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個人雜務干擾及各種娛樂引誘下,要靜下來看書並不容易。全國廣播公司(NBC)節目 TODAY Show 在網站訪問了一眾愛書之人,提出新一年閱讀更多的好方法。
專注
|共15篇|
「心流」體驗有助應對逆境?
人們專注做某件事情,如跑步、繪畫、打坐或打機時,可能曾有廢寢忘餐、渾然忘我的體驗。匈牙利心理學家 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 於 1970 年代提出「心流」(flow)一詞,指涉這種特殊的精神狀態,更稱之為「幸福的秘訣」。
成年版過度活躍症:常被忽視卻又影響深遠
提起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 ADHD),很多人都會聯想起一個上課不專心、經常坐不住的小朋友。不過,ADHD 症狀未必在童年時代就能發現,可以到成年後才被診斷出來,但到此時,患者的生活已深受影響。心理學家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細述如何辨識成人 ADHD 的徵狀以及治療方法。
【*CUPodcast】專注力協定:如何集中精力,為值得的事騰出時間?
「專注力協定」作者尼爾.艾歐(Nir Eyal)就量度行為是否對人生有助益而設計的十字模型,並從模型中得出鍛煉專注的四個步驟。
WFH 難專注?試試「工作健身室」
在家工作,失去辦公室應有的氣氛,自由度更高,卻也難以專心。有公司就設立「工作健身室」(work gyms),以鍛鍊遙距上班族的專注力,甚至讓員工出現「心流」,完全進入工作模式。
與其磨爛蓆扮工,不如每日只做 5 個鐘?
德國有企業正在推行「日做五小時」的政策。企業家 Lasse Rheingans 在 2017 年收購了一間小型科技顧問公司。他意識到過往自己在辦公室中,浪費了不少時間在查看 Facebook 或回覆電郵,使他需要花額外的時間待在辦公室。於是他在新公司大膽提出,在不減工資和假期之下,把工時由 8 小時縮減至 5 小時。
重新投入工作:深度專注
工作時,我們都會依靠 Messenger 或 WhatsApp 等即時通訊軟件和同事溝通。聊天視窗和工作不斷切換,看似高效率,其實每一次分心,就要花更多時間重新投入工作。英國廣播電公司(BBC)專文指出,這是大部分公司所面臨的難題。喬治城大學電腦科學系教授兼作家 Cal Newport,在其著作中提出「深度專注」的概念,即工作時不一心多用,專心於一項工作至完成為止。
請教中世紀修道士:如何保持專注?
在數碼資訊氾濫的年代,只要智能手機在手,便可隨時隨地接通世界,如何專心致志似乎成為時代課題。其實早在千多年前的歐洲中世紀,深居修道院的修士和修女,同樣要為抵抗外界誘惑苦惱,他們為專心修行和學習而扭盡六壬,箇中是否有方法值得我們參考?
只為作狀不下苦功,芭蕾舞者正被社交網絡摧毀
社交網絡催生了一種在虛擬世界炫富、炫耀生活豐富多彩,經營美好假象的人,實際上是一種扭曲的生活模式,而對於需要深層次思考和投入的藝術表演而言,傷害更大。俄羅斯芭蕾舞家 Diana Vishneva 近日便向法新社感慨表示:「有些年輕舞者,他們對手機的興趣更甚於舞步排練。」網絡時代下,本身需要踏實練習才略有所成的一門表演藝術,也成為急功近利,博取名氣的熱門類別。
熬夜以後:如何提神才能醒神?
打機追劇也好,加班趕工也好,整夜沒睡的日子,你我都曾經歷過。年青時通宵一晚,翌日且能捱過去。到了二字尾三字頭,卻是人未老心已老,24 小時沒休息,跟尋死沒分別。偏偏天光以後,還要上班開會做 present。如何提神方能醒神,讓頹喪的自己似個活人,(勉強)維持正常運作?多名專家教你以下 6 招,讓你捱過睡意濃濃的一天。
「不斷查電話」這回事,織織毛冷就好了
數碼過勞(Digital overload)現象,困擾著很多需要日夜對著智能裝置工作或學習的人,諸君可能試過很多解脫方式,譬如一邊工作一邊聽古典音樂,在電腦旁邊放一杯熱咖啡,或是定時轉換坐姿,但一般都不奏效。針織被視為對抗數碼過勞(Digital overload)的天然良方,因為織毛冷的過程可以淡化這些衝動。對於每 3 分鐘就要看一次社交網站,動不動就每個視窗都望一眼,害怕錯過任何即時訊息的用家,織毛冷能製造良好的自律警覺……
學習超悶,但悶可以點算?
其實,大部分人也明白「人要終生學習」這個道理。可惜學習的大敵,是悶。大多有用事情的學習,就如獨行沙漠,悶到無盡頭。如何應付這個悶呢?如何可以保持雙眼睜開呢?哈佛商業評論提出一個方法,四個步驟助你對從不感興趣、害怕到臉青的事物產生學習熱情。
Fidget Toys:真有令人專注的玩具嗎?
Fidget Toys 近兩年大行其道,先有 Kickstarter 上突圍而出的紓壓方塊(Fidget Cube),再到現時風靡全美以至香港的指尖陀螺(Fidget Spinner),兩者都聲稱可以紓緩專注力失調,減少焦慮,但是,不少學校老師和專家都質疑它們的成效,列此等玩具為違禁品。究竟玩具商的講法是否真實?有沒有玩具不會令人分心,反之令人專注?
不要再迷信 Multitasking!
原來「一心二用」一說不切實際。當我們試圖「multitask」時,其實我們從來沒有在同一時間處理多於一項事務,只是快速地將工作交替進行,而之間的「轉換」動作其實非常費神。它會耗用腦部一種幫助我們集中工作的元素——含氧葡萄糖(Oxygenated Glucose),結果得不償失。
忍者手勢:減壓專注良方
「臨兵鬥者皆陳列在前!」不時在日本時代劇、動漫見到的忍者手印,型係夠型,但有沒有疑惑模仿一頓後,為何沒有像鳴人一樣喚出靈獸降伏妖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