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

|共63篇|

唐明:莎劇與歷史 10 —— 身為君王,只是做一個好人遠遠不夠

亨利所言都是發自肺腑,並非裝腔作勢。他是一個好人,如果管治英格蘭的依然是他的父王,在一個強者的庇蔭之下,他這樣的好人,可以用他的才智造福世人。但是很可惜,做一個好人,對於統治者而言遠遠不夠,在群狼環伺的權力殺戮場上,他的仁慈往往會被視為軟弱,動人的話語,高尚的情操,永遠打動不了惡魔。

唐明:莎劇與歷史 09 —— 拋卻榮譽就是快活的罪人

那段振振有詞的嘲諷,對於最高權力的統治者而言,可謂大逆不道:如果所謂的榮譽,或者其他甚麼「大義」,在普通人眼裡只是空氣,那麼統治的大部分法術也就失靈了。而福斯塔夫不遺餘力地點破真相:榮譽只能欺騙死者,人只要活著,就要面臨譏諷和毀謗,追求崇高的名聲,幾乎不可能。

唐明:莎劇與歷史 08 —— 符合文藝復興理想的唯一明君

莎士比亞身為一個偉大的文學家,並不在於這些口若懸河煽動人心的文字,而是在於他能設身想像士兵的處境,尤其是他們背後還有軍官抽出刀尖在督戰,而且一些低級軍官也是其身不正:懦弱、醉酒、偷竊,「丟盡了男子漢的臉」,連小兵也看不起他們。而莎士比亞在這裡諷刺的對象,都是英軍。

唐明:莎劇與歷史 07 —— 王權面前,皆是可以抛棄的棋子

白金漢公爵、Katherine 王后、約克紅衣主教 Wolsey 相繼退場,新生命伊利沙伯公主登場,全劇告終:妨礙亨利意願的人都被清除,而他的繼承人,伊利沙伯女王統治期間,英格蘭取代西班牙,成為新的海上霸權。雖然,亨利對於伊利沙伯不是一個兒子,甚覺遺憾,而這一筆,作者倒也沒有遺漏。

紀浩基:「驅魔人:信仰者」—— 人做我唔做,真係等於殺出新血路?

像近年「月光光心慌慌」系列的這種舊鬼新拍,許多時候都讓老粉絲患得患失,故此也不帶甚麼期望,但還是會進場奉獻。「驅魔人:信仰者」(The Exorcist: Believer)如果作為一部普通恐怖片,它算是合格,邏輯也完整,但掛著「驅魔人」牌頭的話,就難免讓觀眾有點失望了。

紀浩基:老坑的認證 ——「情人」修復版 Blu-ray

當我們說要買實體藍光修復版影碟、還想看那些附加的製作特輯時,就馬上顯出老態了。更甚是買了老嘢中的至愛 —— 法國導演尚積葵阿諾(Jean-Jacques Annaud)、梁家輝和珍瑪琪(Jane March)主演的文藝愛情情慾片「情人」(The Lover)。

鴻若遠:預告片中透露東莞仔的命運 ——「黑社會」1 和 2 後,還有 3 嗎?

自從上次買了英國修復版「天若有情」後,筆者一發不可收拾,繼續禮失求諸野,尋找港產片海外修復版,最新入手的是紐西蘭 Chameleon Films 的「黑社會 2:以和為貴」。這個修復版算是一個功德,它包含了外國影評人的語音旁述、對黑社會過去的介紹,以及杜 Sir 在影展的訪問。

唐明:莎劇與歷史 05 —— 集聖女、騙子、瘋婦、女巫於一身的錯亂

既然要寫一齣符合「愛國」立場、弘揚民族英雄的作品,正面的鼓吹和謳歌、向觀眾填鴨式地灌輸這位民族英雄(譬如劇中的塔爾博父子)如何偉大光榮,顯然不符合莎士比亞的寫作要求。反而換一個角度,用敵人之口來表達敬畏甚至和憐惜,更能打動觀眾,而且這個敵人,絕不能是卑鄙無能之輩,必須給予敵人應有的尊嚴,這樣的襯托,才能凸顯英雄的舉世無雙。

