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

|共24篇|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4 —— united by the wind,團結於逆風順風中

四方城上英倫歲月,無限鄉愁,都團結於牌局中。聽到英國有港人組織,決定以麻雀聯繫感情,其口號正是 united by the wind。要是蘇格蘭人能以風笛演繹其勇悍民風,那香港人正好用麻雀來體現我們思考縝密.大膽的槓,小心的上。轉章變陣,大象無形。

廖康宇:最後的致意

中秋節當晚,在倫敦和朋友小酌兩杯之後,徒步走到白金漢宮外圍,與成千上萬民眾對英女王作最後致意。女王過世,原先由當地香港人籌辦的中秋節社區團聚活動最後不了了之,網上的反應相當兩極:一方面有指香港人不應該在為期 10 日的全國悼念期間,舉行社交活動;另外,又有人指部分由英國當地人所舉行的周未娛樂節目都沒有改期,將中秋晚會取消是過大反應。

英國有個「新香港」:黑池

在 2021 年 1 月 31 日,英國正式開啟 BNO 簽證通道,初時預計會有 30 萬人藉此渠道離開香港。截至今年 6 月,已經有 64,900 人申請,其中逾 47,300 人獲批。而在英港人的足跡,不單遍佈倫敦和曼徹斯特等大城市,也包括一些冷門地區。「經濟學人」雜誌就在 10 月底進行專訪,訪問多名身處黑池的香港移民。

茶里:台灣人眼中的香港

看見台灣人對自己出生的城市如此感興趣,身為香港人,還真的有點感動。在這世代,還會願意了解、接觸香港文化的人已經不多了,即使他們的答案與實際上的香港稍微有出入,看著卻反而有種「發掘了自己城市另一面」的趣味。今天就來分享一下台灣人眼中的香港是怎樣吧。

Moyashi:BNO 持有人失去了一切,林鄭證實了這個消息

使用這張票離開的人,連同無數移居外地的港人一樣,或者永遠都無法再回到香港。即使你膽敢回港,也沒有人敢肯定你能夠安全離開。與其說 BNO 持有者擁有甚麼,不如說是從來都沒擁有過甚麼,而在將獲得甚麼的同時,又會失去一切。

藝評:巡病房,(為城市?)診症

「病房」是 2019 年香港話劇團「新戲匠」系列的作品。新晉編劇李偉樂非常大膽地以片段式敘述和獨腳戲方式,講述張童(張紫琪飾)到病房探訪意外昏迷的未婚夫郭世興的故事。在接近兩小時長的劇作中,觀眾除了濃縮地經歷了女主角張童 30 年的人生,還再一次重溫在病房外的香港 30 年以來發生的種種事件。

Moyashi:如何創造一個香港人(下)

沒有使用特定論壇或通訊程式、以及沒有參加示威遊行的人,於是永遠都無法理解這種群體意識是如何建立,只能夠不斷歸咎幻想出來的八國聯軍。想增加同路人,不妨幫屬於舊世代的人安裝某論壇的應用程式,正如打麻雀可預防老人痴呆,上「兩登」或者可以預防廢老化。

綠色和平:成首名登上洛子峰的港人 黃偉建吶喊「氣候告急」

受氣候變化衝擊的不僅是雪山環境,更是阿建的心坎。「以前上山沒想太多,在山頂看看美景便回程,但親身體驗過這樣嚴峻的情況後,希望將我的所見所聞帶回香港,讓港人都知道全球升溫帶來的危機已迫在眉睫,且不單影響攀山者,更是全人類的存亡。」阿建說。

鄭立:蜘蛛俠龍之挑戰 —— 蜘蛛人大戰香港人

這電影非常用心的把 70 年代末的香港記錄下來,你會在裡面看到遊客愛看的東西,從海鮮舫、道教儀式、乘電車,坐七十年代的渡輪,拜祭黃大仙廟,旁邊還要是未重建之前的黃大仙徒置區,裡面還有廣東話以及「精裝追女仔」裡的司徒銘議員。最後還會蜘蛛俠還會爬上康樂大廈,在啟德機場離開。

鄭立:恭喜發財 —— 我們香港人全是孤兒仔,你哋唔自愛,無人救到你哋

最近沙中綫出現沉降,應該會令很多人想起這套 30 多年前的賀歲片,這套賀歲片就叫作「恭喜發財」,台灣叫作「神仙龍虎豹」,這應該是最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場景。只是當時這是幻想,今天不會變成事實吧?

江皓昕:請回答 2000 之「逆流大叔」

「逆流大叔」其實是一部穿越電影,帶我們暫且回到了更簡單、更純粹的香港。無邪年代,香港人原來是低處未算低,樂觀真能救世界。4 個大叔其實就是網絡短片「香港海底奇兵」(不是 Pixar 那部)中跌落坑渠的肥仔,即使站在水中央,渾身濕透,連部單車也失去,然後自己爬上來,大叫一聲:「唉唔 L 驚!」,就繼續人生 —— 而現在呢?對不起,水早已浸到天花板,再吸一口氣吧,香港差不多沒頂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