常帳幕掀起一刻
近 10 年,黃勤帶以出版攝影集為主,作品包括記錄港澳兩地變遷的「皇后旅館」、收錄香港舊區影像的「香港地」等。去年,他出版「Bardo Hong Kong 2019」,記錄香港 2019 年的大型社會運動。佛教術語「Bardo」,意指在死亡與下一段生命開始之前的狀態。黃勤帶選擇用相機,將當時社會在這個狀態裡的徬徨,記錄下來。
Moyashi:作為煽動刊物的「號角日報」
雖然詹姆森是個討厭鬼角色,「號角日報」也是一份嘩眾取寵的刊物,但在言論自由的美國,卻起了重要的監察意義。如果復仇者或者神盾局可以「發佈煽動刊物」的罪名,凍結「號角日報」的資產,把詹姆森行政拘留,這可能會成為漫威宇宙最黑暗的一天。
2021 年,全球新聞工作者黑暗的一年
倫敦亞非學院政治傳播教授 Dina Matar 撰文指出,過去多年,記者面對威嚇和攻擊並不是新鮮事,但當世界愈來愈動盪、變得專權,各方政治和意識形態圍繞資訊領域的角力只會更激烈,新聞工作者的前景就更加黯淡。她提醒人們要記著一點:對新聞業界的迫害,是對人權的踐踏,剝削公眾的資訊權,而資訊權和公共辯論正正是民主的基石。
實測 AI 記者:電腦代勞,更快更好?
報新聞講求快而準,還需要中立持平。但人有七情六慾,身心更有極限。若以電腦代勞,質素會否更好?日本一名科技記者早前進行實驗,把自己過去所寫的大量報道,輸入載有文章生成程式的人工智能系統,讓其從中學習,看它能否以網上的龐大文章庫為基礎,如真人般寫出報道。
【圖解】美國人接收新聞的渠道
社交媒體和互聯網資訊傳播迅速,不少人由以前從報章閱讀新聞,轉而透過智能手機或電腦瞭解社會時事。皮尤研究中心在今年 7 月至 8 月期間,訪問了 11,178 名美國成年人,剖析美國國民使用社交媒體看新聞的現象。
【新聞自由】諾獎得主,如何在俄國狹縫中生存?
俄羅斯著名調查記者、「新報」(Novaya Gazeta)總編輯穆拉托夫 (Dmitry Muratov),與菲律賓記者雷薩(Maria Ressa)同獲今年諾貝爾和平獎。二人得獎理由是「努力捍衛言論自由,而這是民主和持久和平的先決條件」。在威脅日益加劇的俄國新聞環境中,穆拉托夫與「新報」要捍衛言論自由著實不易。自 2000 年起,「新報」已有至少 6 名記者遇害,這份俄國「最勇敢」報紙仍能存活至今,原因之一可能跟穆拉托夫個人與俄國各界人士一直保持良好關係。
【聲音的力量】毋懼監控及「龜速」,古巴播客蓬勃發展
無自由,失歡樂。就算想要娛樂至上、麻醉自我,偏偏上網又貴又慢,連看 Netflix 也無望。這種鬱悶的生活,是古巴人的日常。不過「紐約時報」發現,儘管面對政府監控及「龜速」網絡,當地播客(Podcast)卻發展蓬勃。這類純聲音節目吸引大批聽眾,甚至顛覆黨派性極強的媒體格局。語言的力量之大,在這個共產主義國家可見一二。
程總裁:友邦闖中國史(三)—— 高舉反日旗幟,共產黨掌政後撤離
友邦創辦人 Cornelius Vander Starr 剛踏足中國時,曾在 North China Daily News 擔任記者,但很快便重投保險業。稍有成就後,他更搖身一變,在中國經營起報業,成為媒體老闆,並毫不掩飾其反日情緒,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遭到日軍針對,旗下不少夥伴遭到暗殺。
新聞沙漠:失去可靠傳媒是怎樣的世界?
無處不在的紅線令報章停刊、傳媒倒閉,究竟對公共生活有何危害?有美國研究稱,喪失可靠新聞傳媒的地方為「新聞沙漠」(News Desert),有學者調查美國鄉郊案例,發現此現象會動搖地方身份認同,令居民視野萎縮到鄰里事務,更難參與公共討論,直接削弱民主的基礎。
Moyashi:當 Fact Check 走到盡頭
最壞的情況不是連所謂的權威來源都不存在,而是在一堆假資料假新聞中,你找不到任何消息來源和資料紀錄。大家都知道權威機關在說謊,而媒體都由那些機關控制。你想 Fact Check,但追問下去都只會在相同的位置碰到盡頭 —— 你只找到「說法」,但沒有紀錄。
【編輯之前】現代審查制的開端:15 世紀教廷
香港「蘋果日報」結業,成為第一所因香港新時代而倒閉的媒體機構,有評論認為事件遠超一家媒體被政治打壓的層次,憂慮未來香港的新聞審查只會更加猖獗。中歐大學媒體學家 Marius Dragomir 在 2019 年曾發表研究,爬梳專制國度下的出版審查史,現代資訊審查的歷史甚至來得比新聞報業來得更悠遠。
Moyashi:名叫蘋果的啟示
「蘋果」墜落的最大啟示不是反對者必須死,而是所有不主動同意的人都要死。「蘋果」是被迫到今天的懸崖上的,雖然選擇是自主的,但社會狀態決定了選擇的意義。在今天的香港,不跪著,就意味著對抗。
鄭立:現代實用文教學之如何做新聞
現代最常見的實用文是甚麼?其實就是網媒,或者說媒體,因為現時的傳統媒體多數同時兼任網媒。由於媒體需要寫大量內容,所以最好能夠用範本製造出來,在街上、IG 或 FB 看到一些迷因及影片,就將其變成一篇文章。
【尼曼獎學金】提高新聞業標準,是不可能任務?
香港電台「鏗鏘集」編導蔡玉玲,獲哈佛大學尼曼獎學金(Nieman Fellowship),將到哈佛大學作研究進修一學年。1936 年,「米爾瓦基報」(Milwaukee Journal)創辦人 Lucius W. Nieman 遺孀 Agnes Wahl Nieman 去世。1938 年,尼曼獎學金根據 Nieman 女士的遺囑及捐贈而成立。不過,基金會及獎學金的誕生,還有一番波折。
在炮火之中:源於戰爭的美聯社
近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爆發自 2014 年以來最嚴重的軍事衝突。5 月 16 日,以色列的空襲加沙行動摧毀了美聯社所在的大樓,事件震驚全球。美聯社是歷史最悠久的其中一所通訊社,多年來為世界各地民眾提供第一手資訊,即使在戰場,都可以看到記者團隊的身影。而今年 5 月 22 日,美聯社將迎來 175 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