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

|共13篇|

成年版過度活躍症:常被忽視卻又影響深遠

提起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 ADHD),很多人都會聯想起一個上課不專心、經常坐不住的小朋友。不過,ADHD 症狀未必在童年時代就能發現,可以到成年後才被診斷出來,但到此時,患者的生活已深受影響。心理學家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細述如何辨識成人 ADHD 的徵狀以及治療方法。

【*CUPodcast】拖延心理學:如何克服拖延,重新掌握時間?

由 Jane B. Burka 和 Lenora M. Yuen 撰寫的心理學書籍「拖延心理學」下半部分歸納不同方法,引導讀者改善拖延問題。其中一部份針對「如何判斷時間」提出不同建議,如練習判斷時間,為干擾作準備、好好利用零碎時間、拒絕無謂的人事物等。

【*CUPodcast】拖延心理學:五種拖延者,你屬於哪一種?(下)

由 Jane B. Burka 和 Lenora M. Yuen 所撰寫的心理學書籍「拖延心理學」,將拖延者分為 5 種,引導讀者了解自己拖延背後的原因。除了害怕成功或失敗,重視人生掌控權,同樣會促使人以拖延的方式反抗權威;人際關係的親疏,亦會導致害怕分離或害怕親近者作拖延行為。

【*CUPodcast】蔡格尼克效應:為何短片 App 總讓人一看再看?

為何看完電影預告便想看整齣電影?為何看連續劇總是一集接一集,將整套劇集看完方休?為何現時流行的短片 App 內所有短片只有最多 15 秒,卻成為紅遍全球的應用程式?以上問題除了用演算法來解釋,還可以認識一下心理學的其中一個現象:蔡格尼克效應。

為何總是不似預期?小心「規劃謬誤」

大至政策,小至功課,設定死線都是合乎情理的事。「大限將至」的壓迫感、逾期的懲罰有助推動工作,有人早早完成、免除憂慮,有人卻臨渴掘井,甚至在限期過後才將事情辦妥。此舉看似比 deadline fighter 更為差勁,但英國廣播公司文章指出,這未必與工作能力有關,而是太有自信地將死線設得過早。

每天練習,對抗拖延症

聖誕後、元旦前,正是拖延症大流行之時,累積的工作,是否會想不如放完假先做?當我們拖延時,此刻的及時行樂,到了大限,化身 Deadline Fighter,未來的自己默默地成了犧牲者。研究人員發現人愈覺得未來的自己與當下沒關聯,就愈容易出現先脫身往後再算的情況,為此,研究人員定訂立出可視化的練習,有助治療拖延症。

盤點日:為何新年目標總是失敗?

2016 年尚餘幾天,新年將至,又是時候想想 2017 年大計。且慢,先驗收 2016 年成績。年初的大計你做到幾多?抑或連定過甚麼目標都已拋諸腦後?你不是一個人,有研究指成功生存至年尾並達成年初大計的人只有 8%,代表超過 9 成年初許下新年宏願的人,其全年目標最終都不了了之。 加拿大心理學副教授 Timothy Pychyl 甚至認為:「定立新年目標這件事,本身就有拖延症成份存在。」為何新年目標總是註定失敗?

無心工作,如何自救?

四天假期過後,緊接三天新年假,再不足一個月,又踏入農曆新年,這種氣氛,的確很難專心工作,勤力向上。但面前滿是死線,要做又不想做,如何可以扚起心肝?(弱弱一問:你明明有時間在電郵郵箱或臉書中,點讀這篇教你扚起心肝的文章,就是不想工作,就知你病情嚴重,快點讀完,快點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