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icted to social networking: with mobile phone underwater

都市人集體網絡成癮,一天都離不開網絡,有人自知不妥,以「低頭族」自嘲,一笑置之。外國近年流行數位排毒(Digital detox),放下手機,遠離網絡,反璞歸真。然而,一如斷食減肥必有反彈,暫時話別手機也非長久之計,軟件設計師們說,源頭堵截才是上策。

上網成癮是誰的錯

對於網絡成癮,一般人歸咎於成癮者意志薄弱,抵擋不了誘惑。曾在 Google 工作的 Tristan Harris 有另一看法:「一切全因網絡產品設計失敗。」我們不分時地心癢癢碌電話,因為各種手機程式或網站,本就是為了擊潰你的自制力而設計。這一邊廂你為了抵禦無底網絡的引力而掙扎,在螢幕後那一邊廂,幾千人為攫取你的注意力耕耘,形成軟件設計師與用家的角力。

綁架用家注意力的科技

操縱人類心理的論調聽起來像被害妄想,但曾是業者的 Harris 卻不是這樣想。Harris 年輕時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設計電腦程度和寫粉絲郵件給 Apple 創辦人之一的 Steve Wozniak。他在史丹福大學讀電腦科學時,曾在 Apple 實習,後來攻讀碩士,並加入實驗心理學家 B. J. Fogg 的說服科技實驗室(Persuasive Technology Lab),也正是這個地方讓他體驗到科技的邪惡。

Fogg 的「行為設計」理論——說的直白,即利用軟件向用家灌輸某種使用習慣——受不少企業家追隨,Instagram 其中一名創辦人也是校友。他的課堂教授行為改變心理學,例如馴狗用的響片訓練原理也適用於人類產品:當用家上載了一張相片後得到秒 like 獎勵,分享行為得以鞏固,成為軟件的潛力用家。Harris 發現,科技並不如人們所說的無害,它以哄騙我們改變行為習慣謀利。

Harris 放棄了碩士學業,創業建立 Apture,為過千個網站(包括紐約時報)提供解說性彈出視窗,讓用家無需離開網站也能瀏覽網站以外的資訊。這個事業卻帶 Harris 走進兩難,一方面,他的使命是利用科技將知識變得垂手可得,另一方面,客戶網站要求他想辦法增加用家於網站的停留時間,誘使他們沉迷網絡這個溫柔鄉。在業界浸淫日久,Harris 開始熟悉「說服科技」的技倆,並將之比喻為「綁架技巧」(hijacking techniques)。

就像麥當勞不定期推出某幾種特定口味吊人胃口,Facebook、Instagram、Twitter 同樣以不固定獎勵:相片、留言回覆、讚好愈是不期而至,愈是令人心掛掛。正是這種隨機獎勵機制,有效加強行為,訓練出彷如本能的習慣。

你以為看個交友申請不過幾秒鐘的事,殊不知等待你的是無盡的新帖,Harris 將之形容為「無底碗」,說的是人們使用「自動添湯」的碗飲湯時會飲多 73% 湯,源源不絕的湯會使他們不知節制。無怪乎研究指,人們一旦被打斷工作,平均需要 25 分鐘重回正軌。

儘管日前 Facebook 終於出招打擊誘騙點擊的標題黨(clickbait),但魔道相長,很快又出現教導公司如何繞過制衡的顧問,著有 Hooked: How to Build Habit-Forming Products 的 Nir Eyal 便是其中一名大師。他一篇以「Want to Hook Your Users? Drive Them Crazy.」為題的網誌指,社交媒體其實與小說及電視節目等傳統娛樂無異,同樣竭力滿足用家的胃口,新科技或許會惹來詆譭猜忌,但人們總有一天會習慣。他曾說:「老一輩常常教訓我們,太沉迷這個太沉迷那個遲早會壞腦云云,事實是人們總會適應。」但 Harris 的同僚 Joe Edelman 將高科技產業比作早期的煙草業,當時科學研究還未將煙革與癌症扯上關係,煙草商同樣殷切地滿足煙民的煙癮,然而一併供給的還有未知的副作用。

軟件設計師版的醫師誓詞

Getting the job done 24/7

身為軟件設計師,Harris 從自立門戶到寄身 Google,時刻琢磨著如何用科技改善生活,但他開始懷疑,過去每一個設計決策都在將人類生活變得更糟。他將想法寫成共 144 頁的簡報「A Call to Minimize Distraction & Respect Users’ Attention」,悄悄發給 10 個親密戰友,始料不及的是簡報轉發速度奇快,很快超過 5 千名 Google 員工已讀過他的呼籲:「3 間公司——Google、Apple、Facebook——的少數設計師(多數男性,白人,居住於三藩市,25 至 35 歲)左右全球幾千百萬人類如何投放注意力,這是歷史上從沒有過的局面。我們需意識到自己身負重任,讓科技用得其所。」

Harris 的組織 Time Well Spent 應運而起,如他所言,它比起一個機構,更像一場運動、一個願景。組織理念得到不少從業員嚮應,他們開始整合一套道德規條,像軟件設計師專用的希波克拉底誓詞(Hippocratic oath,是西方醫生傳統上行醫前的誓詞),指導 start ups 和企業如何設計尊重用家時間的軟件,「我們需要一套新的評分制度、新的指標、新的標準,我們不再為了讓人上癮而設計。」具體實踐的方法,例如電子郵箱詢問用家打算花多少時間在看郵件上,屆時作出超時提示;或者手機在你一小時內第 n 次解鎖手機時作出警告;又或設計一個「專注中模式」,在你專心工作期間攔截訊息提示(公司通訊軟件 Slack 有類似功能)。這些都把沉迷網絡的用家拉回現實,扭轉他們如被催眠的下意識習慣。

Harris 在 Design Conference 2016 講解理念。圖片來源:Flickr
Harris 在 Design Conference 2016 講解理念。 圖片來源:Flickr

脫毒並非 all-or-nothing

其實意識到網癮之害的人又何止你我,但 Harris 卻是第一個在業界正視問題,並設計全套改善方法的人。有人誤解脫毒必然與社交媒體一刀兩斷,但 Harris 指: 「這本不應是一個 all-or-nothing 的選擇。」在時間都錙銖必較的繁忙都市,我們還是需要便捷的網絡節省時間。要解毒何需辟穀斷食、吸風飲露,督促食品商改善食物質素也是一法。

  • 好的科技如何幫助我們免於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