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人大多自認為害羞,否則他們也不會選擇坐在桌前,獨自與電腦為伍這種職業。

利物浦 John Moores 大學英語和英國文化史教授 Joe Moran 聲稱,在打出陌生電話之前,他會事先寫下自己要說的話,甚至還會用筆記本記下在聚會上和陌生人「閒談」的話題。現在他已經訓練自己學會了一種含糊的微笑,專門應付眼前發生的各種場面。他的新書「害羞實用指南」(A Field Guide To Shyness)並非一本心靈雞湯,講的是害羞的文化史。

他認為害羞在生活和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影響深遠,歷史和文化發展的軌跡並非由「外向性格」稱霸,在這本書中,他援引了多位害羞的歷史人物,用他們做「擋箭牌」,以支持自己的獨特觀點。

到 18 世紀末的時候,英國式的保守被普遍視為一種害羞、不安和自負的混合體。1834 年性格孤僻的英國作家 Alexander Kinglake 旅行至中東,然後帶領一小隊英國僕人和貝都因嚮導,花了八天穿越西奈沙漠。這八天當中,沙漠中除了這一小隊人馬,一路都無任何其他生物的影蹤,直到有一天他們在地平線的遠處看到發光的斑點,兩個人牽著三頭駱駝遠遠前來,其中一人也是英國人。根據 Kinglake 的記載,他一向不擅交際,覺得非常害羞,完全不想和對方打交道,尤其是當身處一片與世隔絕的曠野之中,毫無興趣去作無謂的攀談——如果換在倫敦的街頭,恐怕還可以碰一下帽沿示意。但是 Kinglake 的僕人堅決要求停下來與對方寒暄,甚至談及開羅的瘟疫,因為不想給對方留下壞印象,以為他們只是一班言不及義的庸人。

Welbeck 莊園俯瞰
Welbeck 莊園俯瞰

Welbeck 莊園的主人,第五代波特蘭公爵為了逃避塵世煩囂,在莊園裡建了一條長達 15 英里的地道,匿身其中,還命令僕人最好把他當成一棵樹。他還造了一座地下宴會廳,可容 2,000 人,但是從來沒有舉行過任何舞會,因為公爵太怕醜了。

曾經為詩人薩遜治療創傷後壓力症的心理醫生 W.H.R. Rivers,也對害羞有所獨到觀察:「他的害羞為他的內心提供了平靜和堅強的依靠。」雖然薩遜極度缺乏自信,但是 Rivers 醫生令他改變了對於害羞的看法:害羞並不是缺陷,有時也會帶來正面效應:令人得以保持本色,而不是刻意裝扮自己。

薩遜(1886-1967)
詩人薩遜(1886-1967)

英國小說家 Elizabeth Taylor 經常在鎮上的小酒館裡獨坐,喝一杯 G&T,聽周圍的人交談。偶而與前輩 Ivy Compton-Burnett 共餐的話,她總是提前幾個街口下車,以免提早到達餐廳;吃完飯後,Compton-Burnett 曾問她要不要去洗手間,洗手間一詞尚未出口,即遭 Taylor 用一個「不」字打斷,轉身她就跑到隔壁的百貨公司的梳妝間去了。

對岸的美國人似乎普遍豪邁,但作家這一行當中,還是害羞的人居多。Garrison Keillor 曾經因為羞澀,居然連自己中風都不肯說出口。編輯 William Shawn 在紐約客雜誌工作了 54 年,從來不許人將他的名字印在雜誌上。Tove Jansson 為了逃避公眾,特意搬到小島上去居住。

當然,性格外向的人看到這本書可能會氣炸了,因為在他們眼中,害羞的人無非是一群取巧的混蛋,藉口多多。但是作者另外如此補充:大多數的人並不是真正擁有害羞的品質,通常只是怯場而已,流露的是自我意識的負面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