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日 OpenAI 董事會與阿爾特曼(Sam Altman)一事反反覆覆,微軟總裁一度宣佈後者加盟,結果又發展成阿爾特曼重返 OpenAI。董事會最初突然解僱阿爾特曼,而最大股東微軟在此事沒有發言權,如此治理結構據報已引起各投資者重視,並期望作出改革,以免日後再出現類似危機。
非牟利組織
|共8篇|
告別大愛包容?更少美國人願意捐款予移民權益組織
近年,西方主流媒體吹起大愛包容之風,主張種族共融平等。在美國,美墨邊界圍牆,以及來自拉丁美洲的無證移民問題就屢屢在政壇掀起爭議。不過,美國人對移民的微妙取態,或可從金錢反映出來。馬里蘭大學和華盛頓大學公共行政學者進行的一項調查就指出,更少美國人願意捐款予移民權益組織,特別是聲援無證移民的機構。
從民間組織的解散,回顧「公民社會」
接連有民間組織解散,被輿論形容為對公民社會的衝擊,但究竟公民社會是甚麼意思?公民社會這個概念經常為人引用,但很少人掌握其真正內涵,在公民社會危急存亡的時刻,才會了解其真正用意。
陶傑:由譚德塞身上開刀
在縫罅和後巷的環境,兩座商場之間,業主三不管的地方,最容易滋生老鼠蟑螂。
【澳洲山火】捐輸後不能承受的重
澳洲山火破壞嚴重,世界各地善心人士慷慨解囊,只為遏止火勢、拯救生命。不過據「紐約時報」報道,一直以來更習慣伸出援手的澳洲,當地消防部門及其他非牟利組織,因為收受捐款數目之巨,需要學習如何分配利用,同時亦要解讀捐助者的意願。
非牟利機構人工褔利反而較好?
過往在非牟利機構工作,予人印象多是為理想,而且非牟利機構資源緊絀,也難要求更多酬勞。但現時情況似乎有變,據 Quartz 報道,美國某些行業的非牟利機構,僱員薪金反而比一般商業機構為高,工作的意義及金錢或可兩者兼得。
市民買不到樓,政府束手無策?紐約有第三者幫手……
香港買樓上車之難,難於上青天,市場樓價難以控制,施政報告不見首次置業上車盤,只聞出租公屋數目要在 80 萬「封頂」。自由市場的操作模式下,紐約也面對同樣問題。自金融海嘯以來的 10 年間,紐約市房屋危機愈趨嚴重 —— 租金穩定的單位以驚人的速度消失;發展商只會建造民眾難以負擔的房屋,儘管市長 Bill de Blasio 視此為首要解決的問題,卻是力不從心。但紐約起碼有非牟利機構 Interboro Community Land Trust,提供一系列永久經濟實惠的住宅單位,令紐約市民不用再苦於作「樓奴」。
5 種對慈善機構的偏見
日前,有報道指,在現行法例底下,慈善機構未被妥善監管,有機構甚至花 3 分之 1 的捐款到行政費上,惹起各界爭議。究竟一間慈善機構的成敗、好壞應如何判斷?在獲得 400 多萬觀看次數的「Ted Talk」中,著名慈善家 Dan Pallotta 提出,大眾多注意慈善機構的開支,而非它們的成果,而這種看法,實際上會阻礙我們改變世界。