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道德

|共20篇|

自動駕駛釀交通意外,可向 AI 問責?

今年 3 月,澳洲發生首宗自動駕駛汽車的嚴重意外,有途人被撞至危殆。但在追究責任的法律程序上,人工智能作為不透明的汽車「黑盒」,即使是製造商亦無法完全掌握其運算,結果造就新研究領域「可解釋人工智能」(Explainable AI),將為未來交通意外調查的關鍵。

當夢入面也有廣告……

電視有廣告,觀看影片前要看廣告,社交媒體有廣告,也許只有我們入夢時,才有片刻擺脫無處不在的廣告。不過,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Fluid Interfaces 團隊博士生 Adam Haar Horowitz、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 Robert Stickgold 和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心理學教授 Antonio Zadr 就在網上雜誌 Aeon 撰文,指廣告商已經開始入侵人們的睡眠,嘗試將產品植入夢中,但箇中倫理問題,仍在探討階段。

【*CUPodcast】專注力協定:設計上癮行為的史丹褔教授,教你自然而然變專注

與拖延一樣,分心同樣影響我們的生產力與學習能力。特別在智能電話面世後,現代人平均查看手機達 150 次之多,全面改變了人類行為。特別是社交媒體等程式的設計,令人特別容易上癮與分心,離應該做的正事愈來愈遠。由尼爾.艾歐(Nir Eya)所撰寫的「專注力協定」一書教人如何在資訊爆炸年代,訓練出心無旁騖的心智。

【下一個炸彈?】中國的人與動物嵌合體研究

美國「新聞週刊」上月底揭露,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去年曾資助武漢病毒學研究所的功能獲得(GOF)研究;該研究涉及採集並改造病原體,使之更致命及更具傳染性。然而,美國政府早於 2014 至 17 年暫停流感、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及沙士(SARS)的病原體 GOF 研究。外交和信息安全政策分析師 Christina Lin 就在「亞洲時報在線」撰文,指不少外國禁止的研究項目,都能在中國進行,其中甚至包括創造用於疫苗及器官移植的「人類-動物嵌合體」研究。

你的面貌,不再只是你擁有

正如雜誌「大西洋」寫道:「當你進入咖啡店,或會預料自己的談話被人偷聽,但當你的蹤跡突然變成研究內容的數據,且永遠存留在網上,事情就不同了。」當我們在「學術研究」的名義下,被記錄的一舉一動,在渾然不知時成為科技公司的資產。這是否意味我們的隱私,都不再為我們所擁有?

亢泰:可憐的賀建奎

「人民日報」說的是老實話,因為按中國的標準這的確是一個創舉。中國一向所要求的就是「人定勝天」。中國要控制「天」,掌握大權的人比如皇帝,他就是「天子」,他要怎麼就得照辦,如果不符合自然,就要按照他的意願去「改」。現在賀建奎搞成基因編輯人體實驗,更是令人興奮之極,竟然把韜光養晦的政策一時忘記了,洩露了天機。

招聘危機:矽谷專才向 Facebook 說不

貴為矽谷龍頭之一,獲 Facebook 聘用的話,應該生活無憂,然而,對就讀頂尖學府的新一代電腦工程學生而言,他們普遍都不是這樣想。許多學生都表示,他們最不想在社交媒體企業裡工作,甚至點名將 Facebook 列入黑名單。這家幾年前還引領時代的網絡巨人,今日雖然在擁有超過 3 萬名全職員工,形象卻日益崩壞,更漸漸被年輕人視為不求創新、商業主導的腐敗企業。

Chester Ho:「西部世界」並不遙遠,新手爸媽準備好未?

如果說人工智能取代人類的工作是一件令人擔憂的事,那麼如何教育下一代生活在人工智能年代,應該是關乎人類存亡的重要課題。就像電視劇「西部世界」描述的場景,當人類看到和自己一模一樣的人工智能機械人,甚至分不清自己是人還是機械人,這種一直是科幻電影的世界觀突然一躍而至,人類應該如何準備?

被禁的人工智能玩具

假如你的子女有日透露,他新相識的朋友,原來是一個能夠互動對話的人工智能玩具,你該如何反應?這種事其實已經悄悄發生,一款名為「My Friend Cayla」的人工智能洋娃娃,與兒童「混熟」後會把雙方對話傳送到分析中心儲存,由於有非法監控兒童的爭議,去年被德國政府勒令銷毀。有專家卻認為,這類玩具可用於實現教育理想,如何做好監管工作乃當務之急。

用你的 DNA 緝捕你的親人

俗語說「大義滅親」,如今則有了科學化的實踐方式。就像電影情節一樣, 70 至 80 年代名動一時的「金州殺手」(Golden State Killer),72 歲的殺人犯 Joseph James DeAngelo 或者不曾想過,加州警方最終憑著 DNA 資料庫中他的遠親基因數據,收窄緝兇範圍,將他繩之於法。專家相信,以 DNA 數據搜尋族譜資料,將成為警方未來鎖定疑犯行蹤的重要手段,然而,科技太快,需要更多時間去消化的,可能是隨之而來的倫理問題。

科研學習要在道德課之後?

矽谷曾有一信條:「先建構,再求原諒」重點旨在快及有創見,往後有甚麼問題才補救,但在建構時沒有考慮周全,往後的麻煩愈來愈多。因科技不只是單純一個新技術出現,更影響不同的道德倫理層面,所以美國各大學正打算先從行業未來人才著手,設立類似於醫學倫理的電腦科學道德倫理課程,以改善科技所牽涉的道德難題。

前 Google 員工:科技設計就是要你上癮

身為產品哲學家和 Google 前設計倫理學家,Tristan Harris 認為一間科技公司真正以人為本,理應盡量令用家感覺充實,不會浪費時間。但以他在業內的所見所聞,如今所謂「良心」的科技設計,頂多只是令人察覺自己的使用習慣出現問題,而未有真正關懷用家的需要。他更批評,多間矽谷巨擘花盡心思,只為研究如何叫你科技上癮。

機械警察殺人:應當恐懼的未來

美國達拉斯(Dallas)早前發生警民衝突,事源槍手對黑人被警殺死深深不忿,故此展開復仇,狙擊 5 名白人警察。對峙多時後,警方派機械人放置炸彈,炸死槍手。是次槍擊案中,除了種族衝突,警方以機械人殺死兇徒的手法亦激起社會爭論。有論者警告:讓機械人替警方行殺人任務,可帶來嚴重的潛在危機。為何此事會引來各界激辯?機械人警察又是否維持社會秩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