唐明:莎劇與歷史 04 ——「我的一張嘴就是英國的國會」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這些「偉大宏圖」,後來在不同國家,不同程度變成了現實,結果也都差不多:律師、作家、教師、甚至醫生等知識分子紛紛遭勞改、下獄、虐待至死,政府限制物價、取消貨幣,一切都在政府的全權計劃之中,然後便是黑市倒賣、物資短缺,饑荒和死亡也接踵而至。

唐明:莎劇與歷史 03 —— 壞國王也有幾分獨立的骨氣

劇情這樣的走向,使得觀眾對約翰的看法,不知不覺間偏離了舊有的歷史評價或者民間傳說。莎士比亞並沒有為約翰翻案,他只是以一個歷史劇作家極其冷酷精明的眼光審視權力鬥爭,包括戰爭、談判、協議。約翰不是好人,但他的對手,無論是他的子侄輩,還是法國國王腓力,還是教宗英諾森,通通皆非善類。

唐明:莎劇與歷史 01 ——「自由!解放!暴君死了!」

莎士比亞創作這齣劇的時候是 16 世紀末,英格蘭的空氣裡彌漫著陰謀叛變的風聲,但是莎士比亞以詩人和作家的身份,又沒有從過政,也不知道有沒有熟讀羅馬史,對權力的實質卻有如此清晰的認知。或者說,在當時的英國,一個中產的有識之士,已經有這方面的政治常識,他們本能地抗拒暴君,即使是凱撒這樣公認的偉人,只要他擁有絕對權力,他就是一個潛在的暴君的 Candidate。

唐明:莎劇人物 10 —— 終極的靈魂拷問

死亡是哲學的終極思考,未知死,焉知生,而哈姆雷特可能是作者唯一一次借用戲劇文學的角度,發表他自己的看法。其他的作品由於劇情所限,很少有這樣的空間,而莎士比亞本人對自己又總是三緘其口,關於他的想法,他的感受,他的愛憎,幾乎沒有留下隻言片語,雖說他對筆下的人物沒有太多的道德判斷,但身為一個人,他一定有自己的價值觀,哈姆雷特是少有的一個缺口,可以窺探莎士比亞內心的一角。

唐明:莎劇人物 09 —— 英雄若不願取媚民意,足可打成叛國賊

身為一個貴族,一個注重榮譽的軍人,馬修斯不喜歡這樣去取媚民意,追求政客最渴求的 Popularity,他為國而戰,他流的血,他負的傷,不是為了「換得他們的一聲讚嘆」,他並不關心民意的愛憎好惡,而是堅持自己的原則:「我只能按照他們的價值來喜愛他們」。

唐明:莎劇人物 08 —— 女扮男裝不等於要做一個精神上的男人

女人的外表可以打扮成男人,但她的言行舉止,思維方式,處事手法,完全沒必要像男人那樣,當今荷里活電影裡許多「強大優秀」的女性角色,幾乎都像男人一樣無堅不摧,甚至也表現出冷酷傲慢,做事無底線的「婦心如鐵」。但是反觀曾經的一些典範女性,譬如「沉默的羔羊」的女探員,「伊人當自強」的單身母親,「未來戰士」的女戰士,她們並沒有試圖掩飾身為女性的脆弱和憂懼,牽挂和傷痛,但她們憑女性獨有的靈巧、敏銳、堅韌不屈去戰勝困難。

唐明:莎劇人物 07 —— 用罪惡鞏固不義是懦夫所為

如果馬克白不是這樣自大,他不會不滿於爵位的賞賜;如果他是一個男子漢,他也不會因為妻子的煽動,就決定動手。他不辨是非,無法面對犯罪的後果,也沒有勇氣承擔罪責,只知執著一己妄念。馬克白表面英勇,骨子裡其實如他妻子所言:有賊心無賊膽,是一個懦夫,他缺乏堅定的意志,在別人的唆擺之下,任何風吹草動,輕易就向欲望屈服,而他心裡一直都又悔又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