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香港文化的第二生命

A+A-
1986 年由吳宇森執導,狄龍、周潤發、張國榮主演的「英雄本色」是經典作品,去年剛剛推出日本上映 35 周年紀念的高清復修光碟;圖為劇照。

無論是經濟抑或文化方面,大部分人都開始感受到香港的沒落。外國歌手巡迴演出不再開香港場,即使想來也有機會因為不可述說的理由而簽證不批;國際企業把辦公室搬到鄰近國家,始終相信基本法能夠賦予一切的只是少部分人。愈來愈多海外學者離開原本高薪的本地教席,因為許多題目不能再碰。

相對漸入寂滅的內部,外部卻熱鬧很多。懷舊市場的抬頭使許多 80 到 90 年代的文化重新獲得生命,過去無法獲得的遺憾轉化成今天的消費欲望,導致無數影視作品復修和重製,同時刺激了二手市場的價格。全球化的環境下,懷舊消費不局限於單一文化的內部。除了過去曾經受過亞洲文化洗禮的歐美觀眾,新世代亦透過網絡重新發現亞洲文化。

日本 80 年代的 City Pop 黑膠唱片價格被瘋狂推高,香港電影以及關連的流行文化也在同樣的語境下成為炒賣對象。在日本,舊電影雜誌的成龍特集有價有市,周潤發的「英雄本色」去年剛剛推出日本上映 35 周年紀念的高清復修光碟。邵氏功夫電影在歐美是一整個世代的回憶,許多人眼中的 cult 片演員羅莽,在美國竟然有 fans club,幾年前曾經邀請他越洋出席聚會

在懷舊產業興盛的時代,香港在過去半個多世紀所累積下來的文化資本其實有價有市,問題只是有沒有找到合適的銷售方法 —— 這本應是香港人擅長的領域。日本是個反面例子,我認識一群拉丁美洲的朋友,他們對「超時空要塞」等 80 年代日本動畫如痴如醉,願意傾家盪產來買周邊,但日本似乎對開拓海外市場沒有概念,新產品經常還是只有國內流通,結果只養肥了代購公司。

香港文化的第二生命有三個步驟,首先是活化老香港的二手市場,將原本內耗的鄉愁轉化成全球流通的商品,讓願意付錢的人能夠付錢給你。第二步是尋找白白持有版權而不作為的人,讓失落的 IP 重新推出商品。大量香港老電影在歐美不流通,最近有讀電影研究的海外朋友跟我說,才知道吳宇森的電影光碟不是絕版,而是從來沒有推出過。可能是歐美區域版權的問題?我搞不懂,知道的人拜託想辦法,這裡有一個巨大的市場。

最後一個步驟是文化再生產,只要市場足夠巨大,就會有人用舊東西創作新的作品。於是懷舊不只是過去的重置,而是價值的再創新。香港文化將會獲得新的生命,而且是屬於所有人的。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