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博

|共22篇|

佛教國家泰國,有違教義的賭波可以合法化嗎?

泰國人若懂廣東話,相信也會把「睇波不賭波,睇來幹什麼?」掛在嘴邊。隨著卡塔爾世界盃開鑼,即使這個東南亞國家未能躋身決賽周,但賭博熱潮異常熾熱,助長地下博彩。有研究預計,全國將為此賭上 16 億美元(約 125 億港元),不少人更因此足壇盛事墮進賭海。那麼開放賭權,又能否抑制賭風?

【新年新願望】委內瑞拉靠「賭」翻身?

查韋斯這位委內瑞拉「強人總統」,生前譴責資本主義是種賭場經濟,批評「黃賭毒」皆為社會弊病。在他治下,賭場悉數關閉,最後一間也在 10 年前結業。但「紐約時報」前特派記者 William Neuman 早前重訪當地,驚覺這個自稱社會主義國家,竟然賭場多多。他發現作為接班人的總統馬杜羅,忽然「轉軚」開放賭業,原因仍是那個 —— 缺錢。

老撾版的中國賭王:趙偉

11 月 25 日,澳門小賭王「洗米華」周焯華被溫州市人民檢察院,以涉嫌在內地非法經營博彩業務為由,發出批准拘捕令。他亦隨即被指涉嫌不法經營賭博及清洗黑錢,遭澳門司警逮捕,事件令人關注當地賭博業的未來。中國一直嚴格管制賭博活動,很多中國豪客就轉移到澳門等地,以及今次要介紹的老撾。

新一代流行病:炒幣成癮

根據虛擬貨幣交易網站 Crypto.com 在 7 月的估計,全球多達 2.21 億人參與其中。很多人期望能令身家翻倍,擺脫債仔、社畜、樓奴等命運。但這種新型投資工具,升得快時跌得也快。專家們發現,類似沉迷賭博的「炒幣成癮」現象開始形成,甚至視之為「當代流行病」。然而,相對於那些一夜置富的成功個案,高風險投機對精神健康造成的影響,明顯遭受忽視。

【李慧詩爭勝賽】競輪與凱林:助日本戰後復甦的賭博運動

「牛下女車神」李慧詩在奧運凱林賽復活戰中,以驚人爆發力首名衝線,直踩入半準決賽。作為當今最矚目奧運單車項目的凱林賽,其實源於 1948 年日本九州的小倉市,市政府為求戰後重建,以稱為「競輪賽」的單車賭博運動增加收益,其他城鎮隨即仿傚而流行至今,每年博彩收益逾 1.15 萬億日元。由競輪賽演化的凱林賽,卻到 2000 年才正式納入奧運項目。

鄭立:「賭俠」如何面對一個不公平的遊戲以及秘密監控?

一般人在面對不公平的制度時都看似無力,但倒過來想,既然結果是被操控的,也就是可以預期的。比方說,你可以預料一場假球誰勝誰負;可以預期誰會勝出一場假選舉;可以預測一個假民調的結果;也可以知道誰會輸掉一場法官被操控的官司。

家居隔離無馬可賭?小心虛擬體育博彩上癮

「睇波不賭波,睇來幹甚麼」,雖然只是倜侃口號原來後半句「不賭樂趣多」,但亦反映一個現象 —— 只要是運動比賽,皆可能成為賭局。那若在「運動比賽」之前加上「虛擬」兩字,又能否開賭盤?現時大部分體育競賽,皆因武漢肺炎大流行而暫停,外國有博彩公司就發展網上賭場以及虛擬體育博彩活動。虛擬的足球、賽馬少了現實元素,仍足以令人陷入賭博的漩渦。

不信自己的直覺,反而更易出錯?

直覺當然未必準確,但不得不說,否定直覺有時更容易做出錯誤決定。就像測驗考試填選擇題,在不肯定的情況下填上答案,又在覆卷時改變選擇,最後卻發現最初的答案是對的。最近有經濟學家利用博彩數據作出研究,並發現相信直覺,不要多慮,反而能作出更好的決策。

大學生生活費來源:賭錢?

老一輩香港人愛說:「搏一搏,單車變摩托。」這種以小博大的投機心態當然不限於父母輩。不少大學生都會「小試牛刀」,藉投資或賭博來賺筆快錢,而資本則是學生資助或學生貸款。近年在英國校園這類情況甚為嚴重,只是原因不盡相同,他們可能是為兩餐和水電房租。

怕蝕底更蝕底?停止追逐沉沒成本

有沒有試過買一張電影票,入場後卻發現是齣「爛片」,但因不設退票,為免蝕錢只好坐到完場?對於已經付出且無法收回的支出,經濟學稱之為「沉沒成本」。但小至日常生活,大至基礎建設,人們偏偏常犯經濟學家眼中的錯誤:繼續投放時間或資源。

撲克牌簡史

從最先出現於 9 世紀中國的葉子戲至今,卡牌遊戲經歷地方文化與時代的洗練,脫胎換骨成為今天的撲克牌。今人利用撲克的特點,發展出廿一點、橋牌、鋤大 D、鬥地主甚至魔術把戲等,玩得出神入化,但又何曾想到它也是多個時代的設計、工程和歷史的偉大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