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心理學

|共12篇|

【*CUPodcast】專注力協定:如何對抗外在誘因,利用協定預防分心?

要做到心無旁騖,「專注力協定」的作者尼爾.艾歐認為除了理解內在誘因及時間管理外,對抗外在誘因以及限制未來的自己同樣重要。智能手機作為一大分心源頭,用家可以為裝置內的應用程式重新排序,整理介面,以減少分心的可能;對部分人而言,利用預先承諾來協助自己達成目標,成效尤其顯著。

【*CUPodcast】專注力協定:設計上癮行為的史丹褔教授,教你自然而然變專注

與拖延一樣,分心同樣影響我們的生產力與學習能力。特別在智能電話面世後,現代人平均查看手機達 150 次之多,全面改變了人類行為。特別是社交媒體等程式的設計,令人特別容易上癮與分心,離應該做的正事愈來愈遠。由尼爾.艾歐(Nir Eya)所撰寫的「專注力協定」一書教人如何在資訊爆炸年代,訓練出心無旁騖的心智。

【*CUPodcast】拖延心理學:如何克服拖延,重新掌握時間?

由 Jane B. Burka 和 Lenora M. Yuen 撰寫的心理學書籍「拖延心理學」下半部分歸納不同方法,引導讀者改善拖延問題。其中一部份針對「如何判斷時間」提出不同建議,如練習判斷時間,為干擾作準備、好好利用零碎時間、拒絕無謂的人事物等。

【*CUPodcast】拖延心理學:五種拖延者,你屬於哪一種?(下)

由 Jane B. Burka 和 Lenora M. Yuen 所撰寫的心理學書籍「拖延心理學」,將拖延者分為 5 種,引導讀者了解自己拖延背後的原因。除了害怕成功或失敗,重視人生掌控權,同樣會促使人以拖延的方式反抗權威;人際關係的親疏,亦會導致害怕分離或害怕親近者作拖延行為。

怕蝕底更蝕底?停止追逐沉沒成本

有沒有試過買一張電影票,入場後卻發現是齣「爛片」,但因不設退票,為免蝕錢只好坐到完場?對於已經付出且無法收回的支出,經濟學稱之為「沉沒成本」。但小至日常生活,大至基礎建設,人們偏偏常犯經濟學家眼中的錯誤:繼續投放時間或資源。

與動物講說話,這算正常嗎?

如果一個人經常自言自語,其他人可能覺得他不正常;但經常對動物講人話的人,在大眾眼中似乎沒甚麼問題。有些人跟動物聊天,堅稱彼此能夠溝通,更多人則不太在乎牠能否得懂,抱著貓狗自說自話。聽來古怪?其實還好。專家認為人選擇跟動物對話,主要是出於擅長擬人化及具同理心的本性,屬於正常反應。

方俊傑:「分裂性遊戲」——愛你也能背叛你的雙重情人

這是一個有關背叛的故事。電影一開場,女主角自白,坦承自己天生喜歡成為眾人焦點,享受被愛慕的感覺。擁有這種人物性格,其實很難從一而終。身邊只得一個人,根本無法滿足被圍觀被膜拜的慾望。即使找到一個能滿足心靈的伴侶,又滿足得了生理需要嗎?就算兩者都滿足到,邏輯上也不可能單靠一個人便滿足到那份埋藏內心「被圍觀」的最大慾望。

睪丸酮振雄風,讓人容易犯錯?

睪丸酮是讓男士像男士的關鍵激素,能增強男士性慾、促進肌肉生長和加強爆發力。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的數據顯示,2013 年美國處方睪丸酮補充劑的「患者」數目多達 230 萬人,相比 2010 年上升了 77%。「性腺功能低下症」患者的睪丸酮水平的確會較普通人低,患者更感到勞累及性慾減退,男性隨年歲增長愈容易出現該症狀。

網癮的元兇

都市人集體網絡成癮,一天都離不開網絡,有人自知不妥,以「低頭族」自嘲,一笑置之。外國近年流行數位排毒(Digital detox),放下手機,遠離網絡,反璞歸真。然而,一如斷食減肥必有反彈,暫時話別手機也非長久之計,軟件設計師們說,源頭堵截才是上策。

怕醜文化史

利物浦 John Moores 大學英語和英國文化史教授 Joe Moran 聲稱,在打出陌生電話之前,他會事先寫下自己要說的話,甚至還會用筆記本記下在聚會上和陌生人「閒談」的話題。現在他已經訓練自己學會了一種含糊的微笑,專門應付眼前發生的各種場面。他的新書「害羞實用指南」(A Field Guide To Shyness)並非一本心靈雞湯,講的是害羞的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